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美术(艺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回复 13# 铁血十字 的帖子

原来铁兄也看过这书,——我当初看到这书的英文版时,就想着引进,不想上海三联先下手了——书确实写得精彩。我最初得知作者卜正民是因为他的那本写晚明的《纵乐的困惑》。我最初得与维美尔相遇是因为那部电影《戴珍珠项链的女孩》,电影拍得相当棒,我现在想着引进下面这本书——维美尔的画怎么看也看不够,像我爱听的巴洛克音乐
P101079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10 23:38:52 上传)

P1010797.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9/1 13:58: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维美尔的帽子》(以前写过的小书评)

这是2011年读过的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卜正民原来的书也看过,最有名的一本是《纵乐的困惑》,写明末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奢靡之气,言外之意似乎那也是明末亡国的原因似的。



维美尔是17世纪荷兰的著名画家,其最知名的画可能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拍过一部极好看的电影,反映17世纪非常吸引人的荷兰市民生活——那时的荷兰是极富庶的,当然现在也不穷。我手头正好也有一本维美尔的画册(如下),他的画我本人也是极喜欢的,所以一见这书名就有亲切感。



却说作者本人也是非常喜欢维美尔的绘画,喜欢到青年时到维美尔的故乡去旅行和小住,作者并把大师作品中的画面与小镇现时的情景作比较,发现并无太大变化 ——这正是欧洲吸引人的地方。作者仔细观察维美尔的绘画,看着看着对其中的帽子生发了兴趣——大师确乎是很爱画帽子的。这帽子的皮毛、这帽子的底料似乎都不是荷兰出产,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作者由此展开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全球图景,叙述丝丝入扣,读来饶有兴味,其中诸多篇幅涉及中国,堪称最早的全球化影像的一个速写,也展现了作者中国研究的扎实学养。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

回复 51# 铁血十字 的帖子

也是,谢谢铁兄提醒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回复 58# 卖碟高 的帖子

有话直说,避免犯更大的错误,我有错就改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

回复 60# 卖碟高 的帖子

噢,也许是笔误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高更的人与高更的画

另一个我用功较多的画家是高更,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对高更的画感兴趣,曾读过他的三本传记。第一本是他自己写的,就是这本《此前此后》,也就是他离弃现代生活隐居塔希提岛后所写,是他生命的最后吁呼,断断续续地读下来,像是疯人呓语,间有真知灼见,且有时令人喷饭大笑;第二本是不相干的人写的,其实写得不错;第三本是他最小的儿子写的,无甚特别处,也无什么更令人侧目的花边新料——但也写得不错。高更的人生让人感佩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言行合一,他从事艺术前本是一银行家——可以说相当地有钱,但他却可为了艺术抛掉令多少人艳羡的工作,毅然来到与现代文明绝缘的原始孤岛,过与其艺术相当的生活——这个是真正的以艺术为生命,是真正的心口如一。在缺医少药的小岛上,在痛苦不堪的身体状况下——当然,有时也美妙的塔希提女子陪伴,他高声咒骂现代文明——到现在为止,又有几人把他说的话当回事——一如他在世时?但他毕竟留下了这些文字,及他的艺术。他的画,有种简捷的直接性,几笔就能告诉你他要的东西——但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像那消逝的原始文明本身。高更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即便除掉他的艺术。
P101080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15 9:54:03 上传)

P1010801.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7-15 09:57:4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7#

回复 76# qsyd 的帖子

我前些时读到下面这本书,它介绍的第一幅画是说在堪萨斯州某地的郊外有所教堂,允许多宗教信仰,也作博物馆之用,它的镇馆之宝应是一幅当代立陶宛画家罗斯科的大幅黑白画作——Q兄去过这地儿么?这次去美国,有机会倒是想去这儿看看。书中说,观者经常在这幅画面前流下热泪,——作者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艺术欣赏(艺术家也是),端的全看有无一颗真诚的心,如果一幅画能够打动你——那其他都不重要,其他一切知识的东西反而妨碍我们去与伟大的艺术作品直接交流和沟通。这书写得有意思。
P101080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17 16:40:44 上传)

P1010803.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不过是一幅画而已,_——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

我看过下面这么一本书,是浙江美术学院的范景中引述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观点——这观点我不是很赞成,但他的立论及论述却有意思。他说最初欣赏艺术的人不妨假装附庸风雅,听听那些所谓专家怎么说,慢慢地按照他们的思路你就会体会出那妙处,爱上它们。这实际上涉及对待艺术品的两种赏鉴方法,一是心灵层面的碰撞,一是学术上的品鉴。这正如上引《绘画与眼泪》那本书的作者反复主张的——你积累了关于某件艺术品(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的大量知识,却自始自终对这件艺术品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感触,其极致情况是流下眼泪——那么,这些知识还不如没有。世界上的艺术品千千万来又万万千,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艺术品都有感觉,没感觉的就别装作有感觉,就老实地说“我看不出什么来”,也没必要附庸风雅,人云亦云;有感觉地就多看点、多听点,再作知识上的了解。比如说,我对贝多芬及肖邦就从来没啥感觉,我也体会不出别人说的这个那个,我就很少听,我也懒得附庸别人的风雅。我更不会按照别人给我开出的清单,努力或者装模作样地听出“正确”的感觉来。艺术史家有时为了混口饭吃,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在混乱中才显出他们的价值——我当然并不是说贡布里希。我们与艺术品可以直接沟通和交流,其捷径就是看和听,我们其实不太需要这些中介,更不需要他们放出的烟幕蛋。那谁需要呢?那些藏家和拍家,是他们把艺术变成一件技术活,变成赚钱的工具的。
P101081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26 8:36:18 上传)

P1010818.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7-26 08:45:16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