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的录音,不论音响器材好坏,都能播的好听,差的录音,不管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7009|回复: 274
1#

原帖由 qsyd 于 2010-9-25 20:15:00 发表
音响和录音,有匹配性的问题。绝少有音响系统,可以把所有的好录音都播放好。个人经验,DG的录音,需要中性、速度很快、解析力高的系统,如果系统加味精,DG的录音听起来会有些混。在中性速度快的系统上,DG的好录音散发出来的光泽是无以伦比的,各频段的音量自然均衡。当然,DG的录音绝对放不出Decca那种生猛的低频,但是,在音乐厅里你听到过那样的低频吗?这是一个录音理念的问题,录音里添加多少人为的Hi-Fi


颇有同感。
另外,不同受众在声音美感的判别上,个体观念方面的不同也是不容忽视的。IMHO,大部分人这方面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想当然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有机会多接触一些经验丰富的职业录音师,听听他们的意见,多听听录音棚里实际的声音,或许是不错的提高或修正的方法。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10/22 22:40:1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

DG的大型交响乐录音理念和风格是几大唱片公司中最保守的,也是技术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不得不说,德国人择善固执勇气可嘉,技术精湛,在他家的录音风格基础上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属难上难!敬佩还来不及呢,还贬低???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

原帖由 aad 于 2010-9-26 21:08:00 发表
对,搞不清就关门听吧,有米就去买吧,也不用到这里来看帖。


说着说着怎么奔着小姑娘怄气那路下去了~~~

不必一碰到不同见解就急得跳脚,这会儿又不需要“爆灯”,前面大家心平气和讲道理不是很好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

原帖由 linguanrui 于 2010-10-1 20:03:00 发表
本人引用音响论坛金彩特刊1993年出版,陈国荣谈录音的一段话:“大公司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剪辑室‘凭空想象’的混成两轨,这当中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么能知道现场是什么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场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大家看了以上一段话,就明白DG录音好坏是谁的错了。  


港台那些所谓发烧书上顺嘴儿胡扯的多了。陈国荣这段谬论根本就是信口开河,一张嘴就外行话,都不怕闪了他舌头!

录音行业的一个基本常识,多数情况下都是平衡工程师(即所谓“现场录音师”)自己亲手MIX(缩混),即便不得不经由其它MIX专家操刀(通常是平衡工程师长期合作和信赖的),平衡工程师也必然都是全程参与并最终审核的,无论这项工作是否在“总公司剪辑室”里完成。各类“Re-Mix”有可能例外,因为这种情形下已经有原始MIX成品效果可以参照了。

说到这里,俺倒是非常怀疑到底谁在“凭空想象”?是人家唱片公司录音编辑室里的工程师,还是台湾《音响论坛》的某位主笔先生?!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0-10-02 02:34:17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原帖由 george.4 于 2010-10-2 11:18:00 发表
像库布里克的《我的祖国》在听了3分钟后,根本就没有勇气再听下去,典型的80年代初期数码声。DG111周年的第一张阿巴多指挥的匈牙利舞曲,李赫特的拉二,柴一钢协,库布里克的德九等,如此糟糕的录音实在是糟蹋大师。


库布里克与BSO的《我的祖国》、与BPO的《德789》皆为优秀的模拟录音。它们分别录制于66~73年间,原版唱片上都标注的很清楚,您听的难道是在线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

回复 117# qsyd 的帖子

没错~~~
从自然声学条件来说,芝加哥音乐厅是有名的“问题场地”,芝加哥当地比较理想的录音场所是梅迪那寺的大礼拜堂。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7#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0-2 14:21:00 发表
你说的这几个录音,没有一个音场浑浊的,其中李赫特的拉二乐队清晰度略差一点,但绝非浑浊,而德七八九音场十分清晰,收放自如。所提及的库布里克几个录音,声音不是很厚重,但很雅致高贵,这是库布里克所追求的声音。

[quote] 原帖由 george.4 于 2010-10-2 11:18:00 发表
就我听DG的录音,确实不咋的,音场浑浊,动态倒是强劲有力。像库布里克的《我的祖国》在


握握爪儿,亚当兄~~~

DG的大型交响乐远咪拾音技术在模拟时代那是一绝,别说在波士顿了,跟维也纳金色大厅都照样儿敢耍远咪。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8#

回复 190# qinyuzyh 的帖子

不用枉费苦心了。有的人在阅读上也存在较明显的障碍,他们只会断章取义,专挑自己喜闻乐见的词句加以歪曲理解,根本就不理会文章作者的完整意思,也压根儿就没想过去检讨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成熟。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9#

很欣赏亚当兄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探讨问题的态度。


《白头佬》是录音史上一个典型的制作特例,包括Robert Auger和Lewis Layton 60~61年间为Stoki录制的那四首漫天神佛般的Wagner。这都属于历史上极端罕见的“神迹”,“神迹”的一半是靠Stoki的“魔力”(声音形态理念+个人魅力+训练方法),一半靠RCA那几位大仙儿的超级发挥,有其特定的风格代表性,但决不构成判断一切优秀录音的衡量标准。

参加录音的双簧管手Bob Bloom(各位可以在“沃尔塔瓦河”的录音中准确地找到此公)曾回忆说,当年进棚的乐手都是从纽约各团里选出的尖子,根本凑不成标准大团的编制,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十几号人。可想而知,RCA当年前期平衡架设以及后期不上点儿严厉手段能成唱片上这幅光景吗?当然很不真实,但的确很极至、很震撼!这号儿大尺寸的录音跟什么系统上听上去都挺HIFI,所以卖音响的总爱拿它们试音——垃圾组合也卖得出去。

Brahms的管弦乐作品与Wagner、Ravel比起来经常会显得“死气沉沉”的,可您好意思说他“没个性”吗?一如音乐艺术风格彼此间常常大异其趣一样,录音艺术风格之审美也必然是多中多样的。艺术,艺术的表现力没有某些同学想象的那么贫乏!

DG的管弦乐录音理念在模拟年代和数码早期与英美公司基本是“反着”的。他们家压根儿不刻意追求内部细节的个别展现,而是强调日耳曼式的乐团整体轮廓和色调的塑造,其中以Karajan、Bohm带等人带德国团时尤甚。DG前期平衡调整的主观预设至少比英美远出20米,德国人玩儿得是音乐厅现场观众席中心位置听感的模拟还原,几乎所有的棚录都是基于这种理念进行制作。那么,您见有几个大型管弦乐Live录音上过TAS呀?!这类的管弦乐录音对播放系统要求相对比较严苛,解析力要强、速度要快、低频不能过量、音染越少越好......所谓“精英哲学”在生活中被检验时往往确实非常“讨厌”!!!

BTW:EMI和CBS平衡架设往往相对折中一些,尽管主观预设较少放在指挥位置,但仍以前排位置者居多。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