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复制链接]

1#

回复:【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历史录音粉丝加入战团,这仗更加混乱了

个人观点,20~30年代的海菲兹或许是更加伟大的海菲兹(这点尚有争议),但是那个年代的丧失了无数细节琴声严重失真的录音绝对无法体现海菲兹的风采。听Pearl那枚著名的炒豆海菲兹,我虽然赞叹那个年代的录音居然被弄得还有点鲜活的感觉,但那也只是相对于普通20年代录音水准而言。和模拟录音黄金年代的海菲兹,如何能比啊?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所有的资料里面都找不到听过海菲兹现场的人认为海菲兹琴声冷。退一大步,以我并不丰富音乐会现场聆听经验来说,也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位小提琴家或者乐队的提琴手独奏部分有冷的感觉。

海菲兹的技术干净利落,而不似某些艺术家拖泥带水,所以他的琴声录音一旦过多丢失细节和质感,大家听到的就只是那些失去了名琴声音衬托的眩目技巧了,自然会觉得冷。而拖泥带水们的小提琴家们的录音,同样丢失了这么多细节质感,却能够依赖拖泥带水的分句处理,营造出一种所谓的温暖感觉,甚至某些历史录音控专门就喜欢类似琴声破了或者噼噼啪啪噪音的“温暖”调调。

打个比方,就好比美女上镜和不上镜。所谓不上镜的美女,大多上不得的是普通的相机镜头和经过老格式信号传输的电视而已。她们的动人风姿,细腻的皮肤等等细节更本无从表现。而上镜的美女,往往只是在脸型、体型上占点便宜罢了。而一旦用高级相机镜头拍巨幅照片(用PS后期抹脸的不算),或者在新1080P格式视频信号上,传统的上镜美女可要倒霉了(这也是PS抹脸泛滥的原因)。

很简单的道理,一切决定于信息量,信息量越多,也就越接近真实的现场(广义上的现场,包括录音室录音时候这个“现场”)。而真实的现场,能够上得了台面的演出,又有哪一位艺术家、哪一把琴会发出冷的声音呢?

CD的数码损失是肯定很大的,这点容易造成模拟格式音源在现场还原度上对中低价位CD音源的优势(比如开盘带和LP),但高级的CD机可以通过插值算法逼真地填补损失的信息,从而还原更多信号。虽然代价不菲,但效果绝对好。没有听过好的CD机(当然也包括整个HIFI系统)的朋友可能不会相信,CD机出来的海菲兹可以是无比柔软温馨的,以前在朋友家听EMM Labs播苏格兰幻想曲,海菲兹新版大红印正价对大卫绝版金碟(朋友花了几百美元买来),海菲兹的琴声细节丰富,快却暖而滋润,大卫除了用一些绵软的弓法以营造暖意以外,在细节的表达上差了海菲兹不止一个级别。

和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表达的观点类似,正确评价海菲兹的琴声,和花大价钱买HIFI系统,是两个概念。如同现场的声音好不好,和是否要花钱买票去听现场一样,虽然互有联系影响,但是绝对可以分割开来认识。家里可以没有钱,没有高级音响,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高级音响对录音的正确表达能力,也不能因此把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就判定为海菲兹的风格。客观聆听,是正确理解音乐的前提。

题外话,我说这些观点不是和大王对立,实际上大王说的是另外的意思,兄弟俺能理解。只是在这里就音乐重播这个纯技术问题发表看法,而这些看法在技术层面上和楼主是一致的。技术以外的事情,包括艺术风格以及其他,各有各的理解和喜好,不参与讨论了。
TOP
3#

回复: 【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原帖由 aiwa 于 2008-7-27 15:52:00 发表
终于都看完了。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个人不太喜欢听海非兹的演奏,的确太干冷了。而且只为把他变温暖了去投资几十万买套器材,也不值当的。。。


器材的投资并非是把小提琴变暖,而是变“真”,虽然高级器材各自有各自的音色,绝不可能做到和现场一模一样的声音,但这些年的聆听经验告诉我,越接近现场真实的声音,往往是越高级的器材发出的(但反之不能成立,不是越高级的器材就一定能发出越真实的声音,这个受到搭配、空间、电源、摆位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器材(或者说器材表现的声音)升级以后,获益的并非小提琴一家,所有类型的乐器和音乐表达力都会有提升,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也会有大大的帮助(尤其对我这样看不来乐谱的纯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

另外纠正很多朋友对于大系统适合大作品,小系统适合小作品的误解。俺觉得即便是对于小提琴独奏这样的作品来说,大系统体现的细节表现力平衡度也是远远超过小系统的(无论小系统多贵)。

拿我的两套系统和朋友家的一套系统对比。从低到高吧。

低端如我的杂牌电脑喇叭,听音乐是一团一团的,毫无细节可言,小提琴的声音没有质感,没有密度,更加没有高频音色。

中端如我的P牌三分频落地喇叭,虽然是合并机推,但是经过线材的调整,基本上还马马虎虎,小提琴有质感有密度(虽然不高),高频音色也能出来很多(可惜受累于高频单元太过一般),中频饱满尚能感受到一些琴腔共鸣,琴声有粘滞感。虽然已经体会到海菲兹琴声的种种细节(很多小提琴家和海菲兹的差距就在这里,细节太少,这是技术和艺术修养的综合差距,对于老大师们来说,他们差的是技术,知道但拉不出来,对于年轻小辈来说,差的是修养,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拉),但小提琴的整体音色比较单薄,透明度不够好,感受不出琴的轮廓。

高端如朋友家的W牌三分频4单元落地喇叭,全套顶级B牌音源前后级以及M牌顶级线材,摆位、电源调整极其到位,乐器的表达真实度大大提升。以小提琴为例,细节和密度大大提高,质感更为真实,由于高中频分析力大增,透明度更好,乐器分离度非常棒,琴轮廓栩栩如生,音乐表情刻画极为丰富细腻。总体而言,如果说我的中端系统小提琴往往是一条或者几条琴弦在发音的话,朋友的这套系统的小提琴就犹如一个真实的琴腔在反射各弦的声音,各弦清晰可辨,琴的木制感强烈,音色优美高贵。很多在我家听不出区别的碟,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原声碟中帕尔曼的那段犹太主题独奏,欧洲环球M&L压片普通版和纪念装日本JVC压片,在朋友的这套系统上区别极大,欧版普通版声音温暖细腻细节多琴腔感强烈,而日本JVC声音较粗细节少轮廓大动态大更加所谓的“Hi-Fi”

但是高级不代表一切,虽然听过朋友家如此高级的声音(甚至其他朋友家更加厉害的喇叭,那套让我终身难忘的“瓦格纳”高音),我很多时候甚至还是用电脑喇叭听古典音乐(上网的时候听一些熟悉的曲目或者网络试听一些新碟),低端系统固然有缺陷,但人不是一定要天天吃顶级鱼翅的,蚂蚁上树有蚂蚁上树的滋味。

给一些“器材无用论”或者“纯音乐者”朋友们的建议,知道什么是好声,和用低端器材欣赏音乐,并不矛盾。shinelb兄的建议很有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量力而行。有啥器材就用啥器材欣赏音乐,但有条件还是要更新一下装备,学习和实践一些硬件的知识,更好地为欣赏音乐服务,你会发现一个个不同而又相似的世界。另外,有机会多去听音乐会现场,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音响爱好者,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8-07-28 12:11:30
TOP
4#

回复:【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回lum兄,

在同一个系统中比,哪怕再廉价的器材,哪怕不是音乐专业的朋友,也能很明显听出各位大师弓法的区别和把位的高低,以及对乐曲不同的表达,这种技术问题早在留声机发明早期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高级音响针对的不是这些。又绕回到了以前的争论,在Discman里听到的大师录音有多真实?折扣打了多少?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拿“上镜不上镜”举过一个例子,这次拿照片来举例吧,一张高级单反相机+高级镜头拍出的照片和一张手机拍的照片,缩小到30x30,能看出啥区别?画质、密度、背景虚化,都是扯淡,最多能看出的是一个拍了鸡蛋,一个拍了黄瓜,不需要高级的摄影师也能看出这个区别。但是放大到300x300,你能看出啥来?哦,鸡蛋的色彩好极了,黄瓜则好像有点暗淡,再放大到3000x3000呢,哇,鸡蛋的质感好极了,简直像真的一样,黄瓜怎么看怎么假,色温、色彩无一是处,画质极差,马赛克严重。再放大呢?。。。

有朋友可能会说大师拿手机拍也比菜鸟拿单反强,我承认,不过我这个例子的前提是,同一个人拍照。

我也在廉价汽车音响里获得过感动,也在几百万的音响里获得过感动,小时候甚至在国产录音机里获得过感动,但有时即便在音乐厅现场也无法被感动,感动和器材好坏无关。但是把感情抛开,我们谈的是对声音客观的评价,这是声音再现的科学,也是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如果Discman可以满足了,那我们还去音乐厅干啥?如果你朋友对他的普通小提琴也满足了,那海菲兹杜普雷还要名琴干啥?

至于那位几百万器材的朋友,他的论点并不矛盾,现场和家里不具备可比性,试问谁有机会听到和唱片里一样的乐团一样的艺术家演绎一样的曲目?即便碰巧都一样,状态又如何呢?

此外,我说的是,“越接近现场的声音,往往是从越高级的器材上发出的”,接近不是等于,现场的物理发声方式千变万化,靠振膜发声的喇叭是无法完全再现的,器材能做的就是无限向现场靠拢。但每件器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修饰,不过相对而言,失真度还是越高级的器材越低。你可以说德国顶级B牌的琴声镀了一层黄金的颜色,但是你再去听一下英国中级H牌,恐怕你会觉得H牌脸上涂粉厚得能掉下来了,相比之下,B牌则仅仅能说是略施粉黛罢了。

另外需要提醒那位朋友的是,如果他几百万的器材只能听到“小提琴我只在乎那擦弦的一瞬间速度是不是够,飙得是不是高”这个层次,那么的确太可惜了,我无语。好比国内的某些宴会经常把上万圆的法国红酒拿来拚酒量,一晚上干掉十几瓶一样,令人心疼。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8-07-28 13:32:39
TOP
5#

回复:【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对于aiwa兄的韵味论点,俺还是持保留意见 ,韵味只是高级器材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啦
TOP
6#

回复: 【原创】谈谈海菲兹的小提琴艺术及唱片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9 11:03:00 发表
     又是都对的讨论。施兄说只有斯持恩才能真正了解海菲兹。我想斯特恩也想无错音,可他做不到,他知道感叹海菲兹非人般的精准吧。


那么乐评家是否水平比指挥家还高?
文学评论家是否很会写小说呢?

      多么机敏的答辩。
    


我的看法是不管斯特恩听海菲兹还是论坛里随便一个朋友听斯特恩和海菲兹,听到的声音区别都是一样的。但感受完全不同,斯特恩是站在一个和海菲兹接近的player的角度去看海菲兹,海菲兹哪怕比他有一点点高的地方,他做不到,也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他清楚这样的差距有多难达到,或者根本就无法企及。普通的音乐业者和无音乐基础的观众虽然也能听出差距,但是对这个差距没有量化,没有概念,或许听上去很小(视重播器材水准而定)便以为差距很小了,不知道要做到会有多难。

犹如我们看奥运会短跑,有时候冠军亚军才差那么零点几几几秒,可能一般的观众会对这个差距不以为然,但只有亚军心里清楚他在最后一刻拼尽全力业赶不上的那种绝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