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命运的伟大录音 [复制链接]

1#

文章很好,主要论点认同。不过对文中将1947年5月27日柏林巨人宫举行的音乐会称为福特文格勒的一场“荣归”这个提法上,个人持非常保留的意见。

战争中没有人是无辜的,希特勒和纳粹就是在那些普通德国民众近乎痴狂的长期支持下兽性大发的。负隅顽抗到最后的德国最终沦陷满目创痍,国家被迫分裂,这是全体德国人为他们野蛮侵略罪行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比起那些被他们屠杀的犹太人和被纳粹铁蹄蹂躏的国家,这些又算什么呢?德国人好意思为之呻吟抱怨吗?!

富特文格勒在纳粹德国期间尽管也做了不少好事,保护了一些犹太音乐家,但为纳粹歌功颂德、助纣为虐的事他也没少干。不然,1945年德国战败他逃什么呀?为何不留在德国迎接解放呢?!盟军法庭后来对他采取赦免,也就是考虑其功过相抵及其它社会因素,无罪的人需要被“赦免”吗?

因此,根本没有什么福特文格勒的“荣归”,最多是一种“救赎”!可以同情,但没必要为之赞美。斗转星移、时空变换,但历史的是非判断不可以被模糊掉。

整整30年后,中国“文革”后的李德伦先生情况与1947年的福特文格勒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文革是中国政治内乱,中国人是自查自省。李德伦先生在浩劫早期曾是严重受迫害者,后期虽然出来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与江青这烂婆娘在周旋,决不是福特文格勒那种既得利益者,二者不好相提并论。

要说起来,文革后畏罪自杀的于会泳先生倒是与福特文格勒的情况更接近一些,李德伦谈到文革中的于会泳时曾扼腕痛惜道“他是个艺人,不该拍马屁,参什么政!”。 此正所谓“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08-12-08 19:01:0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8/12/10 17:14: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原帖由 宝木 于 2008-12-8 20:24:00 发表
原帖由 arthur 于 2008-12-6 0:04:00 发表
不是关心 觉得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现在对中国心态很酸 任何人性都是两面的 感觉楼主的有感而发多少有点牵强  

不是酸,是旁观者清!

恐怕彼未必“清”吧?那帮洋鬼子揣着明白装糊涂倒是很有一套的。你以为他们真想解救水深火热中的你呐?!幼稚!世界历史算是白念了。以前那帮孙子是眦牙咧嘴抗着枪来的,现在不过是笑眯眯拎着皮箱又来了。换了件儿马甲嘛~
祖宗明训犹然在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咱们先贤几千年前早就参透了的人性,甭拿个人那点儿小事小情度之,政经大格局面前须切记!切记!
有点儿跑题了,向LZ致歉。回到贝5,个人最推崇版本
单声道:Eric Kleiber/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会堂/DECCA/1953;
立体声:Pierre Monteux/LSO/DECCA/1961。
BTW:上面这两位才是不畏威权挑战多舛“命运”地地道道的硬汉子,无论是辈分还是具体到对贝多芬的理解、艺术诠释丝毫不让福特,录音效果上还更佳。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原帖由 老范 于 2008-12-9 16:03:00 发表
荣归一说是不妥当的,批评的对。
我的文章中没有指李德伦。哲学的大宗师是说冯友兰,文字清新的名士是说汪曾琪,卓越的历史学家是说周一良,这些人在文革之中都在党的指导下做了违心之事。冯友兰后来说他是哗众取宠,周一良自己给自己开脱,说毕竟是书生。


兄文中除影射冯、汪、周等文化名流之外,更以1977年中国文革后北京李德伦先生指挥的那场贝5与1947年福特柏林的贝5遥相类比。“拨乱反正”之象征情景确有几分相近的,但委实又是不尽相同的。于是在下才提供了一些浅见,仅供兄参考耳。
BTW:若说起文革中那些“违心话、违心事”来,文化界厚颜无耻者恐无出郭沫若先生之右者!呵呵呵~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