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下面这么一本书,是浙江美术学院的范景中引述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观点——这观点我不是很赞成,但他的立论及论述却有意思。他说最初欣赏艺术的人不妨假装附庸风雅,听听那些所谓专家怎么说,慢慢地按照他们的思路你就会体会出那妙处,爱上它们。这实际上涉及对待艺术品的两种赏鉴方法,一是心灵层面的碰撞,一是学术上的品鉴。这正如上引《绘画与眼泪》那本书的作者反复主张的——你积累了关于某件艺术品(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的大量知识,却自始自终对这件艺术品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感触,其极致情况是流下眼泪——那么,这些知识还不如没有。世界上的艺术品千千万来又万万千,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艺术品都有感觉,没感觉的就别装作有感觉,就老实地说“我看不出什么来”,也没必要附庸风雅,人云亦云;有感觉地就多看点、多听点,再作知识上的了解。比如说,我对贝多芬及肖邦就从来没啥感觉,我也体会不出别人说的这个那个,我就很少听,我也懒得附庸别人的风雅。我更不会按照别人给我开出的清单,努力或者装模作样地听出“正确”的感觉来。艺术史家有时为了混口饭吃,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在混乱中才显出他们的价值——我当然并不是说贡布里希。我们与艺术品可以直接沟通和交流,其捷径就是看和听,我们其实不太需要这些中介,更不需要他们放出的烟幕蛋。那谁需要呢?那些藏家和拍家,是他们把艺术变成一件技术活,变成赚钱的工具的。
-
-
P101081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26 8:36:1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