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听音种种 [复制链接]

1#

莫扎特和巴赫可能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其他人仍然会听,但在心中已然是二流角色。
肖邦的东西不全是流行歌曲,练习曲和前奏曲还是非常高超的。
要说垃圾,别提肖邦,先说马勒,哈哈。
不过,恶俗的马勒我还是经常会听,因为我也是恶俗的。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8/28 11:13:4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7-16 17:00:00 发表
马勒的情形其实十分特殊,他们说失恋后听马勒最有感觉;我也失恋过,但可惜那会儿还不识马勒音乐。我曾经对马勒说过十分刻毒的话,但我现在倾向于认为马勒其实是非常深刻的,是真正有内涵的,是经得住反复聆听的。马勒先是把生活中的种种正面与反面演示给你看,在你五迷三道的时候,他又把它们全都撕碎,告诉你说其实什么都没有,全都是扯蛋。马勒是非常幽默的,但他前面演示给你的那些,他本人正就无法相信它们全然是空,于是他是

每个人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所以任何人对任何音乐发表的观点,我都会尊重,除非我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认真聆听过。所以,我也不想和任何人争论,我只是表达我自己。
马勒对于我来说是现世的、俗气的、挣扎的、冗长的,即使单纯在管弦乐配器方面,对比理查.斯特劳斯也显得乡土气(不是田园气)十足。(仅仅是个人观点,不想争论,争论毫无疑义。就像争论喜欢那一种女人,丰满还是苗条一样无厘头)
马勒想要干什么,其实很清楚,但是他用了全身气力,花了无限篇幅,还是抵不过一句巴赫的“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境界的差别。。。。。。
但是,我仍然听马勒,也会被感动。马勒仍然是我去音乐厅的首要吸引条件,因为他还是贴近俗气的人们(包括我),和我们有共同语言。还是比普通人伟大,可以引领我们一段,但不是精神的最终家园,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流浪者,一个弃儿。
所以我说,莫扎特和巴赫将是陪伴我一生的,马勒,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不再需要他。
TOP
3#

原帖由 plczj 于 2010-7-16 17:37:00 发表
马勒的音乐有爱,但他更多面对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他用耗尽自己的生命来作音乐,所以他是真诚的、深刻的,也把浪漫主义的音乐做到了极致。音乐史中马勒这个节点,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说得很对,有爱,有生死,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马勒俗气的原因。不好意思,最近在看佛经。而且看的似懂非懂。迷糊中。
TOP
4#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10-7-16 17:56:00 发表
马勒不是丰满,是臃肿;不是热情是疯狂;不是性感,是SM搞出的快感,上瘾的话会出人命的;不是自信,是自怜;不是悲剧,是悲观主义者;不是豁达知天命,是宿命论。一句话:比较过分,但并不彻底。

基本同意,呵呵。
当然不彻底,彻底了,哪里还有那么多音符。
莫扎特老师音符也很多,不过人家摆明了在下课之前说了,我这堂课情节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大家不要当真,洗洗睡吧。
马勒老师则不同,申明所讲内容都是亲身经历,呕心沥血,假一罚十,大家回去好好复习,好好领悟。明天随堂抽查,不合格的罚听马九108遍。
马勒迷不要生气,我随口胡说,再次声明,我自己也是马勒粉丝,只是角度慢慢变化。
最后编辑kevinlove 最后编辑于 2010-07-16 18:13:54
TOP
5#

原帖由 亮亮2 于 2010-8-1 21:44:00 发表
静谧、安宁,优美,纯净...这就是肖邦?这是肖邦夜曲里的一部分而已。您有没有听过暴烈的肖邦?我怀疑你有没听过24首前奏曲,两册练习曲等等。他让音乐表现的方式,音乐所能够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达到一个新的高点。我还没说他的幻想波兰舞曲是结合自身在地传统素材、摆脱人性世俗桎梏条框、穷尽自由想象空间、加以深刻内省与爱国情操,提炼而成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境界之作呢。

楼主对肖邦的理解片面了,你看到一些

LZ对于肖邦的理解,在我看来,确实是非常的入门。亮亮所说的,某些程度上也是我想说的。我比较怀疑LZ是否认真听过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些都和做作没有什么关系。联系巴赫的平均律听,就非常有意思了。
至于肖邦的夜曲、波罗纳兹、华尔兹、马祖卡,有人觉得是香水,有人觉得是恶臭,这个也没办法评论。
要说做作,我个人觉得,马勒比肖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动静大,更加扰民,哈哈。
现在感觉,马勒的好东西还是集中在艺术歌曲里面,做得比较平衡,交响乐有一点过了,而且缺乏整体感和逻辑性。当然现在流行YY马勒,就像小时候YY鲁迅一样。这个也没办法。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不觉得马勒有什么深度。
记得以前爱乐里面有一篇文章,忘了具体的名字,意思是换一种方式听马勒。说其实把马勒当背景音乐听,感觉也不错。我深表同意,哈哈。
切利喜欢搞布鲁克纳不喜欢搞马勒,我比较理解他的感觉。
TOP
6#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10-8-1 22:20:00 发表
还有读书也是,以前总认为佛教书是迷信,自我感觉佛教和佛学不完全是一回事,是一种开启智慧的渠道,禅宗也是,并不是教条,佛教的教条(一种刻意)或许是通往一种智慧的方法或道(所谓修行)吧,是一种职业解惑师,就像听音乐,音乐也是开启智慧的棒喝。贝多芬的音好多音乐就是一种刻意,刻意为之之路,才能到达自然之道,内心佩服他的精神(个人缺乏)。而莫扎特有点像禅宗,没有告诉你如何生活、意义何为?莫杂特告诉我你是水里

释迦牟尼是无神论者,我也是学习了一点佛教知识才明白的,和迷信完全没有关系。
确实,成见害死人。
佛教和佛学也是两码事。佛教是让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的宗教载体,而佛学是根本不需要这些“假相“的。
TOP
7#

原帖由 flyingroo 于 2010-8-4 12:50:00 发表
呵呵,我觉得坐着听音乐能听久一点。
马勒的交响个人感觉有个词比较贴切:罗嗦。
实在太长了,有时听一个乐章还没听完就开始走神,走神回来,发现还在说道理。贝多芬的交响在前几分钟就交代了主题,而马爷爷的才是刚点火,还没预热。好不容易听完了,终于发现他说的主题也不复杂,复杂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每次听都很累,准备一本书在手里是必要的,累了可以开小差。
听巴赫爷爷的,有时候也觉得罗嗦。他的罗嗦很有趣,像

你对巴赫的描述很有意思,我觉得巴赫是万花筒,就是那么点碎玻璃,但是每次转来转去都不一样。呵呵。
TOP
8#

学着去喜欢不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倒没有这个必要,人生苦短。
但是不喜欢某个东西之前,确定你真正了解这个东西,这确实是非常之必要。一来避免自己走宝,二来免发片面之词。
TOP
9#

突然注意到LZ的头像,应该也是个巴赫迷吧?
TOP
10#

原帖由 桂猪 于 2010-8-4 17:38:00 发表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事少吗?很多根本不考虑你是否觉得有必要,而种种你不得不接受的事物背后的推力可能是你完全无法忍受的,但它的结果必然是坏的吗?如果你判定全是坏的,如果这是苦短的题中之义,从而希望在选择音乐这件事上彻底遵循内心的声音,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相反,看到结果未必是坏的人采取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各种音乐同样是无可厚非的。

大哥你写的东西不太容易懂,我文化不多,看得费劲,看了几遍终于自以为可能有一点点看懂了。
我觉得你把事情严肃化了,听音乐哪里有什么结果“好”或者“坏”,或者说那里有什么“高”和“低”?或者说你得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
接下去还有很多问题,展开来讨论可能又可以拉拉杂杂说上一大堆。
那就是,听音乐是为了什么?用心听,还是用耳听?
我相信,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者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不需要回答。
自己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当然可以。自己不喜欢听什么,一定要听到喜欢为止,这个也当然可以。
你说无可厚非,我是一百万个赞同啊。听音乐本来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另外,我认为,音乐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解读(况且绝大多数解读相当可笑)。备注:解读和感受不同。音乐听High,抒发一下还是可以理解的。
N多年以前,在爱乐还是音乐爱好者上面,一看到这类文章马上跳过。把音乐文字化本来就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音乐通过耳朵直接就过来了,用文字解读相当低俗,把一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直接感受境界的能力,降级为需要借助笨拙的语言进入大脑的低级程序。
TOP
11#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8-6 10:45:00 发表
其实,喜欢各类音乐的人都是有点小毛病的,我先自辱家门——喜欢巴洛克的人(只说我自己,不包括其他喜古乐的朋友)更倾向于喜静,不喜交际,听力退化,神经受不了刺激,喜欢在平和中体会一些道理;他们虽讨厌浪漫派音乐,却在思想和言辞中较尖锐和犀利,不给别人留余地(尤其是在这样的“公共”论坛)。喜欢浪漫派的人虽然能经受一惊一乍的音乐,却似乎受不了一丁点言辞的刺激,而且他们好像老是一付严肃用余、幽默不足的样子,浪

LZ现身说法,向我们展示了“喜欢巴洛克的人”的人的“小毛病”,可谓用心良苦啊。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