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IUB 于 2009-12-21 12:58:00 发表 我只是看您用来举例子的那些钢琴家都是出自唱片的。您说很多肖赛第二第三名比第一名成就高,其实大部分是第一名没怎么太出唱片,第二第三在唱片市场上大红大紫。 我反正是没听出Harasiewicz,邓泰山或者Bunin艺术上的造诣比哪些第二第三的造诣低 |
"第一名没怎么太出唱片,第二第三在唱片市场上大红大紫",这话说得有点莫明其妙.第一名没有出唱片,难道是第二三名的错了?诚然唱片公司签约会考量市场因素,我也相信邓泰山的情况和越南的音乐市场差有关,但是没有被唱片公司选中的因素多了,80年那一届,能够出来的也就是Pogorelich而已,而快30年了,他也只有大概12张唱片在DG,估计还没有Harasiewicz,邓泰山他们的多.DG公司选了李云迪,而没有选Fliter自然也有对中国市场考量的因素.但是录音并不是衡量艺术成就的唯一尺码.我不是说了吗,Ingrid Fliter的唱片寥寥无几,但是她一样声名远扬,靠的就是她现场演奏的功力.她不过是2006年才签约EMI.李云迪挂靠着DG,录的唱片也多,有冠军的头衔不是一样被比下去吗.中国的乐迷没有机会听现场,不代表别人也没机会.
有些音乐家只能适合某一种音乐类型,没有办法扩展自己的曲目范围,这自然也是没有办法在唱片市场上大红大紫的原因之一.象Ashkenazy这样的全能型钢琴家,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更何况唱片多并不代表滥,每张唱片都能保证演奏质量才难.更难能可贵的是到了演奏生涯的晚期他还能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曲目,以前Ashkenazy很少演奏巴赫,而3年前新出了Bach的平均律.而Argerich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肖邦的专家.话说回来,去了解一下当年的比赛,会明白政治因素是Ashkenazy拿不到首奖的原因,所以这些比赛本身的客观公正性就存在问号.既然你说听不出Harasiewicz和Ashkenazy造诣的高低,那比赛的名次对你来说也就更加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也本来就是我的最基本的观点,一个比赛的头衔和以后的艺术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再来谈谈所谓的技巧,李云迪的技巧和朗朗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你可以去问问钢琴专业的人.和晚年的老大师比错音,当然李云迪要强.你愿意这样去比,那就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