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谈谈巴托克
很多烧友,尤其入门不久的,总觉得二十世纪的音乐不好听。他们奇怪为什么作曲家们不再写像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那样的旋律优美的乐曲?比如拉赫马尼诺夫。其实,了解一点音乐史的人都知道,大小调七声体系,经过十八九世纪的发展,其潜能差不多已经耗尽,这种情况颇像中国的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唐代达到顶盛之后,后人在这个领域再也难以有大的作为。所以,二十世纪的大作曲家,德彪西把目光投向东方(如中国的五声音阶),斯特拉文斯基回溯到巴洛克之前和中世纪,勋伯格实验十二音体系,巴托克则潜心民间音乐语汇。从他们的早期作品看,这四位大师精通传统和声语言,勋伯格的《和声学》写的就是传统和声学,但他们没有照着老路走下去,不是个人能力不足(如果他们愿意写传统音乐的话,也一定比别人写得好;如果他们生活的苏联,一定会成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似的人物),而是出于创新的需要。巴托克的《四十四首二重奏》(二把小提琴)、钢琴曲《小宇宙》等短曲子很多都直接引用民间曲调,非常生动形象;听过这些再听他的钢琴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就不会觉得他的作品怪异难懂了。上述四位大师中,除勋伯格很多作品听得我一头雾水外,其他三位我都是十分喜爱。他们表达的情绪,较之古典、浪漫时期的大师,离我们更近,也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