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42# shenming 的帖子
呵呵,那就试着再说说啦。
如果把莫扎特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比作玛格丽特,那么,哈斯姬尔塑造的是一个由修女而圣女,绝少七情六欲的“玛格丽特”;吉泽金的“玛格丽特”则有希腊女神般的雍容庄严;卡扎德絮的“玛格丽特”却是一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贵小姐。而施纳贝尔的“玛格丽特”最合我心,这是徘徊在一念之差间的玛格丽特。
一开始施纳贝尔步履匆忙,显得天真烂漫而带些野趣,像一位农家少女。斯拉金特的乐队吹奏出“浮士德”的“搔扰”,清新而诚挚,并不丑化。虽然两次追求不成,但此时施纳贝尔演奏的玛格丽特主题速度略为放慢,情绪也有了极微妙的变化,显然面对如此的追求也并非完全无动于衷。然后是“浮士德”温柔动人的“恳求”,带着些许梦幻色彩,热切而执着,转调转了一次又一次,从温情脉脉一直转到低沉惋叹,仿佛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吐露了出来。这时,梦幻般的“恳求”像潮水一样将整个世界都淹埋了,玛格丽格自己也仿佛动心了,迷失了。那钢琴上晶莹的几点音符像玛格丽特内心不由自主的声音,应和着浮士德的“恳求”,沉浸于美好的憧憬。突然,钢琴三下有冰冷有力的重音(玛格丽特主题头三个音)把我们从梦幻与憧憬中惊醒,这三下重音被放慢强调,有一种挣脱出来的感觉。玛格丽特重新又找回了自己(这三下重音真像是三声“不,不,不!”)。然后是施纳贝尔自己添加的华彩,调性模糊,仿佛是玛格丽特选择之后的迷惘与空寂。但接下来玛格丽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第一主题再现)。乐章的最后,浮士德的哀叹一次比一次凄婉动人,而钢琴上的玛格丽特则越来越升华,几乎变得像天使一样。面对浮士德的哀叹,她带着微笑报之以宽恕与祝福。虽是依旧拒绝,但依然予以博爱。玛格丽特最终消失在神秘的微笑中。
对比乐章之初与乐章最后的玛格丽特——从“农家少女”到天使一般的超升——这一转变在施纳贝尔的演奏下水到渠成。这里的玛格丽特不是天生的拔尘出世,是坚守还是放弃只在一念之差——她差一点就放弃了。
这一念之差其实就是莫扎特自己内心的一念之差,是他自己在两种意志之间的挣扎。而施纳贝尔的演奏将这种挣扎表现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如果要找“淳美”的施纳贝尔,我以为最好还是去听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19号、27号、21号。19号钢琴协奏曲一开始就在阳光中绽放着神清气爽的笑容,第三乐章施纳贝尔的演奏活灵活现,像只顽皮的小花猫*着毛线球在客厅里嬉闹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