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泉酿成的花——莫扎特音乐之旅 [复制链接]

1#

本来对里赫特与布里顿合作的莫扎特第22号钢琴协奏曲心存怀疑(主要是我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我尤其感觉里赫特不适合莫扎特),没想到一听之后相当满足。尽管第二乐章让我基本没怎么领会,但第一、三乐章却是相当令我满足的。这两个乐章的感染力,直接来自这次演奏会上的艺术家们神采飞扬、洋洋洒洒、无拘无束的表演。
莫扎特第22号钢琴协奏曲对于我来说,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创作这部作品同时,莫扎特也差不多同时在写作他不朽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尤其是序曲)洋溢着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机敏活力与自信的力量。第22号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段的小步舞曲,如果把各种“声音角色”都鲜明地演奏出来,就很像《费加罗的婚礼》一剧的终场——所有的角色登场,然后终于彼此宽恕谅解了,释然了,人性与爱又回到了人间(这段小步舞曲看起来就像整部钢琴协奏曲的一个戏中戏)。
另一点是,这个作品乃是威风八面的降E大调,与贝多芬同为降E大调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有一种奇妙的血缘关系。有人称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为“皇后”协奏曲,亦有人干脆称其为“皇帝”协奏曲的。傅聪先生更是认为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乃是化自这阙二十二号钢协。既然如此,这个作品就不能缺少宏伟堂堂的气氛与壮丽飞扬和线条。
里赫特钢琴,布里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这张唱片虽系现场录音,录音有些昏暗粗糙,但艺术家们的演奏我很真切都感受到了以上两点。第一乐章是我所听过中的最好的。这个乐章中乐队在布里顿的指挥下发挥得极好,而里赫特似乎尚未找准一个准确的“切入点”。整个乐章速度轻快,布里顿的乐队音色温厚绵密,丰沛堂皇,同时又那么洋洋洒洒,无拘无束,线条奔放舒展之极,酣畅淋漓真好似一笔笔水墨山水,几处强音TUTII被奏得飘逸潇洒之极,仿佛迅疾的泼墨效果。音乐的行进大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春风得意马蹄疾”之境。里赫特尽管没有找准一个更理想的切入点,但他还是奏出了结实的琴音与辉煌奔流的大线条,并乐队淋漓舒展的行进交相辉映。这样,我很自然地就把《费加的婚礼》中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与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英武风流,同二十二号钢协的辉煌飘逸联系起来了。此乐章中的华丽乐段不知出自谁手,其风格深得印象派三味。里赫特在此的演奏音色丰富无比,大刀阔斧,一气呵成。
第二乐章为什么演得这么快?我只感受精灵们匆忙的身影。布里顿的乐队这次木管出了彩,演奏得诙谐智慧,滔滔不绝,似是大话西游中的唐三藏讲禅。其余我目前不能领会。
第三乐章依然是神采飞扬的演奏,那些“快活似神仙”的华美线条被艺术家们演奏得行云流水,生趣十足。中段的小步舞曲,布里顿强调声音间的融合,因此听起来不像“戏中戏”,倒更像是对过往云烟的回味。在小步舞曲的结尾,衬着弦乐的拨奏,木管们奏出悠然神往又若有所失的合鸣(显然是神往着半空)。后来,当我们从过眼云烟的回味中走出来时,活泼华美的“快活似神仙”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到后来,木管们又再度“合鸣”——神往了片刻,马上又让“快活似神仙”打断,并在欢乐的肯定中结束全曲。
小结:这个版本最终还是布里顿的指挥让我最为折服。直抒胸臆而不浅白,淋漓尽致的展示却不矫情。
Richter_bbcl4206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2 12:55:58 上传)

Richter_bbcl42062.jpg

最后编辑白玉苦瓜 最后编辑于 2009-09-12 12:55:58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13 22:54: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2#

回复 135# shenming 的帖子

多谢神明兄鼓励。这点文字写得已经有些久了,文中有些差错,也不拟修改了。看到神明兄开这个贴子谈莫莫的钢协,实在扬眉吐气。我个人以为莫扎特成系列的作品里,以歌剧、钢协、声乐作品为最高,8过歌剧与声乐作品我还不是能欣赏得很尽兴,唯有钢协能完全穿越语言的障碍。

听完二十号以后的钢协后,有时会回问:上帝,这是你做的吗?或又问:莫扎特,这是你做的吗?
最后编辑白玉苦瓜 最后编辑于 2009-09-12 23:09:43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3#

回复 142# shenming 的帖子

呵呵,那就试着再说说啦。

    如果把莫扎特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比作玛格丽特,那么,哈斯姬尔塑造的是一个由修女而圣女,绝少七情六欲的“玛格丽特”;吉泽金的“玛格丽特”则有希腊女神般的雍容庄严;卡扎德絮的“玛格丽特”却是一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贵小姐。而施纳贝尔的“玛格丽特”最合我心,这是徘徊在一念之差间的玛格丽特。
    一开始施纳贝尔步履匆忙,显得天真烂漫而带些野趣,像一位农家少女。斯拉金特的乐队吹奏出“浮士德”的“搔扰”,清新而诚挚,并不丑化。虽然两次追求不成,但此时施纳贝尔演奏的玛格丽特主题速度略为放慢,情绪也有了极微妙的变化,显然面对如此的追求也并非完全无动于衷。然后是“浮士德”温柔动人的“恳求”,带着些许梦幻色彩,热切而执着,转调转了一次又一次,从温情脉脉一直转到低沉惋叹,仿佛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吐露了出来。这时,梦幻般的“恳求”像潮水一样将整个世界都淹埋了,玛格丽格自己也仿佛动心了,迷失了。那钢琴上晶莹的几点音符像玛格丽特内心不由自主的声音,应和着浮士德的“恳求”,沉浸于美好的憧憬。突然,钢琴三下有冰冷有力的重音(玛格丽特主题头三个音)把我们从梦幻与憧憬中惊醒,这三下重音被放慢强调,有一种挣脱出来的感觉。玛格丽特重新又找回了自己(这三下重音真像是三声“不,不,不!”)。然后是施纳贝尔自己添加的华彩,调性模糊,仿佛是玛格丽特选择之后的迷惘与空寂。但接下来玛格丽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第一主题再现)。乐章的最后,浮士德的哀叹一次比一次凄婉动人,而钢琴上的玛格丽特则越来越升华,几乎变得像天使一样。面对浮士德的哀叹,她带着微笑报之以宽恕与祝福。虽是依旧拒绝,但依然予以博爱。玛格丽特最终消失在神秘的微笑中。
    对比乐章之初与乐章最后的玛格丽特——从“农家少女”到天使一般的超升——这一转变在施纳贝尔的演奏下水到渠成。这里的玛格丽特不是天生的拔尘出世,是坚守还是放弃只在一念之差——她差一点就放弃了。
    这一念之差其实就是莫扎特自己内心的一念之差,是他自己在两种意志之间的挣扎。而施纳贝尔的演奏将这种挣扎表现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如果要找“淳美”的施纳贝尔,我以为最好还是去听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19号、27号、21号。19号钢琴协奏曲一开始就在阳光中绽放着神清气爽的笑容,第三乐章施纳贝尔的演奏活灵活现,像只顽皮的小花猫*着毛线球在客厅里嬉闹玩耍。


最后编辑白玉苦瓜 最后编辑于 2009-09-14 13:13:07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4#

哦,江月兄言之有理,不过我觉得塞尔在24号里的表现也是相当到位的。这个曲子那种古典主义的悲剧性彰显无疑。听过塞尔的乐队,我终于开始相信贝多芬会为这部作品而折腰。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5#

回复 161# shenming 的帖子

承蒙神明兄等乐友多次鼓励。小文总体来说是编些故事,但其实音乐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莫扎特的钢协很多地方的确是歌剧化、戏剧化的,像咏叹调,像宣叙调,有时干脆是独白。

小弟肚中货色有限,目前只有这些啦,不过我深爱莫扎特钢协,相信今后会再写一些有关的文字,与众乐友交流。

我最爱的莫扎特钢协是24、20、22、27。内田与泰特的20的第三乐章、吉列尔斯与伯姆的27的第一乐章,有个别地方让我有“天光云影”之感,仿佛可以看见光。。。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