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马四》—— 世上最美的坟墓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10-4-14 20:48:00 发表
     写的不错,很棒,恕我直言,我以为可以更加深入一些(只是个人认识)。
    我以为马勒第四,其实要尖锐的多,第一乐章其实是对海顿莫扎特古典式维也纳古典套曲的一种滑稽模仿,也有孩童的调皮,同时也是一种嘲讽。全篇马四我以为反映了一个青年很深邃的苦恼,对**生活、性的一种潜意识的畏惧,所以最后乐章天国的情景,是一种遁世,一种逃避,一个温馨而虚幻的精神避难所而已。
    对孩童温馨回忆的同时也是对其最后的诀别。可以说马勒把自己的童贞埋葬在了第四交响曲之中,因此楼主所写的最美的坟墓,我以为就是埋葬着这些东西。而之后马勒的音乐世界,则走向了更开阔的远方,童贞,童趣,童年的情景,恐怕只有在第八交响曲描绘载着浮士德灵魂的小天使合唱的仙乐之中去寻觅了。童这个字,在马勒今后的创作之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cj这段点出马四的核心了——“逃避”才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
实际上,作品折射出来的马勒这会儿还是从骨子里羡慕他那些早夭的兄妹,一切美化性质的东西都是在方方面面为此做装饰和铺垫。他们不必面对成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闷和难堪(包括婚姻),他们可以享受无边无际的安宁,而人间即便天高云淡风轻,却仍然不得不面对那些现实恐惧。于是,天堂好,天堂妙,仙乐闻,天使笑,天堂里头乐陶陶......
联想到马老师当时在维也纳音乐圈里被娇宠得跟个小皇帝似的,那些真正在底层挣扎的人们也不知该做何感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评论家曾尖锐地指责这部作品“装腔作势”&“浮夸空洞”,真也不算冤枉了它和它的作者。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5/1 0:39:2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原帖由 alma 于 2010-4-15 0:34:00 发表
so u'll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bodyheat老师这个签名很有意思。听完马勒第四现在正在听弗雷安魂曲,晚上又睡不着了。


alma不必拘谨,有话不妨直言。俺知道俺刚说了些对您偶像不那么恭维的言辞观点。嘿嘿~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原帖由 alma 于 2010-4-15 0:51:00 发表
您多虑了,就是对兄的签名感兴趣。马勒不是我的偶像,就是喜欢听而已。我的偶像是我的ID。呵呵。
她是我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太太,当然后来离婚了。您知道他是谁。


哈哈^^你老兄才是一地地道道的“御姐儿控”,再加上马勒情怀,那你跟cj可有的聊啦~~~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原帖由 alma 于 2010-4-15 0:51:00 发表
您多虑了,就是对兄的签名感兴趣。


俺这签名实际上就是一很普通的自勉——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尽量多角度审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永远保持求知欲。嗨~说白了就是“好玩儿的多着呢!”。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原帖由 书架箱 于 2010-4-15 8:14:00 发表
我不认同这样的评论,不管评论家怎么看待这部作品,最终关键的是你在聆听中听到了些什么。
如果我们怀着疑惑,反讥甚至不屑的世故去认识一部作品,庆幸自己没有被虚伪的马勒所骗,那么我们聆听音乐到底为了什么呢?想表明自己的洞察力?

看到虚伪的同时,也许只是折射了自己。


有些人爱看门道,有些人爱看热闹,各依自己心智能力和艺术修养,本无可厚非。不过,什么时候也轮不到看热闹的对看门道的冷嘲热讽。所谓“看到虚伪的同时,也许只是折射了自己。”这种话苍白无力尚在其次,关键是说这话的人同时又折射了自己的什么呢?

艺术家需要洞察力,欣赏、评判艺术难道就不需要了吗?!事实上,现在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是能力和洞察力的问题,而根本是连起码的艺术批判的意识和勇气都丧失了,仅仅是追星族式的盲目崇拜似乎就足够他们满足某种优越感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10-4-16 15:32:00 发表
对于马九,我以前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而且我以为基本可以自圆其说了,虽然很个人化但觉得很有趣,也欢迎来马勒吧玩:http://tieba.baidu.com/f?kz=411341330


呵呵,cj果不其然与Gustav是同一人(~yes!)

cj对马交的若干分析评论俺曾经拜读过,坦率地说非常有水准和见地,作为一位绝对的马交推崇者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尤其作者很可能仅仅才二十几岁,这几乎令俺心生妒意了。请不要将这些话视为虚情假意的恭维,你完全配得上这样称赞。

二乐章的三支连德勒舞曲其实分别代表着——
1.不得不告别的维也纳曾经的辉煌生活;
2.原本意气风发满心期待的纽约新生活;
3.而那支躲躲闪闪的、慵懒的第三支舞曲正是马勒自己。
处于中心位置的自然是代表作曲家自己的那一个。


到了三乐章,很明显是去到新大陆后完全无法融入其高速而商业化的生活写照。事实上主要是纽约人不太买马老师那臭脾气的帐,马老师在这里免不得要虚伪狡辩了一下儿。那么“失望引领着死神(心脏病)”也就如约而至了(带环绕动机的惆怅插段).......


于是,比失望更令人气馁的必然是绝望喽。落叶归根,还是故乡好,于是马老师拖着病体带着那一丝对昔日维也纳的春风得意的留恋,更多的则是失望后的绝望,回到他发迹的地方四处奔走呼告......坦率地说,此处实在是表现得有点上窜下跳+喋喋不休——“我都要死的一人了,你们难道就不能同情理解一下人家吗?!”。我认为四乐章的调性绝不仅仅是对上一乐章那个插段的情绪延伸,同时当然也是对首乐章“告别主题”的一个最终解决方式。至于马老师自己那句话,意思主要还是说“this is it!哥们儿已经不在乎了。”,并不是说写四乐章时候就真的不顾及首乐章了。这个问题上,我觉得cj你那想法多少有点儿过于“cj”啦!


至于唐斯那段煽情的“死神四相”描绘,确实很鬼扯,不过骨子里也还算符合“马勒主义”那极尽辉煌灿烂之能事的做派,挺有一套的!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04-16 18:02:54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