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红音堂《琴赋》的一点疑问,以及意见~ [复制链接]

1#

我已经反映给红音堂了,请稍等答复。
分享 转发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2#

红音堂负责人给我回信息,他们正在某著名寺院录音,等回来就回复帖子。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3#

原帖由 红音堂唱片 于 2011-7-20 15:44:00 发表
感谢大家对红音堂唱片的支持,提出宝贵的意见。
《国乐宝典》系列唱片为当年采用模拟录音技术的开盘母带进行高动态多细节顶级重制。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D数字转换,尽可能的将那最原汁原味的美好声誉还原到极至。简单的说,它的精神就是保证"原音重现"。在母带的处理上,我们的制作群这次特别邀请了德国金耳朵工作室的首席录音师来进行。耗尽心血将这些技术提高到能将声音鲜活地保存到CD的水

谢谢红音堂唱片的回复。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4#

以下是红音堂唱片公司负责人林烁老师给网友的回复:
非常感谢朋友们给与的批评和指正;关于maninov 提出疑问;我们也在这里做如下回复:
1.关于专辑内页文字的遗漏(徐立应为徐立孙,此处孙字都漏打了);我们工作上的确存在疏忽;文案编辑人员在抄录2010年11月《视听前线》第122页对此专辑的乐评时打漏文字;并且后期校对没有发现如此严重的错误;我们深表惭愧。
2.录音品质的问题:《国乐宝典》系列专辑的曲目属于不同时期的录音作品;大部分为早期采用模拟录音技术的开盘母带录音档案和DAT卡带;是我们与国内各大音乐出版社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旨在进行抢救性的制作保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让大家在时隔这么多年的今天能再次听到这些传神的音乐;感受大师们精湛的音乐演奏技巧。通过各大出版社提供的音频文件;我们委托日本JVC音频技术处理中心及德国老虎鱼录音室进行全程后期处理。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以发烧天碟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后期录音制作,将这些中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大师的演奏和录音完整收录其中。《琴赋》亦是《国乐宝典》系列唱片中的一张;大家能听到如此好声音皆因感谢现代科技和广大的录音工程大师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后期修复的辛勤努力,感谢他们让我们重温二十世纪最佳的录音。
3.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古琴钢丝弦的发展史:宋以前琴弦多是琴家自制,明以后多为商品弦,明清以后琴弦最好首推杭州回回堂,其第一代李世英自明代开始生产古琴弦,所造的弦叫‘冰弦’,指定为内府贡品。传三百余年……清末用老三泰招牌发售的回回堂琴弦…… “回回堂琴弦”在1939年停业断市。在弹琴人无弦可弹的情况下,“吴景略、张子谦、庄剑丞渐从文献取制弦之法,授予苏州普通弦工方君裕庭,始于1943试行恢复。”(查阜西《查阜西琴学文萃.琴弦生产之旧愁新恨》)琴弦生产得以恢复,其生产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断断续续,因原料等问题不能保证质量。吴景略先生也指导过一家名为“振昌成”的作坊造弦。1941年11月8日张子谦先生在《操缦琐记》中写道:“振昌成所制弦已有八分成功,再事研究可瑧完善,景略指导之功不可没。”第二年琴弦造出来了,1942年9月1日,张子谦先生又写道“振昌成所制弦已相当良好,每付须新币廿四元,未免太贵,余购二付。”振昌成制弦未能经久,可能与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大约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民族乐器琴弦也全盘发生变化:从传统丝弦变化为金属的钢丝弦。其中除扬琴本来就使用金属弦之外,胡琴、琵琶、古筝、三弦几乎无一漏网。这一变化是因为手工业生产的丝弦遇到原材料稀缺、制作工艺后继乏人等种种困难,厂家逐渐改用金属的钢丝弦或者钢丝外缠尼龙细丝制作,并为广大演奏使用者接受,其间没有经过任何涉及音乐文化层面的争议。一个极大的改变悄悄地、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大的“音色革命”就此过场。究其原因,或许当时大家注意的是文艺作为政治武器的功能,而忽略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思考吧。参与古琴钢弦研制的古琴老师有吴景略、刘景韶等,他们都不是参与一个研制的组织,而是单独地去与乐器厂的师傅讨论,林友仁、龚一等也都分别参与过。乐器厂不同的人接手制造,总会再找弹琴人去讨论。不同的时段,不同弹琴人的不同要求,再加上进厂的原材料有差异,直到今天,上海音乐学院古琴钢弦的质量和规格从来就没有稳定过。
4.唱片的封底也未有对曲目演奏者的说明:在数字音乐下载,唱片载体没落的今天;很多资深的音乐编辑、录音师及出版人纷纷转行另谋出路;各大音乐出版社的人事也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因为很多音乐作品时间跨度比较大;作品保存比较分散;出版社人员更换频繁;很多宝贵的文字资料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此次出版之唱片所有文字资料出版社均已无法提供明确的演奏职员表….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求助于中央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及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的专家和教授;进行大概的鉴别;小部分专辑的意见有些不同;所以我们不敢明确指定是那位大师演奏;但是能确定是,即使不是他们演奏也是他们整理、改编或打谱的;根据出版规定音乐改编人员和演奏人员同样享有署名权;所以我们将他们并列署名;同时我们也积极的邀请古琴大师李祥霆;杨青两位老师帮我们做进一步的鉴别。
在现在的制作成本不断提高;翻版和高清数字音乐免费下载泛滥;唱片行业如此不景气的现在;愿意做音乐编辑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又无法出很高的薪酬去聘请高人…但是我们;因为热爱音乐而做音乐;我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广中国的民乐;民乐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制作;我们很想做好它;当然也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或是犯一些错误;我们不知道未来还能走多远;如果大家愿意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请给我们理解和宽容。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颗对音乐虔诚的心!
最后感谢大家意见和要求;音乐因你们而更加动听;我们也将因为你们而更加努力!
最后编辑eric 最后编辑于 2011-07-20 17:09:26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5#

原帖由 znd_one 于 2011-7-20 19:35:00 发表
感觉林老师还是挺诚恳,我们还是要多支持那些国产的踏踏实实用心做的唱片公司。
ps:赠碟里边的“密语”听着不错,要入一张的。

谢谢,大家都不容易,期望红音堂步步高。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