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欣赏亚当兄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探讨问题的态度。
《白头佬》是录音史上一个典型的制作特例,包括Robert Auger和Lewis Layton 60~61年间为Stoki录制的那四首漫天神佛般的Wagner。这都属于历史上极端罕见的“神迹”,“神迹”的一半是靠Stoki的“魔力”(声音形态理念+个人魅力+训练方法),一半靠RCA那几位大仙儿的超级发挥,有其特定的风格代表性,但决不构成判断一切优秀录音的衡量标准。
参加录音的双簧管手Bob Bloom(各位可以在“沃尔塔瓦河”的录音中准确地找到此公)曾回忆说,当年进棚的乐手都是从纽约各团里选出的尖子,根本凑不成标准大团的编制,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十几号人。可想而知,RCA当年前期平衡架设以及后期不上点儿严厉手段能成唱片上这幅光景吗?当然很不真实,但的确很极至、很震撼!这号儿大尺寸的录音跟什么系统上听上去都挺HIFI,所以卖音响的总爱拿它们试音——垃圾组合也卖得出去。
Brahms的管弦乐作品与Wagner、Ravel比起来经常会显得“死气沉沉”的,可您好意思说他“没个性”吗?一如音乐艺术风格彼此间常常大异其趣一样,录音艺术风格之审美也必然是多中多样的。艺术,艺术的表现力没有某些同学想象的那么贫乏!
DG的管弦乐录音理念在模拟年代和数码早期与英美公司基本是“反着”的。他们家压根儿不刻意追求内部细节的个别展现,而是强调日耳曼式的乐团整体轮廓和色调的塑造,其中以Karajan、Bohm带等人带德国团时尤甚。DG前期平衡调整的主观预设至少比英美远出20米,德国人玩儿得是音乐厅现场观众席中心位置听感的模拟还原,几乎所有的棚录都是基于这种理念进行制作。那么,您见有几个大型管弦乐Live录音上过TAS呀?!这类的管弦乐录音对播放系统要求相对比较严苛,解析力要强、速度要快、低频不能过量、音染越少越好......所谓“精英哲学”在生活中被检验时往往确实非常“讨厌”!!!
BTW:EMI和CBS平衡架设往往相对折中一些,尽管主观预设较少放在指挥位置,但仍以前排位置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