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1#

请教松香味兄,如果是10平米的房间做平均吸声,如何?房顶做低频吸收,四周墙体做穿孔板,虽然降低了点使用面积,可也是没办法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请教下松香兄,穿孔率和吸收频率的公式,根据驻波频率计算离墙的尺寸
TOP
3#

原帖由 空手 于 2009-7-28 11:46:00 发表
那放在墙角的吸音柱(爵士的)应该有用的吧?

国外有一种ASC低频陷阱,好像是带有专利的,仿制不那么容易,爵士还是贵族的,我觉得都是骗钱的吧,卖的那么贵,那么细的吸音柱也敢称能处理50Hz
TOP
4#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7-30 8:3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30 1:29:00 发表


O(∩_∩)O哈哈~!还是算了!这样还不如移步专业论坛上去看来得稳妥

松香兄也是包揽众多大餐的老鸟了,老实说HIFI168离专业的距离还很遥远,在房间方面有很多烧友都是靠着想当然,唯我独行的一股牛脾气。而松香兄肯把这种科学专业的观点带到本坛是一种荣幸,我记得管善群教授写过的一篇文章,介绍利用家具来做吸声腔,那种精密计算与设计让我叹为观止。
我发现很多烧友都喜欢把自己的声音吹的如何如何好,但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不正确的房间内,怎能听到正确的声音。不信你们可以带着自己的耳朵去听听所谓的牛声,只是出于人情世故不碍于捅破那层窗纸罢了。
请松香兄分享一下比较好的专业的论坛给大家,让我们学习一下。
TOP
5#

我也觉得,墙角只要抑制住谐振就可以了,或者说把它变成弧面或者非直角。并不一定要强吸

木丝吸音板的特性是对500Hz以上的频率吸音频率较为宽,适合处理中高频以上的频率。
木质穿孔板复杂了,分了好几种,有复合孔(大小孔),有单一孔径的,有板条式背孔的,穿孔率和孔的大小决定吸音特性不一,但都趋于中低频的吸收
凡是带孔的的材料都必须距墙有一定距离才会有效果。我觉得吸音材料要搭配得当才能达到平滑的混响曲线,没有哪种材料是全频吸收的,如果搞不好,会在某个频段出现谷或峰。如果在1000Hz出现了谷,是否应该通过扩散来解决
TOP
6#

石膏板的共振频率很低啊,简直可以称得上低频杀手,如果用石膏板去吊顶,似乎用不着距墙太深。
关于穿孔率和吸收频率的关系,有一个计算的网站,大家不必记复杂的公式了,呵呵http://www.mh-audio.nl/Helmholtzabsorber.asp
TOP
7#

由于人们都不想对环境大动干戈,所以声学道具自然是最方便的选择,效果先不讨论,价格都贵得要死。曾今我也想买这些道具来贴,结果一算,全屋子好几千元,放弃之。而国外精确的声学道具我们更是消费不起。
想靠声学道具走捷径的朋友,我劝你们还是捂住自己的荷包,贴了满墙的吸音棉,摆了满屋子的低频陷阱,这么多钱完全够买声学装修材料的钱了。
TOP
8#

关于AV房间和HIFI房间下面是我的观点:
       AV房间主要是适应大声压下工作,追求低频的干净。所以四面墙都要吸收处理,混响时间要求比较短。
       hifi房间,>=中高频的混响时间相对重要,而要想把大于中高频控制在0.4-0.5之间,低频又很难处理,主要是衔接问题。如果hifi房间进行强吸处理,混响时间很容易低到0.3s以下,平均吸声处理的好处是频响曲线会比较平坦,但混响时间难办。对于只做房顶吸声的朋友,这种办法我觉得不妥,因为会造成中-高频的大峰。所以侧墙也要跟着吸收中高频才能平衡。
      我的观点可能不对,欢迎砖头。
TOP
9#

松香兄的房间好大,达到了34平米,这样的房间混响时间,容易把握一些
TOP
10#

而我们小房间就难处理了,我的房间14平,我的装修方案大致如下
1,吊顶做薄板共振,做低频吸收,还有隔音的效果。但是我一直怀疑不穿孔,吸声效率会很低,比较窄带,也许大声压下才能有效果
2,侧墙做极为轻吸处理,主要是用来衔接顶部陷阱吸收频率,侧墙安装扩散板,扩散板的面积大概占20,主要扩散中高频
3,前墙不扩不吸,因为我觉得扩散板对声场的深度有很大影响
4,后墙极薄的龙骨,内填充玻璃棉,主要起到防止谐振作用,外面安装扩散板,主要扩散高频范围。
整体思路是对中高频-高频进行扩散,中低频-低频平均吸收。
TOP
11#

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穿孔呢,既然要处理低频,那么穿孔率就要很低才行,穿孔吸音板一般都用在侧墙中低频的吸收,而对于低频吊顶采用薄板共振的做法不是更直接。市面上卖的穿孔板有两种,槽型结构,大小孔复合结构。穿孔率在9%-12%左右,复合结构的吸音板会有两个临界点的吸声频率,吸声频率较宽。
TOP
12#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12 0:19:00 发表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11 22:44:00 发表
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穿孔呢,既然要处理低频,那么穿孔率就要很低才行,穿孔吸音板一般都用在侧墙中低频的吸收,而对于低频吊顶采用薄板共振的做法不是更直接。市面上卖的穿孔板有两种,槽型结构,大小孔复合结构。穿孔率在9%-12%左右,复合结构的吸音板会有两个临界点的吸声频率,吸声频率较宽。


呵呵,最近很少看帖,因为忙着去装修了。薄板共振的共振频率是f0=600 sqrt(mD)和松香兄说的是一样的,我认为薄板共振的优势有几点:
1,不用打太深的空腔
2,用九厘、七厘板、轻钢龙骨做基材,成本很低。
3,其低频的吸声效率很高,对于小房间来说,对付50Hz是吸不过的,而且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我都低估了它的效率,呵呵
4,由于是封闭的,有一定隔音效果,填充玻璃棉是可以展宽吸声带的,不用担心泄露问题
但是没有一种单一吸声结构是可以对应全频的,所以薄板共振结构要配合侧墙的穿孔结构吸音,多种组合才能达到平衡的目的。
15平、20平、25-30平米的房间声学特性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越大的房间,临界频率就越低,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混响,但小房间就难了,吸扩两难全。所以处理方式上,声学处理在于灵活,而不是靠口诀。
不过听感上来说吸低频确实对音场的改善很大,不是发烧友的哥哥听过我处理后房间后,我给他放段交响乐,他说这个声音好像比以前更像现场了。
一点点小心得!!欢迎指教
TOP
13#

呵呵,无意冒犯松香大侠,但是我查过很多资料,也包揽过很多实战意义的帖子,当然不是在本坛,穿孔吸声目前多用于处理中高频及中低频,穿孔板在穿孔率20%的时候,吸音频率才会比较宽。而低穿孔率吸低频的做法,它的频率吸收也是很窄的。而0.x%的穿孔板,要么定做,要么自己开孔,市场是没有这种产品的。
我现在唯一感兴趣的是查雪琴教授的复合共振吸声器,这是一种薄板共振的改良版,展宽吸声带63Hz-4k吸声系数曲线真可谓是一条死人心电图。
而传统的吸音结构,没有一个能对应全频的。所以在这里就没必要争论薄板共振还是穿孔吸声哪个更好的问题
TOP
14#

其实吸声效率一点都不低的,在20%左右的时候,这种结构才可以应用于侧墙吸音,但是对空腔有很大要求。
这是AV199的一个帖子,详见第一例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98274&highlight=
但是现在侧墙我更倾向于无结构的吸声方式,这样做比较容易计算,而且效率也不低。只是频带没有这么宽,对总体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我们发烧友。

查雪琴教授写过的一篇文章,时曾相识的感觉,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泡沫的弹性。详见12楼:http://www.av199.com/thread-255796-1-1.html
TOP
15#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29 11:4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29 11:17:00 发表
其实吸声效率一点都不低的,在20%左右的时候,这种结构才可以应用于侧墙吸音,但是对空腔有很大要求。
这是AV199的一个帖子,详见第一例[url=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98274&highlight=]http://bbs.avti

那个空腔是18cm的,一般侧墙空腔最大是5-10cm,但是还需要另算。我想没有什么大问题,这种频率特性我觉得很实用,从250Hz-2k
无论何种吸声结构,如果想对低频有效,那必须是要求空间的,即使吸音材料在高效。但是查教授这个结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才10多CM的厚度。无论是穿孔吸声还是薄板共振,这个厚度对63Hz是很难起作用的,而且这两种结构吸音范围较窄。要和其他吸声结构配合使用。这篇文章是比较老了,但我是第一次看到那几张图。有图才有真相嘛。不过实际能否达到图里的吸音系数,难说。这种吸音特性是我觉得是很完美的了,也是未来的趋势!
我觉得声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实验比计算要重要,往往按照理论做出来的东西,偏差会很大,这就需要经验。不断的尝试,一般的人,没经历过5-6个听音室的装修是难免会出错的。
TOP
16#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29 22:58:00 发表
如果按照理论设计做出来的东西发现偏差很大,绝大多数情况那就是实际施工没有达到理论设计的要求,这虽然也与实践挂得上,但是仍然是没有达到理论设计要求的问题,例如前面说到的:穿孔板是要求安装在刚性支撑面的,如果支撑面松松垮垮,那么穿孔板吸收器的性能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情况不是理论设计有问题,而是“实践”出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不要轻易怀疑理论,学会找出与理论产生偏差的原因,才是值得珍

影响吸音的情况不仅仅是支撑的问题,比如说材质的密度,填入吸音棉后影响理论的计算,环境的某些限制,不知道松香大侠有多少次实地操作的经验,你用什么去验证你的理论是没有错的,我不是怀疑理论,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计算的精确,对于吸音结构的把握更加复杂。所以才需要经验,所谓实践出真知。
在一个所谓穿孔吸音公式还是薄板共振的公式也都属于实践公式,它的成立还有许多未知因素,所以公式只能用来成了参考,具体什么效果,仍然是要做实验。
TOP
17#

我的实验是这么理解的,通过实践去对比测量,最终经过几次的实践,而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就是经验。
我上面表达有点错误,这两种公式只是“经验”公式,意思是这些当中都有假定因素,后人总结出为了全是方便计算,我指的这些实
用公式和传统的例如声压级公式不一样的,关于结构问题,凭我的微薄装修经验来看,我们的吊顶除了木龙骨就是轻钢龙骨,现实施
工不是想象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况且,结构要强到什么程度,这个概念很模糊的,所谓的龙骨避震也仅仅是为了减少声传导而作。

我本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所有的计算仅仅作为参考,对市场上“有卖”的声学材料特性熟悉了解才是真的具有实践意义,而我
们能买到材料,比如说穿孔板,根本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依,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弊端
TOP
18#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30 18:3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30 16:32:00 发表
我的实验是这么理解的,通过实践去对比测量,最终经过几次的实践,而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就是经验。
我上面表达有点错误,这两种公式只是“经验”公式,意思是这些当中都有假定因素,后人总结出为了全是方便计算,我指的这些实
用公式和传统的例如声压级公式不一样的,关于结构问题,凭我的微薄装修经验来看,我们的吊

呵呵,您怎么知道这些公式是绝对精确的,能否推倒给我看看,就比如说薄板公式的那个600是怎么来的,我记得老外的资料也曾说明,这些公式并不是精确的,而只能作为参考,随着时间会被淘汰或者继续完善,但是我怀疑这些,我现在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一点,因为考虑到很多因素,这些公式应用面比较狭窄。
我不是搞听音室装修得,仅仅是一个声学爱好者,而且我不喜欢以玄学的态度去对待声学。我可以这么认为,发烧友所接触到的所谓的声学理论,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东西,而声学是在发展的,只是发烧友从没有关注过而已。
我是本着一种求知的态度,而不是争论谁是谁非得问题,这也不是我的宗旨,只是这些问题我请教了众多高手。
TOP
19#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30 23:44:00 发表
薄板“公式”的那个600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我了解的薄板共振吸声计算公式里没有什么600的常数,你使用的那个公式可能真是“经验公式”,你最好还是了解这个600常数是怎样来的,这样有利于把握“公式”的灵活运用。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计算方程式如下:
薄板是两维的振动系统,其共振频率除了与板的物理常数和几何尺寸有关外,还和它的边缘固定状况有关。如果一块[col

很好,继续您的资料
fm,n=2.5×10h3(m2/1n2+n2/1b2)1/2 (5)
    式中长度单位为米。例如长50cm、宽40cm、厚4mm的玻璃窗,四边固定,则(m,n)为(1,0)的最低共振频率为20hz,(m,n)为(0,1)的共振频率为25hz,(m,n)为(1,1)的共振频率为32hz。随着(m,n)渐次增大,共振频率越来越大(间隔也越来越密),在这些频率上有较大的声吸收和声透射。
能不能推倒下20 和32这两个数如何计算出来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