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美术(艺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嗯。画的像与不像不是层次问题。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9/1 13:58: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诗歌、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应该是融会贯通。克里斯蒂娜后面的视角,仅比你的视角高出一点点。这个张力就依赖于视角、距离、环境、空间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克里斯蒂娜后面的视角其实就是莫兰迪的视角。

楼主学画20年,那么,谈谈你的专业吧!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10 03:50:27
TOP
3#

回复 3# ttsoo 的帖子

就楼主喜欢的这幅画来说。我说几句:

这幅维米尔的画作,他探索了一种绘画的空间感,而不是光影效果。你看看从画面左半的前景开始,直至墙上的挂毯,有几层空间存在?顶棚的吊灯是强调空间的进深而存在的。而且我认为这幅吊灯是本画的败笔,而不是楼主认为的优点。非常奇怪的是,维米尔强调了空间的进深,但是他在绘画中却使用了很多平涂。

这幅画的意义在于:我认为维米尔在试图混淆一种空间感的进深效果,将空间感转化为一种若即若离的平面效果,也就是说维米尔试图探索了一种时空压缩的可能性,否则他不会将墙面上挂毯画的那么仔细而没有遮拦,或者说,他这幅画已在超前的指向一种20世纪绘画的可能性。他试图超越他招牌式的光影效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第二种解释就是,维米尔这幅画是平庸之作了!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10 04:36:03
TOP
4#

诗歌、音乐、美术等艺术的欣赏,菜鸟认为,需要很多积累的。关于积累的多少,本论坛高人实在太多了。怎么积累,大家也有很多说法了。
TOP
5#

原帖由 ttsoo 于 2012-7-10 8: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白了头一夜间 于 2012-7-9 18:29:00 发表
好帖啊!
急功近利,礼崩乐坏,哪里还有多少人懂得培养自己的正确欣赏水平和习惯哦。普通老百姓就不说了,专业人士,从业人员的艺术学养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传统方面的问题,更多是因为体制,欧洲就不比较了,相对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移民国家,我们的差距也是不小的。或者说有些人从根本上就认为普通老百姓没


楼主这是诛心之论!
TOP
6#

@670707先生,您说的这位小提琴家我不认识。我的ID来自于马勒。马勒的太太叫alma。当年我注册的时候马勒已经被人先注了。
TOP
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7-10 11:03:00 发表
先生好,我最近买了一套Příhoda(捷克小提琴家,曾与Alma Rosé短暂婚姻),Alma Rosé是马勒的侄女,出于好奇故有此一问,不过这套十四张唱片目前尚缺其中的5、8、10,等以后补齐,谢谢。

您太猛了,这个我是闻所未闻的。最近我唱片买的很少,听的就更少了。
TOP
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7-10 11:35:00 发表
先生客气,这事出于偶然,淘宝店进了一套,我起初没有留意,后来一想什么人能使唱片公司一口气出十四张,我就好奇了,接下来我就在网上查找他的资料,并听到其中一小段并震惊了,晚上就打电话给老板请他无论如何给我进一套;还有一点由于当时在网上听的时间短暂,隐约感觉他使用的那把斯特拉迪瓦里琴非同寻常,后来通过再次查询,得知这把琴就是后来被称为捷克国宝而归苏克使用的号称显存最贵的斯氏小提琴。先生如有兴趣请PM个地

非常感谢。这事要遇到我是不会那么好奇的,于是也就错过了很多宝贝。苏克的琴声真是美极了。
TOP
9#

菜鸟先开炮的啊,真是罪孽深重。请bodyheat、木几几等老师息怒。下面的胡言乱语还请老师们海涵:

维米尔大师的这件作品,我认为主要挑战了他自己对光影效果的传统布局。它最暗的部分在前景,而明亮的部分都在后面。这是比较摩登的处理,至少是与他自己的传统手法有不少差异。吊灯画得非常精致,以至于画面的重点被引导到上部,但实际上应该在画家凝视的方向-----也就是女模特。于是我发现,整个画面被切割成四个重点:前景、女模特、挂毯和吊灯。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距离、高度和时间。这幅作品是少见的那个时代绘画中,光影如此自然的过渡,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

嗯,我想的说的是,请不要把维米尔认为是不能批评的,虽然他是个伟大的画家,我批评他又能怎样呢?难道因为我的批评他会损失他的历史地位吗?倒是更多地显示了我的无知而已。上帝的画家、音乐家、建筑师和诗人并不存在,他们都只存在一个价值体系之内。

我踩下这部作品,也是可以的嘛,她真是太宁静了!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04:08:57
TOP
10#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这么多的历史上的研究者都没有指出这个错误吗?我是皇帝新装的孩童吗?


维米尔大师,你脑子进水了,还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啊?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04:55:52
TOP
11#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9:57:00 发表
Alma兄,你好.你说的观点大部分我都不能认同,他并没有挑战他自己对光阴的传统布局,这是他一贯喜欢的处理方法,最暗的在前面而亮的部分在后面这就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吧,引人入胜吧,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处理方法,不一一举例。(对于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我觉得更不同意了,这

"Alma兄,你好.你说的观点大部分我都不能认同,他并没有挑战他自己对光阴的传统布局,这是他一贯喜欢的处理方法,最暗的在前面而亮的部分在后面这就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吧,引人入胜吧,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处理方法,不一一举例。(对于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我觉得更不同意了,这副画明暗对比绝对是大明大暗的!和其他荷兰大师处理方法不同太正常不过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每个画家就算是大明大暗处理方法肯定不同。你说他还运用了平涂的方法,其实哪可能平涂啊,只不过比较含蓄吧,有微妙的深浅和颜色变化,还有也是增加一点画面对比。吊灯拿掉行不行?绝对不行!画面上方横状物体太多正好可破一下,如拿掉更会觉得缺少什么,画面不平衡。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透视上画家已经注意了条纹的渐进关系,也许你觉得吊灯离画面墙壁近了些,不符合客观对吗?但是它和画面很符合,哪个重要很清楚,否则就不是画家而是摄影师了。我只是觉得这幅作品是维米尔仅有存世几十幅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张,可能它不是完美的,但不是你们说的问题,打个比方,你说某一部作品你喜欢旺得不喜欢卡拉扬,那很正常,但是因为不喜欢卡爷这部作品你不能说他第几乐章指挥错了,拍子也打错了,谱也看错了,应该怎样怎样......讲的比较直接,不要生气哦。"


谢谢点拨,我不会生气的,尤其是我还学到了东西。向木兄讨教一下:
1)关于明暗处理。维米尔一直都是这样的大明大暗。我没有现场看过原作,但是看了楼主贴的本件作品,与我现场看过的原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比,他在这幅作品里所表现的明暗对比,要柔和不少。这幅作品在亮部表达方面非常细腻微妙。
2)其他荷兰大师的作品,我指伦勃朗的夜巡,我现场看过以后,发现伦勃朗的大明大暗几乎到了剪影的效果。
3)我不是说吊灯要拿掉,而是说它与顶棚的连接构造不合理。
4)这部作品,最让我神迷的是她的寓意-------《绘画的寓言》。维米尔将画家摆在了中间,但却以背影方式存在,我们无法看到画家,只能看到画家所看的东西,但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很有意思。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15:18:50
TOP
12#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2-7-21 16:59:00 发表
原帖由 alma 于 2012-7-20 4:16:00 发表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这么多的历史上的研究者都没有指出这个错误吗?我是皇帝新装的孩童吗?


维米尔大师,你脑子进水了,还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啊?

大哥,这回您真不是那“皇帝新装的孩童”;二者人家维米尔脑子里也

嗯,bodyheat兄见多识广。关于吊灯问题,我原本的看法是这样的:1)吊灯的圆环不在重力线上,虽然这样的挂法也会有,但非常少见,而且灯具还是有重量。2)圆环是作为吊挂件存在的,但是在楼主贴的图上,我看不清楚这个吊挂的支撑物,感觉吊灯被悬空在顶棚下。(可能是因为对着屏幕看而看不清楚的原因,可是看原件的机会又太少了)。我相信这不是透视问题,维米尔这幅画的透视非常准确。

关于墙面上的地图那是我看错了,O(∩_∩)O~。地图上的褶皱画的很好,很自然。兄提出的这幅画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看来这是维米尔在向历史和宗教致敬的一幅画,看来这幅画蕴藏的故事还是非常丰富的。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1 22:52:54
TOP
13#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2-7-21 17:5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9:57:00 发表
吊灯拿掉行不行?绝对不行!画面上方横状物体太多正好可破一下,如拿掉更会觉得缺少什么,画面不平衡。
([/

“在画面结构中起突破作用的不是吊灯,吊灯存在的作用也不在这个。
此画中真正起结构突破作用的是地面上斜方布局的黑白格大理石地板,它显然是不大可能真实存在系画家虚构出来的。众所周知,画家的画室在二楼,以当时他家可能的建筑规模,不大可能在楼上地板上铺设沉重的大理石,因为结构上承受不住。


兄这个说法我同意,地面的斜向大理石地板构图,既增加了空间的进深,也与顶棚的水平线条一起构成一种丰富性。这个斜向网格还有助于建构画家和模特的空间关系。所以,本画中空间的层次感非常强。我看过那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对维米尔画室的地板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好像是木地板的。
TOP
14#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21:55:00 发表
Alma兄好,讨教不敢当。维米尔的作品明暗对比还是很强的,这幅作品感觉相对柔和不少主要是因为要处理的东西很多,他们在画面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有区别对待,和画一个头像碰到的问题要复杂和困难许多……与伦勃朗的大明大暗相比,两人追求的画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吊灯那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我觉得吊灯画的特别醒目,我宁愿它稍微弱化一点,但这样的话可能会损失室内的光感。在伦勃朗和维米尔中间,我更喜欢后者。伦勃朗的明暗显得太直接,而维米尔在室内画法中的光线显得更柔和匀称,充满阳光,生气勃勃。

感谢木兄不吝赐教。有机会能向木兄现场讨教。上次在音乐厅我们一起听的那场,那支古乐团的音色不咋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