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复制链接]

1#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期待大哥对友友马的两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评价。
分享 转发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2#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感觉典雅、优美,像谦谦君子。不知是否东方血统使然。呵呵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3#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在LP时代,若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演绎首先富尼埃,音效首选斯塔克。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4#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友友马主要使用三把琴。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来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1733年由著名提琴制造师安冬尼奥.斯特拉迪瓦利制造,粗心的友友马曾经丢失过,后来物归原主;第三把,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12年。这把琴不是杜普蕾给的,而是在杜普蕾去世后,从巴伦伯伊姆手上买过来的,现在价值超过250万美元。也是友友马最喜欢的大提琴。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5#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谈到“大卫多夫”,还有一些轶事。马友友在灌录巴洛克专辑时,为追求本真的做法。还模仿比尔斯玛,对大提琴进行了改造。他邀请英国设计师帮助设计和改造。琴弦间距加大、琴码加厚,4根弦拉在一个平面上并改成羊肠弦。并将提琴下面的支柱拆除,由两腿夹住,悬空演奏,都是为了追求本真的演奏。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6#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相传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一共有6首,但后4首真假难辨,乐谱不清。所以公认的只有两首: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7#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原帖由 shanxz 于 2008-10-31 23:38:00 发表
1980年马友友在cbs唱片公司发行了这张拉劳和圣桑协奏
另一位后起之秀哈默维兹的版本: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8#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我先来大无吧: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9#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客观地说:中国爱乐人总喜欢以马友友来作为一种中国人的骄傲,但准确来说,他并非拥有中国国籍。但是,马友友拥有东方人的特质:我们可以时刻在马友友的音乐中感觉到来自古朴东方传统气质——优雅,含蓄,儒雅,却不失幽默风趣。马友友的大无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尽管缺乏一点力度。他的演绎非常流畅,谦虚笃实,温厚和善,浪漫优雅而不过分。他的第一组曲特别出色,富于想象力和生命活力。生于法国,长于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使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0#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现代作品: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1#

回复: 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小肖斯塔科维奇和席夫: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2#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关于马友友的第二次巴赫大无录音及纪录片《巴赫的灵感》:

马友友说:『我一直都认为身为一位音乐家最大的喜悦是在演奏会时演奏巴哈的组曲』…… 『而整个晚上都沉醉在一位伟人的思绪裏』…………..

马友友非常迷恋巴哈第六组曲的大提琴独奏、那是他父亲(小提琴家)教他的第 一首曲子、也是他年轻时候开始对音乐节奏和韵律产生好感的开始;事实上此 一组曲也一直是启发他这一生对音乐创作力的主要因素。

他一直都希望他的音乐、也能像巴哈的音乐一样在全世界散播热情,他说他在 演出时是如何的感到与作曲家融为一体、这感觉就好比艺术家在创作时与幻想 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录巴哈组曲是在1983/84年的时候、但是在接近40岁时、他觉得应该再 次以大胆的创新的方式呈现巴哈的杰作。

他找到了加拿大制作艺术节目非常有名气的 Rhombus Media 公司、来为他制作;由於这家制作公司曾在1993年制作了一部得奖片『顾尔德的32个短篇』、 马友友便提出他的想法---他建议将巴哈的大提琴组曲影像化、且每一组曲由不 同的导演来负责。  

经过长达六年的制作、六位加拿大导演:费许曼、丝葳提、艾腾伊格言、派翠 西亚萝兹玛、法杭梭杰厄德、凯文麦克马洪,这部经费超出650万美元的节目、 终告完成。
最后编辑skysea 最后编辑于 2008-11-02 05:32:04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3#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园艺设计家-
茱莉.摩尔.梅瑟薇 Julie Moir Messervy  
导演-
凯文.麦克马洪 Kavin McMahon
马友友与庭园设计师茱丽摩尔梅瑟薇,共同努力在波士顿的市中心广场,试图打造一座具有音乐性质的花园。那儿原是一块孤伶伶、空荡荡、冷冰冰的空间,缩在各式高楼之间,是否可能在这样一个欠缺人性关怀的地方灌注些许浪漫气息?他们凭藉的除了一份梦想热情之外,就是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一组曲…

马友友曾说每次他演奏第一组曲时,心中总是泛起一片湖光水色,彷佛看见一座自然花园,於是他与庭园设计师茱丽摩尔梅瑟薇,试图在波士顿市中心广场打造一座音乐性的花园。「马友友的巴哈灵感」节目制作群不只是纸上谈兵,他们实际地推动这项计画,不但说服波士顿市长,也在波士顿找到一块土地。然而计画因为太庞大而失败,最后改由多伦多市接手。从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本来是写了一个故事要去完成,最后却让故事自己完成了,这是相当值得玩味的地方。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4#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二组曲  
导演-
法杭梭.杰厄德 Francois Girard
十八世纪建筑大师乔望尼巴斯提塔皮朗内西,作品给人的感觉宛如一幅幅图画或是浮雕,悠然超乎尘世。本节目由以电影「顾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大放异彩的导演法杭梭杰厄德掌镜,马友友乘著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二组曲的翅膀,在皮朗内西的虚拟世界中翱翔…

以电影「顾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大放异彩的导演法杭梭杰厄德,负责为本集「建筑的声音」掌镜。本集的构想,源自马友友认为音乐与建筑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张力、比例和素材,使他想到结合音乐与建筑。

在这段降D大调组曲中,马友友感受到浓烈的孤独,人生的挣扎,所以他选择了十八世纪罗马设计师共十六张创作,做为表演的背景。当马友友在大教堂录音时,透过电脑技术的混合和不断的调整,节目中表现出想像的音响效果。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把十六张图片里的罗马式拱门、洞穴、阶梯等,以虚拟实境的方式利用电脑重新建构,再配上先前录制的音乐,让我们感觉到马友友似乎真的是在那样的创作牢笼中演奏。巴哈和建筑师都是过去的人,他们的作品却能在现在的艺术家手中活过来,产生交集,开创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5#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三组曲  
芭蕾舞编舞家-马克.莫里斯 Mark Morris 导演-芭芭拉.魏莉丝.史威特 Barbara Willis Sweete
当代最杰出的芭蕾编舞家之一马克莫里斯,作品融合强烈的动感与优雅的气氛。本节目纯粹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马友友藉著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三组曲,与马克莫里斯及其旗下的男女舞者沟通,双方经由彼此的聆听与观赏,一次又一次的协调,终於共同创作出一出舞码…

加入「马友友的巴哈灵感」第三集演出的,是当代最杰出的芭蕾编舞家之一马克莫里斯;他的作品融合了强烈的动感、与优雅的气氛。马友友藉著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三组曲,与马克莫里斯及他旗下的男女舞者沟通,共同创作出一出结合音乐与舞蹈的精彩演出。马克‧莫洛斯从80年开始在纽约展露头角,一向以绝佳的音乐性和动作性受观众喜爱。在「跳跃的舞台」一片中,导演成功地捕捉了两位艺术家共同研究分析巴哈的乐谱,再以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一同激荡出作品的新生命。导演也生动的捕捉了舞者的群体生活和工作,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彷佛是理想天堂里的大家族,共同为巴哈的音乐而努力,创造出耀眼的火花。当马友友第一次面对著舞者拉琴,看见舞者们的舞蹈时,他脸上散发出的那份惊喜、兴奋和感动,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巴哈数百年前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在当代以这种方式延续出新的艺术生命,让我们仍然能够能感受它的热度,或许正是艺术之所以令人著迷的原因吧。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6#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四组曲:
艾腾.伊格言 Atom Egoyan
加拿大导演艾腾伊戈言,向来最擅处理人际的疏离感觉。他的电影描述冰冷的世界中,人们仍然努力试图接近、亲近彼此,但是往往力不从心,或是不敌环境的压力。本节目是一部小品电影,马友友扮演他真实的身分:一位赶往音乐厅的大提琴家,他所要表演的正是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四组曲。在匆忙赶路途中,他能够打破人际的藩篱宿命吗…

「马友友的巴哈灵感」第四集,采用戏剧的表现方式。「萨拉邦德舞曲」是一部小品电影,马友友扮演他真实的身分:一位赶往音乐厅的大提琴家,准备表演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四组曲。本片由加拿大导演艾腾伊格言执导,他在影片中要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那可以是皮肤贴皮肤的在一起看表演,但距离却非常遥远;也可以是片中女主角和老医生那种一年见一次面,却感觉很贴心的距离,甚至女主角和代替老医生的女医生之间,也有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电影其实是一个心理和时间的艺术,所以用电影来诠释音乐是再适合不过的。和其他单元有些不同的是,艾腾‧伊格言让电影中各式各样的角色和马友友做直接的对应。剧中角色直接提出问题,提出他们对音乐的诠释,对大提琴的感觉。举例来说,当女主角在欣赏马友友的演奏时,她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拉琴,而像是马友友自己也在跳舞,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话。在这整部片中,导演就以这种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说一个稍带悲哀气息的故事(萨拉邦德舞曲),成为一种很美的组合。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7#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五组曲

日本歌舞技大师阪东玉三郎 Tamasaburo Bando  
导演-尼夫费许曼 Niv Fichman

马友友和日本大师级的歌舞伎艺人阪东玉三郎,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试图寻求对人生,对专业,对「美」的共通点,而中间的媒介便是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五组曲。东西方的交会,除了文化隔阂、彼此的遥远距离与忙碌行程之外,更加上语言沟通的问题:马友友说英语,阪东玉三郎说日语,困难度超出大家的预期…

在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以第五首最为感伤。在「马友友的巴哈灵感」第五集中,马友友和日本大师级的歌舞伎艺人阪东玉三郎,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试图寻求对人生,对专业,对「美」的共通点,共同创造出本集「追寻希望」。  

导演以东西方艺术间的沟通为重点,全片的主题就放在沟通,前半段是沟通的过程,后半段则是沟通的结果。他们的沟通就像东西方哲学家的对话,马友友演奏巴哈音乐,希望表现出起伏有致的线条,而阪东玉三郎追求的却是圆;线条与圆就是东西哲思的不同。  

阪东玉三郎的编舞,有如一场追寻希望的仪式,他是仪式中不可侵犯的女神,和巴哈的作品一样给人救赎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艺术家学习的虽然是古典艺术,却仍不断创新求变,使「追寻希望」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新风貌。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18#

回复:黑胶乐趣--------关于友友马的一切。

第六组曲

简恩‧托薇尔与克里斯多福‧狄恩 Jayne Torvill & Christopher Dean  
导演—派崔西亚. 萝兹玛 Patricia Rozema

冰上芭蕾世界冠军珍托维尔与克里斯多福狄恩,他们高超的技巧与完美的默契,公认已臻化境。马友友在本节目中,演奏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六组曲,搭配一段段优美的双人花式溜冰表演,画面气氛几乎带有宗教式的纯净与虔敬。其间穿插一位演员所饰演的巴哈,独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友友的巴哈灵感」最后压轴的,是世界双人滑冰冠军珍托维尔与克里斯多福狄恩。马友友在节目中演奏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六组曲,搭配优美的双人花式溜冰表演,使画面气氛几乎带有宗教式的纯净与虔敬。  

穿插在音乐与冰上芭蕾间的,是一位演员所饰演的巴哈,独白自己的内心世界。加拿大女导演派翠西亚以巧妙的戏剧手法,将巴哈的生平独白分成六段,与根据组曲编成的冰上芭蕾互相呼应。片中我们可看到饰演巴哈的男演员,不断与神进行亲密的对话,而这正是巴哈的创作泉源。冰上芭蕾相当适合诠释这段充满宗教情操的音乐,因为冰上芭蕾比舞蹈更能在空间中延伸,更能融入空间里。  

而这样的可能性,与巴哈的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就像巴哈的音乐穿越时空来到现在,甚至进入未来。在六段舞蹈中,第二段的演出特别令人激赏,似乎是在用舞蹈探索自己,探索巴哈,寻找内在的自我及定位。舞者不断地在一排镜子间进出,彷佛进行著一场形而上的哲学对话,透过自我救赎来成就宗教信仰,而这也是巴哈作品中无时不刻透露的主题,这部影片成功的抓住了这份感觉。
I LIKE SEA,I LIKE BACH。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