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郎朗签约SONY古典,为了更广阔的在电子多媒体方面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原先都是看器材版的好吵架骂人,现在音乐版玩高雅的人也满嘴脏话,真不知道音乐都听到哪里去了。
分享 转发
TOP
2#

LL的琴声确实不能吸引俺,俺也看不顺眼他的表情神态,但不会骂他,也不会骂维护他的人,选择听或不听是乐迷最好、最干净的方式。
TOP
3#

原帖由 alma 于 2010-2-4 0:00:00 发表
挺郎派的飘过。技术上谈咱不会,谈谈感情上的。我的学生去了趟日本知道本人有这门嗜好特地买了一张古典唱片送我。虽然是日文字但是新世界第九交响曲我还是看懂了。这张小泽征尔的唱片被排到这个小学馆系列的第一张,而其他大师唱片只能排在后面。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音乐家这么严格呢?

先人不是说了嘛:音乐不分国界。个人好恶,还硬要扯上爱国主义感情吗?
乐评也不能依据感情吧!LL不是音乐家。
TOP
4#

原帖由 秋天 于 2010-2-5 15:17:00 发表
为了论坛和谐,不和你吵嘴了,没意思。我还是那句话,分析没有用,光说技巧也没用,我前年采访傅聪,老先生半个多小时滔滔不绝,一句技巧也没提,说的都是音乐的意境,这就像厨师做菜,对于食客来说,菜的味道最重要,不要说什么刀工和火候,味道不好再说也没用。
你不是一再要求我分析下朗朗吗,感想倒是有点,说实话,我只买过朗朗的两张唱片,老柴第一和回忆,朋友送过我一张肖邦协奏曲。第一次听老柴第一就很失望,朗朗实在

讲的非常到位,这样说法既好理解也好接受。
当大师只谈意境的时候,技巧早已经游韧有余、张驰有度了吧。
TOP
5#

原帖由 swann 于 2010-2-6 11:50:00 发表
意境这东东似乎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率先提出的。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乃至中国画,比较合适。套用到西方音乐上,个人感觉是很成问题的。至少有极大的局限性。

这样的认识恰恰是中国专业音乐人士搞西洋音乐总是上不了更高台阶的局限短板所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