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录音汇集、文章汇集编! [复制链接]

查看: 7695|回复: 69
1#

lld2x1515 在 2003-12-8 12:59:45 发表的内容
这就是CD里EMI的REFERENCE系列的吧

不错,这张唱片被EMI以各种形式出版,以下这张也是:[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314134047055.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Taking Sides剧情简介


Taking Sides是匈牙利导演Istvan Szabo根据剧作家Ronald Harwood同名话剧,拍摄的反映德国指挥家富尔特文格勒在战后接受“非纳粹化调查”的遭遇的影片。

二战后,德国柏林被盟军占领。盟军在恢复城市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在到处搜捕纳粹党员及其支持者。在这一形势下,美国军官Steve Arnold授命调查备受尊重的德国指挥家富尔特文格勒涉嫌支持纳粹的事件。

Arnold在参军之前是一个保险调查员,他试图用原有的一套方法去调查富尔特文格勒事件。Arnold对职责和正义的执着曾破坏了他的婚姻,尽管如此,在调查富尔特文格勒事件上,他的这种个性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协助Arnold调查的有两名助手,一位是Emmi Straube,她的父亲是一名曾参与策划行刺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生还者;另一位是中尉David Wills,他是一位德国犹太人,他在30年代迁居美国,但他的父母却被投入集中营。调查过程中,Arnold发现,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助手,却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涉嫌协助纳粹的音乐天才充满敬意。这令Arnold十分困惑。

Arnold的职责是要搜集证据,以此证明富尔特文格勒曾协助纳粹当局,但从和富尔特文格勒的乐团的成员的谈话中,他却听到了一个个富尔特文格勒敢于反抗纳粹的感人故事。而在调查也受到了前苏联当局的阻挠,他们提出要用其他的纳粹战犯来交换富尔特文格勒。

与此同时,Emmi和Wills之间也萌生了感情,但这却激怒了Arnold,因为他之前向Emmi求爱但却遭到了拒绝。
TOP
3#

      Taking sides是一部反映德国指挥家furt在战后接受“非纳粹化调查”的影片。电影中的每段配乐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1943年,富尔特文格勒在旧柏林爱乐大厅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但在演出后不久,爱乐大厅就被炸毁。制作配乐时,这次演出的第一乐章被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灌录,这可能是再现这一历史画面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而富尔特文格勒终生的崇拜者指挥家巴伦波母(D.Barenboim)担负了这一重任。为了真实再现这位传奇指挥家演绎的节奏以及演奏细节,巴在录音时还专门带上了耳机,边听边指挥,力图在数码录音时代再现富尔特文格勒演绎中独一无二的音色和激烈的戏剧性。这次“再现录音”,巴伦波母指挥了他的亲兵——柏林国立歌剧院乐团(Berlin Staatskapelle)演出。有趣的是,富尔特文格勒在1946年也曾受到苏军的邀请,请他担任这所位于苏军管辖区内的歌剧院的指挥,但被他拒绝。这张唱片同时收录了富尔特文格勒本人的录音以及巴伦波母的“再现录音”。事实上,影片中很多是采用富氏本人的录音,这些录音来自苏军在战争期间收缴的大量他的战时广播录音。这些资料在1986年被西方国家发掘出来。而此前,苏联在60年代曾秘密发行过这些录音。1987年,录音被归还柏林广播电台(SFB),并由DG公司在1989年首次发行。
    布鲁克纳(A.Bruckner)第七交响曲慢板乐章的录音也是这张唱片的重要内容,并在影片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因为当年纳粹政府在希特勒死后立刻将这段音乐向全国广播。在影片中,美国官员尝试通过这个例子证明富尔特文格勒是怎样的受到纳粹的喜爱。这段音乐深沉广阔,充满了宗教的灵性,这本来与纳粹的残暴刚刚相反,在却为纳粹所深爱。这里收录的是指挥家在1949年的录音——事实上,富尔特文格勒有一个1942年的战时录音,但只剩下残片。
    影片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在被炮弹摧毁的教堂的废墟上,音乐家演奏起了舒伯特(F.Schubert)的弦乐五重奏...音乐缓慢,深沉,这段是作曲家在逝世前不久写下的,乐曲透露出无限的辛酸,凄凉。包含对未来的向往与对往昔的悔恨,这段音乐抚慰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德意志人民。影片中,富尔特文格勒和参与审讯他的美国军官一同出席了这个音乐会。
    另外,影片也采用了美国作曲家格什温(G.Gershwin),格伦米勒(G.Mller),还有俄罗斯民歌卡林卡(Kalinka)的音乐素材,而这些都收录在本张唱片里
TOP
4#

古典纵横乐友富特文格勒 在 2003-12-5 1:14:28 发表的内容
电影:《抉择》(Taking
            sides)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1125044664.jpg[/upload]
富尔特文革勒这部影片如何?有谁看过?讲什么内容?

呵呵!我贴的图向别人问的话被老兄拿来用啦!到现在也没看过这部片,不过弄到这部片的原声碟了。
TOP
5#

富特文革勒1952.2.3的贝九(M&A CD-1117(2)):[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10275440599.jpg[/upload]
富特文革勒1954.8.9的贝九(M&A CD-1127(1)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10284936699.jpg[/upload]
最后编辑mmyxlt
TOP
6#

古典纵横乐友富特文格勒 在 2003-12-4 22:01:22 发表的内容
其中这集Music & Atrs CD-4049 (4CD)是有Furtwangler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录音吗?录音:1942年3月22日那个呵!
  富特文格勒的录音版本漫谈哪里介绍是第七呵!
问:Furtwangler指挥贝九录音:1942年3月22日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请......

这套Music & Atrs( CD-4049,4CD)中最后一张就是这个贝九。
再看这里:http://www.musicandarts.com/CD4049h.html
最后编辑mmyxlt
TOP
7#

蚊子 在 2003-12-1 20:23:44 发表的内容
是公认的最好
是至无人能够超越的最好

富特文格勒的贝九,42年版更具张力与冲击力,拜罗伊特版更为平衡。DG的不怎样。[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401280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122385381619.jpg[/upload]
TOP
8#

还有呢!可惜不让传了!
TOP
9#

   富尔特文格勒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48年BBC谈话记录

      自从瓦格纳打算解释这个乐章以来,理论上出现了混乱情况。贝多芬就像写《菲德里奥》和《庄严弥撒》时那样对待席勒的词。
    他纯粹是以音乐家身份来处理此事的。瓦格纳曾经指出音乐并不适合词的要求,但词却最终勉强适应了音乐的需要。
    事实真相是:贝多芬在寻求适当的词以表现他作为一位音乐家在概括前几个乐章内在含意时需要诉说的一切……他要完整地概括这一作品,最终他发现了席勒所写的那些词能体现抽象的观念和思想。一位更加现实的诗人也许更喜爱的是明确表现欢快而不是欢快的思想。但后者切合贝多芬的目的;他可以不受词的细节的束缚,在音乐的自由表现方面也可以不受限制。因此,他就从席勒的诗作中挑选了少数几节,并以任意重复的方式用在他的音乐里。
    纯粹从曲式方面来考虑,这最後的乐章就像它前面的柔板乐章或《英雄交响曲》的末乐章或贝多芬的许多同样的乐章一样,都是运用循环结构的,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变奏。促使他在《第九》中运用歌词,运用人声的主要原因在于前几个乐章的推动,这最后的乐章的主题使他想起了其他种种事物——词、人声、循环曲式。整个主题的原型,音乐家贝多芬的独特创造,绝不可能解释和描绘具有明确内容的词。相反地,是诗在表明它在解释音乐的主题……我们必须认为人声的应用只是对这一不朽的旋律进行自然的“配器”。
    他运用这种“乐器”的方法……表现了贝多芬卓绝的天才。任何其他作曲家会以宣叙调开始,然後开始运用合唱乐章。贝多芬却不这样,他只承认他的作品中的音乐要求。
    第一乐章贝多芬用这开放五度描绘了混沌初开,万物生长的一片喧嚣景象。这五度必须解决到准确度量的三连音的说法……和表达作为一种整体的思想无关。我有一次见到一位指挥家在开始排练时花费了十分钟试图尽量清楚地用弦乐表现五度的这个三连音。其结果是:人们从他指挥演出的交响曲中听到的这一段音乐准确如乐谱所示,十分清楚。但贝多芬的设想却化为乌有。
    目前人们倾向於把准确表达乐谱上规定的东西看得高于一切。许多指挥家进行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运用著杜勒或英格莱的技巧(阿尔布莱希特·杜勒(1471一1528),德国画家;约翰·英格莱(1780—1868),法国画家。二人均以观察细致的素描画知名)。如果我们的任务在於表现一件以色彩为主的作品,像伦勃朗或提香的画,那么,运用杜勒或英格莱的技巧又有何用?人们怎么能将素描功夫用在一幅以色彩视觉作为重点的昼上呢?演奏者的责任在於不断追溯作品本身的风格,并以此作为处理手法的基础。每个时期,甚至一位大师的每件作品都有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这对具有多方面倾向的贝多芬来说尤其如此。他不仅是古典派的最後一位,而且是浪漫派的头一位。他不仅是一位设计师,他至少算得上是一位画家。把贝多芬这样的世界性天才限制在他的时代里是完全欠妥的作法。
    在末乐章最初的喧嚣开始前,柔板作无限延伸……这使末乐章强有力的开始和随後的宣叙调之间的对比尖锐化……赋予宣叙调更大的说服力和坚定性。
    人们从这里已经感觉到面临整个末乐章之末。这也充分说明需要对以前的各个乐章进行一番追溯……起初是器乐演奏;随后……欢乐的主题呈现,最早是以最原始的形式在低音部用齐奏奏出……然后以变奏方式发展,这时贝多芬在用属和弦作了初步概括後——像在一个奏鸣曲乐章中那样,回到了原位……此时此刻,乐器的种种演奏声在远方响起……它在人声的参与下反覆——一种出色策划的再现部,一种对以往一切的解释和美化……这里充分运用了,甚至是渗透到音乐的细微米节地运用了在整体平衡限度内通过反覆而强化的音乐规律。
    现在可以将上述处理和李斯特在他的《浮士德交响曲》中引入合唱的天真幼稚态度相比。贝多芬的作法完全不同,他能使“纯管弦乐中运用宣叙调和合唱乐章”这样一种显然不合逻辑的处理手法显然完全自然,令人信服,艺术上需要。音乐史上很少有其他例予如此清楚地表明纯抽象性音乐的能量,也很少有其他例予更确切地证明(这里)音乐家,唯有音乐家在起作用。贝多芬的与苯不同之处不在于有这类设想,而在能将此设想如此完美地化为音乐。
    第九号交响曲的adagio(柔板)乐章中也许有比未乐章中更加动人的一套变奏,它应该沉浸在一种来世的、纯属宗教性的气氛之中:它如何扩展到随后的变奏,它如何演化为无数的花饰——这彷佛是一种风格上的要求,按艺术史观点,也许曾经见於哥德式风格。然而,贝多芬并不像哥德式建筑师那样为风格而风格,而是著眼於命定的整体的需要。adagio乐章尽管意念深沉,但仍然是均匀的创作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其全部目的似乎仅在于回溯,而著意表现的是末乐章。
    没有勉强串在一起的乐段;一切都是有机地发展自以前的乐段。因此贝多芬不仅是能够写出《第九号交响曲》——一个自咸一体的世界,其内容和风格曾经造就和超越了几代作曲家——的第一乐章,而且能继之以scherzo(诙谐曲)——第一乐章的必要补充和对比,它成了所有大型交响曲诙谐曲的榜样,然後又在adagio乐章中表现了世界的另一对应面……达到人类能力的极限。能有上述感应,并最终能透视所有这些乐章……,从整体上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力量,这是真正的创造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