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著名钢琴演奏家兼教师塞波克(Gyorgy Sebok)妙语 [复制链接]

1#

小弟有幸跟starker上过一节课,曲目就是这张唱片里门德尔松的第二大提奏鸣曲。有点冷门但是非常好听的一个曲子,钢琴部分难的要死。starker不光指点他的大提琴学生,也指点了我不少钢琴~现在每天还能碰到老头穿着睡衣在走廊里走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2/8 18:16:4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Sebok也是学校当年钢琴系最好的教授,一直教到99年去世,只可惜我没机会见到他
他在教学上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前几天还有一个他的纪念活动,很多他的学生都回来了
TOP
3#

回复 5# shinelb 的帖子

我算不得专业人士,喜欢音乐而已,除了钢琴以外也还有另外一个专业。我不是科班出身,将来也不打算吃音乐这碗饭。

其实我也没什么机会跟他打交道的,时不时在楼道里能碰见他而已。不过每学期我都要给大提琴的学生伴奏,在学校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兴许还能再跟他上几节课吧。

有一些同学之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倒是蛮有意思~比如starker是全音乐学院里唯一一个有权力在办公室里抽烟的人,因为这边教学楼里都是禁言的。当年院长找过他,他说你们要是不让我在办公室里抽烟我就不在这里教了。。。结果院长就只能从了他了
TOP
4#

回复 7# shinelb 的帖子

上大学之前还是算半个发烧友的吧
我初三时候就开始上这个坛子,基本是潜水不发帖,不过坛子里的老人我都还认识
高中时候买唱片比较疯,但毕竟精力财力都有限,跟诸位比还差的很远
来这边以后跟教授聊了聊这个事,教授不是很鼓励听太多的唱片。对于音乐还是应该自己有些主见,很多东西应该自己去琢磨,而不是直接听大师们是怎么做的然后直接照葫芦画瓢。所以最理想的结果是来了一个曲子,自己去思考去练,然后再去听唱片,发现大师们的处理正中下怀。
所以现在不怎么买唱片了,现在主要是谱子买得多,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看谱子了。
TOP
5#

回复 10# shinelb 的帖子

别再叫我专业人士了~

书法和国画我不大懂,但我猜其中的临摹更多的是针对基本功的训练吧?这个我觉得就好比学习乐器时,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必然离不开模仿,钢琴里面的手型,触建,弦乐里面的弓法,都是需要模仿的。但是到了音乐层面,比如乐句的处理,篇幅上的轻重缓急,是应该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一味模仿。

至于您说的门派问题,这个我很早以前也考虑过,但是也没有想得太明白。我现在的想法是过去古典音乐演出的市场比现在大很多,听的人多,所以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到了现在,古典音乐市场小,竞争激烈,绝大部分的演奏家需要通过比赛来扬名立万的。比赛时候没什么人敢太离经叛道的。Pletnev在采访里面也承认过,老柴比赛时候他尽量中庸地去诠释作品,很多个性化的处理都没发挥出来。所以可想而知,现在出名的都是这些不太敢“离经叛道”的比赛获胜者,演奏出来的东西就没那么“多姿多彩”了。

但是把这种状况看做是古典音乐的进步也未尝不可。我个人觉得当今古典音乐的演出变得更标准,更规范,更贴近作曲家的原意。我这里说的原意是更“客观”的原意。有时候我们主观上觉得XXX的对贝多芬的演绎很贴近贝多芬的灵魂,再加上乐友之间的耳濡目染,便对XXX的诠释深信不疑。但是最后看谱子时候发现他有些地方的诠释不是贝多芬乐谱上的标识。很多老录音里大师们门的演绎尽管精彩,但现在看来其实未必是作曲家的原意。他们很多所谓个性化的处理是因为大师们自己去修改原谱或者他们用的乐谱是各种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谱子版本。我看过一些早年的乐谱,版本是很乱的,充满了编译者自己添加的表情记号。所以我的另一种猜测就是以前的风气就是这样,不管是乐谱的编译者还是演奏者,都喜欢对作曲家的原谱进行修改,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我最近听了一些Moiseiwitsch的肖邦,在我看来算的上“离经叛道”的诠释。尽管精彩,但是他自己添加了很多音符,很多地方的处理也有悖于肖邦本人的标识。我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评价这样的演出。

当今音乐学者们对于作曲家的手稿以及其相关信息的发掘越来越深,一版一版的修改乐谱,让乐谱变得越来越准确,贴近作曲家的原意。其实与其说现在的演奏者更“单调”,不如说他们更“规范”。这个“规范”跟个性并不矛盾。个性在音乐学院中依然非常被重视在,老师也很鼓励在遵循谱面的基础上做个性的处理。只不过当今这种个性上的差别变得更细微,让我们更难听出来了而已。
最后编辑IUB 最后编辑于 2009-12-10 13:26:29
TOP
6#

回复 20# 万众 的帖子

您说的非常好。其实在您这个帖子以前,我并没意识到自己在慢慢从一个听乐者走向作乐者。我觉得现在自己是处在两者的中间,而且很享受现在这个状态。

但是我觉得现在演奏中的个性差别越来越小,意味着对欣赏者的音乐知识水平要求相应也就越来越高。现在很多乐友总是沉迷于老一辈大师们,往往因为他们听不出当代音乐家演绎之间的区别。这种情况对古典音乐市场和听众两方面都不利,所以是否普及音乐知识是一个很必要的手段呢?
TOP
7#

回复 33# shinelb 的帖子

其实说起群众基础,我国的音乐教育在这方面也算足够强大了,琴童那么多。其实我觉得音乐教育中,“体系”是比群众基础更重要的元素。体系说白了就是拿来一个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我国的音乐教育最欠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都被教坏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