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择水与闽南名泉
第一节 古人论水
一、择水
自唐以来,有不少专著论述泡茶用水问题,并将古人的经验和调查结论记录下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陆廷灿的《续茶经》以及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卷七“品泉”等。
唐·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阐述了水的选择:“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明·屠隆《茶说·择水》说:“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雪所致,实天地之流怒也。龙行之水,暴而霪 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雪为五谷之精,取之煎茶,幽人清贶。地泉,取乳泉漫流者,如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取清寒者,泉不难于清,而难以寒,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且漱峻流驶而清,严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取香甘者,泉唯香甘,故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取石流者,泉非石出者必不佳。取山脉逶迤者,山不停处,水必不停,若停即无源者矣,旱必易涸。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有瀑涌湍急者,食久,令人有头疾,如庐山水帘,洪州天台瀑布,诚山居之珠箔锦幕,一共耳 图为:庐山三叠泉
目则可,入水品则不宜。有温泉,下生硫磺故然,有同出一壑,半温半冷者,皆非食品。有流远者,远则味薄,取深潭停蓄,其味乃复。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志》曰:山居之民多瘿肿,由于饮泉之不流者。泉上有恶木,则叶滋根润,能损甘香。甚者能酿毒液,尤宜去之。如南阳菊潭,损益可验。江水,取去人远者,扬子南泠,夹石渟渊,特入首品。长流,亦有通泉窦者,必须汲贮,候其澄澈可食。井水,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试煎茶一瓯,隔宿视之,则结浮腻一层,他水则无,此其明验矣,虽然汲多者可食,终非佳品。或平地偶穿一井,适通泉穴,味甘而淡,大旱不涸,与山泉无异,非可以井水例观也,若海泻之井,必无佳泉,盖潮汐近地,斥卤故也。灵水,上天自降之泽,如上池、天酒、甜雪、香雨之类,世或希觏,人亦罕识,乃仙饮也。丹泉,名山大川,仙翁修炼之处,水中有丹,其味异常,能延年祛病,尤不易得。”
明·许次纾《茶疏·择水》说:“今时品水,必首惠泉,甘鲜膏腴,至足贵也。往三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余尚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并论,恐非臆说。余所经行,吾两浙、两都、齐鲁、楚粤、豫章、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泚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湖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冽。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长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明·张源《茶录·品泉》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火无香。<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唯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二、辨水
唐·张又新撰《煎茶水记》,记载了陆羽的高超辨水本领:“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者曰:‘其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遂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淞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此书还记录了刘伯刍对水的评鉴排序: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张又新经过实地比较,同意刘氏说法。仅从上两例中可见,不同的人辨水,所排定的次序是有异的。如:陆羽认为第七的扬子江南零水,而刘伯刍却认为是第一,以后各种文献中,对水的评价又有不一,于是出现了众多的“天下第一泉”的题名。对于这二十名水次第,是否为陆羽评定,很值得怀疑。首先,李季卿曾羞辱陆羽,并不识茶的真谛。即使陆羽成名后,李氏重言和好,以陆羽为人,不见得能对这位势利眼有畅怀评水之兴。其次,达二十名水有多处与《茶经》的观点不合。陆羽向来认为湍流瀑布之水不宜饮,而且容易令人生病,而这二十项中,居然有两项瀑布水。第三,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次之,井水下,这二十水次序与陆羽《茶经》观点也常上下颠倒。当然,水不仅在于位置,而且主要在成分,所以不可拘泥《茶经》之说一概而论。但张又新的排列,确实与陆羽对水的科学见解有相悖之处。所以,早在宋代,欧阳修对此即提出质疑,认为张又新是假托陆羽之名,自已胡诌。但不论如何,《煎茶水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茶艺中水的作用认识,不能全泯其功。因而,历代茶人,访名茶,还常访名泉,对水的鉴别不断提出新见解,也是受到张又新的启发。至于是否把天下名水都分出次第等级,则大可不必。现代科学对水的品质鉴别已十分精细,何茶宜何水自然不该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区别对待;不过,前人的研究成果仍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宋代文天祥认为镇江金山中冷泉为天下第一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周游全国名山大川后,认为位于云南安宁县城以北的螳螂川畔之碧玉泉是温泉中的第一;同代诗人杨之庵与之看法相同,在碧玉泉畔款题“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并在温泉诗中写道:“可以沏茶,可以烹饪”。清乾隆皇帝一人封了两个“天下第一泉”,即北京的玉泉和济南的趵突泉,并亲为北京玉泉撰写、题书了《御制天下第一泉记》一篇,刻碑立石。清代邢江则把四川玉液泉(位于峨嵋山金顶之下)誉为“天下第一泉”。至于各地名山大川,被文人雅士封题为“天下第一泉”的还有很多,像杭州孤山下的六一亭上,就挂有“天下第一泉”匾额;还有衡山水帘洞泉、余姚龙泉山泉、广西龙胜矮岭温泉等,也都曾经称之“天下第一泉”。纵观众多的“天下第一泉”,均与地质、植被有关,一般蓄水地面均有良好的植被,雨水经植被渗入地下,经砂岩或石灰岩之裂隙渗漏过滤,最后汇成泉水喷流而出。至于各地自判的名水便更多了,特别是产茶胜地,多有好水相伴,其实多不在所谓诸多“天下第一泉”之下。如龙井茶配虎跑水,顾渚茶配金沙泉,皆被公认是最佳组合。还有无锡惠山泉水,向来被认为是不可多得之物。历代著名茶人往往长途跋涉,专门运输储存。
古人对水的质量比较,只说明了泡茶需用好水,泡茶者应先会择水而已,至于当今之人是否再按古人排定的水质次序去择水泡茶,想来是不可能的。
三、试水
《六合县志》卷十二引《茗芨》一书,末附传教土熊三拔(P.Sabbathinus de Ursis)泰西试水法,无论江河井泉雨雪之水,均可用五种方法辨水高下。“第一煮试,取清水置净器煮熟,倾入白瓷器中,候澄清,下有沙土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无滓,又水之良者以煮物则易熟;第二试清,水置白瓷器中,向日下令目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氤氲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第三试味,水无形也,无形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者为下;第四秤试,多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第五丝绵试,又法用纸或绢帛之类,其色莹白者,以水蘸候干,无迹者为上也。”
清乾隆皇帝对水质的好坏,以斗量秤之评定。据《冷庐杂识》载:“(乾隆)巡跸所至, 制银斗,命内侍精量泉水。”结果,将北京西山玉泉山泉水定为“天下第一泉”,并撰《御制天下第一泉记》一文,文称:“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泉重二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乎?有!乃雪水也。
图为:北京西山天下第一泉 尝收积素而烹之,较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但是,前代明田艺蘅的试水法则就完全相反:“源泉水必重,而泉水之佳者尤重”(《煮泉小品》)。但从现代科学知识来判断,水中杂质愈多,水的比重也越大,故水轻品质好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人的这些试水方法固可借鉴,但更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水质进行检测,全面评价,找出适合开发利用的天然活水来。近年来,面世销售的矿泉水的品牌日益增多,可选择其中优质者用以泡茶。
四、论水
古人论水可说是五花八门,有专著,也有散见于各种著作中。各代均有论水的真知灼见,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中,提出了泡茶用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的观点,这是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比较客观全面地评茶论水的理论。
“清”,就是要求水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
“轻”,如果说“清”是以肉眼来辨别水中是否有杂质,那么,“轻”则用器具来辨别水中看不见的杂质。最著名 图为:杭州虎跑泉
的例子就是乾隆以银斗量天下泉水。其实,这也不是乾隆的发明,明代泰西熊三拔“试水法”已云:“第四秤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古代有“以水洗水”之说。乾隆皇帝出巡时以玉泉水随行。“然或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可以他处泉水洗之,一洗则色如故焉。”洗的方法是:以容量较大的器具装若干玉泉水,在器壁上做上记号,记住分寸,然后倾入其它泉水,加以搅动,搅后待水静止时,则“污浊皆沉淀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因为“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清稗类钞》)。这就是借助于水质轻重的不同来以水洗水。前面提到陆羽辨别扬子江南零水的真伪,历来人们以为不可思议,实际上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从这个古人品水的角度来审视,这是相当科学和智慧的。
“甘”,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下山汲井得甘冷。”(《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古人品水觅泉,尤崇甘、冷,或甘、冽。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颇有回味。明人屠隆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更准确,即凡水泉甘者,能助茶味。也有人认为最上等的水不甘,是淡而无味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的“味试”条曰:“水无形也,无形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清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为下。”此说主张无味之味为至味,颇有道家审美精神,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一般人还是推崇水以味甘为上。
“洁”,要求水清洁干净,用今天人的话来说就是无污染。这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古人对此点十分注重。
在宋徽宗(赵佶)饮茶之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的基础上,古人又提倡和强调“活”、“冽”。宋人唐庚《斗茶记》说:“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活,即流动之水。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
图为:扬州天下第五泉 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临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茶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说的是月色朦胧中用大瓢将江水取来,当夜便用活火烹饮,这才是好水配好茶。南宋的胡仔认为这是深知茶与水之中的三昧者之论。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叹道:“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其理矣!”“冽”,就是冷、寒。古人认为寒冷的水,如冰水、雪水,滋味较佳,如果从水在低温结晶过程中,杂质下沉,从相对比较纯净的角度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讲水的冷冽,古人最推崇冰水。如唐代诗人郑谷有诗句:“读《易》明高烛,煎茶取折冰”,宋杨万里有诗句“锻圭椎璧调冰水”,说的都是用融冰之水煎茶。
明代茶书中对宜茶用水提出了一系列准则;一是水质要清。水之清是“朗也,静也,澄水貌”,那种“清明不淆”的水则为“灵水”(田艺蘅《煮泉小品》)。辨别水清浊的办法,是“水置白磁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氤氲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无名氏《茗芨》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水质清洁透明,才能显出茶色。二是水质要活。“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不过,激流瀑布之类的活水,也不宜煎茶。“泉悬出为沃,暴溜曰瀑,皆不可食。”(田艺蘅《煮泉小品》)“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钱椿年、顾元庆《茶谱》)三是水轻为佳。“第四称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明末无名氏《茗芨》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现代科学证明,每升水含钙镁离子8毫克以下的为软水,反之则为硬水。用软水泡茶,色香味俱佳;用硬水泡茶,汤色变,香味减。软水轻于硬水,含矿物质成分多的水也重,泡茶会使汤味变涩。明人还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张源《茶录》)四要水泉味甘。“甘,美也;香,芬也。”“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田艺蘅《煮泉小品》)水味的甘,对饮茶用水很重要,“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钱椿年、顾元庆《茶谱》)。甘甜之水,以江南梅雨为最,“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罗禀《茶解》)。当然,也有的人以无味为至味,泰西熊三拔就认为:“水无行也,无行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为下。”(无名氏《茗芨》引三拔“试水法”)但这种以淡而无味的水为上等的看法,并不为一般人所接受。五是水要冷冽。古人认为:“冽则茶味独全。”“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取清寒者。”寒冷的水,尤其是冰火,雪水,滋味最佳。因为“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情况”。不过,对清寒冷冽的水也要具体分析,“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均见屠隆《茶说》)。还有的提出:“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明代茶书对水清、活、轻、甘、冽的品评,均为经验之谈和感官体验,却较为准确地、全面地从总体上把握了饮茶用水的要求,有些论断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
虽然明人对品茶用水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得到完全符合标准的用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名茶固然难得,好水更为不易。这种情况即使士人、官员也是如此。为此,明代茶书载录了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例如,主张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田艺蘅《煮泉小品》)又如,主张妥善保存储藏之水。“贮水瓮须置阴庭中,复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张源《茶录》)再如,提出提高水质的办法。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黄鲁直《惠山泉》诗“锡谷寒泉髓石俱”是也。既能养水味,又能澄清水中杂质,真是一举两得。特别是“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田艺蘅《煮泉小品》)熊明遇也说:“养水预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罗岕茶记》)白石清泉,相得益彰。其意不仅在养水味和去杂质,还可以获得美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则又更胜一筹。以上是沉淀法。
还有过滤法:“移水以石洗之,亦可以去其摇荡之浊滓。”(田艺蘅《煮泉小品》)还有的在存水瓮中放入烧硬的灶土,“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趁热投之”(罗廪《茶解》),据说可以防止水中生孑孓之类的水虫。盖伏龙肝(灶心土)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异味。明人为了保存和改良水质,真是千方百计,费尽了苦心。
江、河、湖水均为地面水,所含矿物质不多,通常有较多杂质,浑浊度大,受污染较重,情况较复杂,所以江水一般不是理想的泡茶之水。但《茶经》所说的“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也就是在远离人烟、污染较少的地方汲取江水,用来泡茶仍是适宜的。古人深知此理,“远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银芽”。古诗写的即是这一道理。镇江焦山汲江楼上有一联集郑燮的诗句:“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我国地域广阔,不少江河湖水清澈,有些湖水经澄清后用来泡茶,也很不错。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这还出自实践呢!一次,许次纾横渡黄河,想煮水泡茶,看到河水混浊不清,犹豫不决。船夫见状,以明矾沉淀之。煮沸沏茶,清而又甘,感到并不比惠泉水差,于是便有上述感慨。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赞赏江水煮茶,诗曰:“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宋代杨万里写有《舟泊吴江》一诗:“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李群玉诗曰:“吴瓯湘水绿花新。”三首诗分别描写了用渭水、淞江水、湘江水泡茶的情趣。也有以一般溪水煎茶的,如杨万里所谓“自携大瓢,走汲溪水”、“烹玉尖,吸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
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较低,透明度较高,但由于在地层的渗透过程中溶入了较多的矿物质的盐类,因而含盐量和硬度比较大,特别是城市水井,水源往往受到污染。用这种水泡茶,会损害茶味。井的第一层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称浅层水,深度约1~15米;第一层以下的地下水,统称深层水。深层水被污染的机会少,过滤的距离长,一般水质洁净,透明无色。其实只要周围环境干净,深而多汲的井水,用作泡茶还是不错的。宋人梅尧臣诗:“远汲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明代高叔嗣在《煎茶七类》中说:“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陆游有诗曰:“村女卖秋茶,怀茶就井煎。”元代洪希文的诗句:“莆中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这些诗都是吟咏用井水煮茶的。还有说雨雪水好的,如辛弃疾云“细写茶经煮香雪”,谢宗可云“夜归寒英煮绿尘”。
第二节 闽南择水
闽南择水和古代人择水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是三点:清、甘、活。
“清”,就是水要清澈,不能混浊;还要气清,不能有异味,不如泥土味、铁锈味;喝在口里清冽,不能有粘重感;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甘”,就是水要甘甜清爽,不能有苦涩感;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活”,就是要活水,不能用死水。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闽南泡茶大多使用泉水、溪水、井水,其他还有竹根水,檐流水,坑沟水,河沟水,池塘水等。
闽南一般认为山上泉水最好,好茶大多和好水有关联。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闽人谢肇淛谓﹕“武夷、清源、鼓山三种茶,可与当时名品角胜。”(《续茶经》,卷上之一,页14上),据陈懋仁云:“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邱,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续说郛》,卷25,泉南杂志,页4)。谢肇淛与陈懋仁均明代人,可见数百年前清源山已产好茶;清源山又以“虎乳泉”闻名,好茶、好泉的为绝配。惜清源茶久已绝迹。安溪蓬莱山清水岩寺有一名泉,名称“圣泉”,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茶,其味尤香,现已培植成“杏仁”茶,名泉名茶,相得益彰。凡出好茶之处,总有好泉相配。
闽南泡茶认为井水也很好,南安莲花山有名茶石亭绿闻名于世,在莲花峰北侧,挖有一口井,名叫观音井(现仍存),泉从石罅流出,泉水清冽,是泡茶佳泉。有名的还有厦门鼓浪屿的“三不正”井和福建晋江东南白沙村外“国姓井”,均为不可多得的泡茶好水。井水大多为泉水,常用常新,一般都可以泡茶;乡村泉水或缺,泉水却是村村都有,是泡茶最方便的水,使用最广泛。闽南的一些名泉,在下一节,再详细介绍。
溪流江河的水也可以泡茶,但因为是地表水,受污染的机会大,使用要看时机,大雨过后,水质变差,则不宜泡茶;闽南山间小溪流,两岸青山,溪中石块叠嶂,溪水往往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称为“坑沟水”,往往清甜可口,也适于泡茶。不可一概而论。
池塘水很少流动,大多带有一股泥土味,不适合泡茶。山上的有些泉水,不是从石壑流出,而是从泥土中流出,带有一种铁锈色,称“铁锈水”,不堪泡茶,泡茶汤色变黑,茶汤带有“鉮味”,就是铁锈味,无法入口。
但闽南有一种“竹根水”,认为很冷,不宜泡茶,喝多了,会“大脚筒”,就是大腿会肿起来,医学上称“血丝虫”。现在当然知道血丝虫和竹根水没有关系,但外地到安溪内山,多不敢多喝“竹根水”,惧其性冷。也有例外,贵州省六盘水老厂竹根水、乌蒙竹根水,四川绵竹竹根水,福建长汀县大同镇天邻村竹根水都认为非常纯净,是不可多得的好水,并制成瓶装水销售;所以,竹根水好坏要看产在何处而论。
檐流水就是下雨时屋檐的流水,山区也有人接下来作为泡茶用水;但城市有污染不宜,久旱后下的雨不宜。
闽南名泉
1. 清源山虎乳泉
泉州清源山以多清泉而得名,又名泉山,泉州地名亦源出于此。因位于泉州城北,当地简称它为“北山”,山有左、中、右三峰鼎立,以中峰最高,海拔498米,故亦名“三台山”。 耸立于晋江平原之上,挺拔巍峨,古人喻之谓“高与云齐”,故有“齐云山”之别称。它最早开发于秦、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经历代的开发建设,留下了许多庙宇寺观、石雕石刻,计有大型石雕七处九尊,摩崖石刻五百多方,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三处,古称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现经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规划,分为七个景区,即南台夕照、闽海蓬莱、石异峰奇、五虎朝狮、旭日春晓、石莲洞天、风动发石。著名胜景有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龟岩、九日山、灵山圣墓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 “虎乳泉”旁边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近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是“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根据史志记载,泉山名泉著名的除虎乳泉外,还有瑞泉、相泉、丸泉、圣泉、神泉、藜杖泉、白云泉、狮子泉、铁壁泉、一线泉、一脉泉、云根漱玉泉等等,分别位于清源山清源下洞、妙觉岩、南台岩、瑞像岩、大道岩、狮岩、龟岩、不易岩、赐恩岩、木龙岩等处。其中镌石题名者有“孔泉”、“瑞泉”、“丸泉”、“乳泉”、“清源”和“云根漱玉泉”。除了“云根漱玉泉”石刻至今未找到外,其余的名泉题刻历经风雨至今名清字晰,风韵犹存。
2.安溪清水岩圣泉
清代,安溪人泡饮乌龙茶对茶具十分讲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庄灿彰的《安溪茶叶调查》载:“安溪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一壶数十金者亦之。”由于受潮汕地区的影响,文人墨客、富裕人家家中基本都置有小巧精致的茶具,称为“烹茶四宝”:即潮汕炉(产于潮汕,或为陶磁,或为白铁皮)、玉书碨(扁平薄磁的 烧水壶)、孟臣罐(宜兴产的紫砂壶)、若琛杯(景德镇产的白心小瓷杯),拥有此四宝即为典雅之举和身份的象征。 在泡茶用水方面,则讲究使用清晨人所未汲过的“早水”,天然流动的山泉“软水”。明末清初,安溪县治东溢门外有一名泉,名为“圣泉”。以此泉水冲泡“凤山茶”,茶汤清纯,香馥味甘,一时曾为文人墨客视为时尚。安溪蓬莱山清水岩寺有一名泉,也称“圣泉”,人们览游清水岩寺时,以“圣泉水”冲泡“清水岩茶”,身处名山胜景,品名水名茶,被誉为最佳享受。福建安溪清水岩圣泉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3.南普陀寺五老峰泉水
南普陀寺有"千年古刹"之称,位于五老峰山下,比邻厦门大学。它始建于唐代,为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因奉祀 观音为主,又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南普陀荟集了闽南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左右厢房、钟鼓楼等构成的建筑群,雄伟壮观,颇具佛教特色,更具"佛法无边" 之威严。每年农历2月9日、6月19日、9月19日为观音诞生日。是时,寺内均举行盛大活动,可见到众多的善男信女,手持燃香,祈求健康、财富和快乐。现光拜佛之后,稍适休息,还可以攀岩直上。登上山顶、俯看厦门大学园景和厦港一带的风光。
南普陀寺内的四大金刚、弥勒、韦陀、三宝、千手观音、十八罗汉等塑像,神态各异,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藏经阁珍藏着佛经、宋钟、玉佛等许多佛教的珍贵文物,后山一带有历代名家石刻多处。在南普陀寺内,游客还可品尝独具一格的著名南普陀素菜。据云厦门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泡茶最佳。
4.鼓浪屿三不正井
鼓浪屿四周环海,岛上无溪无源,海水咸涩难以入口。所以,自有人类居住这个小岛以来,人们就喝着井的乳汁维生。
《厦门市地名录》载:“元末明初嵩屿李氏渔民因避风来岛暂住,逐渐开拓,其地因名‘李厝澳’,而后因谐音而辗转为‘内厝澳’。”从地理位置看,浪荡山的西北麓有一片山坳平地,从前叫做“旧庵河”,应是鼓浪屿最早的开垦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一口几丈深的大水井,泉水充足,旱年不枯;距井20多米处,有两块相靠的岩石半露地面,岩下缝沟泉水潺流不断,这是井水的源泉。相传,这口大井便是鼓浪屿的第一口井,井水甘甜,直至五六十 年前,这里还有几户豆腐作坊和浸种豆芽人家,汲取井水做豆腐和育豆芽。此地随着人群迁徒定居越来越多,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于是这一带就掘井十来口。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水井逐渐遍布全岛,据说全岛有水井三四百口。井,也像钢琴一样,密度居全国之首。
鼓浪屿的井既多又有各种式样,有单孔井、双孔井、三孔井以至四孔井;还给井冠上公认的地名,如后厝路大井、延平公园三拂净井、趋(陡)马路四孔井、土地公宫井、龙基井,还有豆腐井、豆菜井等等,名堂多极了。鼓浪屿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百姓用水,以口感或泡茶为准;民间验水法以培植豆芽或供豆腐作坊用水佳者为“好”水。
港仔后延平公园内的“三拂净”井名气最大,不但水井结构独特,而且有文化意蕴。内有三块天然石头上下交错,称为“上不正、中不正、下不正”的三不正井,雅称为“三拂净”井,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士兵所挖,故称“国姓井”。如今加以围护,成为公园景点之一。
5.南安莲花峰观音井
石亭绿是我省历史名茶,它产于南安市丰州镇莲花峰。丰州古称周井堡,汉时属东安郡,历晋、南朝、隋唐至宋元,是南安郡治、县治所在地,可见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北桃源村,村西北有座莲花峰,是临城附廓的一个名胜区。登莲花峰,从上往下,四周了望,茶园层层叠叠,畦径相连,绿油油一片;人在茶园中放眼四顾,如闻茶香;采茶季节,看“男女携筐,采摘新茶”,笑语歌声,诗情画意,真令人陶醉。成片成片的茶园,如田田荷叶,把莲花峰烘托凌空,构成独特的景色,所以莲花峰的茶,不仅是茶也是景物。正如莲花峰石上所刻“莲花茶襟”的意景。到了北宋,莲花峰茶有了新的发展,真可谓胜况空前,登临名山学士都要在莲花峰览胜斗茶。宋傅宗教在游莲花峰茶怀古诗中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刻于莲花石背面右侧);莲花峰上还有“岩缝茶香”(刻于莲花石正面,公元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题);“斗茶而归”(刻于莲花石东面,公元1247年赵师耕题)。许许多多石刻,留下不少名人登临品茶的诗篇。斗茶既要有好茶,又需要有好水,才能使茶的色、香、味得到充分发挥。在莲花峰北侧,挖有一口井,名叫观音井(现仍存),“泉从石罅流出,泉水清冽,是泡茶佳泉”。
6.东山虎崆滴玉
虎崆滴玉位于东山岛铜山古城东门外的海滨水涯有 一个典型的海蚀岩洞,叫“虎崆滴玉”,也叫“虎窟泉”是旅游消暑观潮的绝好胜地。
岩洞形若张开的虎口,称“虎崆”,另据《东山县志》记载:“昔日有虎踞洞中,故名。”洞深约十五米,寒宽五米,高数米,可容三十多人。洞内右侧半壁有一石隙,泉水终年滴沥不止,水珠透明晶莹,状似玉滴,故称“滴玉”泉水甘甜清醇,饮之舒心醒神,用于泡茶,香醇隽永,令人神爽气清。清光绪丁亥春日,诏邑翰林林二到此游览,题写一青石匾额“灵液”二字,嵌于泉上,又于右侧石壁上嵌上青石板一块,用隶书题写“品泉虎崆,理席少碛,座殊秋湿,可与陈君之麟平、辇异石,高者卓之,下者几之,铜铫竹炉,位置妥贴。沈君镱銮、瑞舟皆善。光绪丁亥初夏二有林壬记。”夏日洞里,凉风习习,清是绝俗,置身洞中或驻脚观冰泉或引液烹茗,观赏海景,待至涨潮,海水贯通洞内,任其没足,更添一番情趣。
7.白鹿洞龙泉
白鹿洞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的背后。“白鹿含烟”是厦门的小八景之一。相传这里唐代有一“大观楼”,为陈天钟所建。宋代以后奉祀朱熹,仿照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讲学的故事而取名“白鹿洞”。明万历年间林懋时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洞中蹲着一只白鹿,口朝石罅,夏天洞内雾气流动,白鹿在洞中似口中含烟,故称“白 鹿含烟”。不久,在大观楼与宛在洞之间建立一座“接因亭”。至清乾隆年间,又在宛在洞的西南隅开出“朝天洞”和“六合洞”,还建有僧舍和“御山亭”,规模相当可观。同治年间,常有名宦封官来此巡游,颇为热闹。民国间,林尔嘉有一首《白鹿洞》诗:“曾入匡庐寻白鹿,归来腊屐复登山;非关腰脚今犹健,风景依旧爱此间”。 白鹿洞寺前原有一半月形的水池,引自后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泉甘冽,人称“龙泉”,又称“琮峥泉”,它与附近的“石泉”都是厦门的名泉,许多人不辞爬山之苦,来此汲水泡茶,寺僧也以龙泉水泡茶待客。
8. 九侯山泉
九侯山为福建省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它位于诏安县城东北方向约11.5公里处。据《漳州图经》记载:“禹贡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故名”。山方圆十余里,层峦叠翠,奇石崔嵬,风光旖旎。自唐代以来,这里就已成为历代文人名士游览休憩,避世讲学的好去处。
诏安民间历代相传又有九侯山十八景之说。分别是:天开门、棋盘石、五儒书室、松涧、罗汉洞、鲤鱼石、天然桥、月案、望海台、云根、三宝石、花瓶石、福胜岩石室、茶园、风动石、牛眠石、瀑布泉、香炉石等。“天然桥”右上方是“松涧”,其洞口之上镌“松涧”两字石刻。洞口内右侧有“涤尽烦襟”的石刻,旁署:乾隆丙午、沈攸书。(乾隆丙午即1786年),“松涧”泉边有一块“试剑石”,相传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巡视九侯山时,试剑所留下的遗迹,至今剑痕犹在。原“松涧”周围广植松树,近泉处有一松树和柏树合抱的大树,茂盛的枝叶,团如翠盖,今已不存。泉水从洞口涌出,共声势若奔雷。泉水清洌甘甜,游人入山,常携带容器,贮水加泡茶品尝。飞来佛亭前面地势平坦,以前有一天然“茶园”,今已不存。
9.平和三平寺虎跑泉
平和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三平古寺后山上, 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10.晋江国姓泉
福建晋江东南白沙村外,有一国姓泉,泉之外100米就是碧波大海。国姓泉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是因为此泉由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开凿的。
国姓泉为圆式井泉,形制古朴、典雅。其奇特处在于附近的井水、泉水或咸或腥或涩,唯有此泉的水甘冽醇香,宜饮用宜烹茶,滋养土地万物,造福一方人民。其泉名为国姓,缘于郑成功才22岁时,南明隆武帝因郑成功远见卓识,赐他国姓--朱,将原名郑森改为成功,并任命他为禁军提督,照驸马的职权行事。朝野上下就称他为国姓爷。由他寻找开掘的泉,也就被称作国姓泉了。国姓泉的开凿在清顺治三年(1646)。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率部南返沿海招募义军,举义报明,矢志抗清。五年后,郑成功在晋江白沙一带创建了抗清大本营,在那里招兵买马,操练将士,却碰到了淡水奇缺的困难,严重影响军训,于是郑成功决计要寻找泉源。一天,郑率士兵数名,在白沙滩的一处灌木中,发现沙地上有一条黑色的蚁路,蚁群往同一个地方运食筑窝。这时,郑成功想起一句民谚:"蚁群窝边跑,淡水脚下冒。"他连忙围绕蚁群画了一个大圆圈,立刻令兵士动手掘泉。当天夜里泉眼掘成,清亮澄澈的泉水露出地表,郑成功掬起一杯清泉品尝,甘冽爽口,不禁大喜过望。涓涓清泉使将士们和当地百姓欣喜若狂。于是,此泉便成了周围人们饮水、煮茶的最佳水源。直到今日,白沙滩尚留存郑成功屯兵城遗址和饮马石槽,并有刀、戟、炮等各种兵器和郑成功护卫亲军穿的铁甲鳞片等文物出土。
11. 灵源泉
龙岩市东郊的东宝山上有一石室叫“梅岩”。相传明朝御史蔡梅岩曾在此读书。“梅岩”右边有一山洞,洞里长年不断地流出一股清泉。泉水清冽甘甜,传为圣水,喝了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据说,明知县吴忠曾在大旱之年来此求雨有应,于是立下一块“天灵源”的石碑。从此,山泉就名为“灵源泉”了。
12. 忘忧泉
漳平市新桥镇有一座虎岩山,山上于宋代建有一座“虎岩祖殿”。殿宇右侧的坡下有一眼“忘忧泉”。泉水清澈透明,清甜爽口。至于为何称它为“忘忧泉”却没有资料可查。如今,“忘忧泉”和周围的一株数百年的紫薇树、一府古石拱桥,以及附近垅田里特产的“红色泥鳅”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风景线。
13. 湛泉
湛泉在尤溪县城关通驷桥下,有一眼水质绀碧、口味甘爽的清泉,四季不涸,名叫“湛泉”。早于唐朝就泉围井,且井壁朝内凹。井长八尺、宽二尺、井台高一尺,一方面起着保护泉水清洁,一方面便于人们汲提。在通驷桥上还曾建有以泉命名的凉亭———“湛泉亭”一座,可惜已毁。如今千年古井成了尤溪县胜迹。
14. 天盖泉
漳浦县南梁山风景区秀美,山麓有一由天然岩石垒起的石室,室顶盖有巨石,一股清泉从顶上巨石中流出,清冽尤甚,曰“天盖泉”。出泉处刻有“蓬莱深处”四个大字,巨石因泉得名,曰:“清泉岩”。岩下建有宋代石庵———“清泉庵”。岩、庵皆因泉得名,在福建实属罕有。旧时还有蟠桃坞、说梦台等八景。岩下清泉庵,供“三定佛像”。庵建于宋代,几经修整,现游客不断,为风景胜地。闽南红军曾在此整顿,而后北上抗日。
15. 宝山圣泉——厦门紫竹林寺
紫竹林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吴仓社董村,金榜公园左侧。旧为“宝山岩”,俗称“董内岩”,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有当地吴姓村民在此掘地得宝,即营建岩寺,是为“宝山岩”和“董内岩”名称之由来。岩侧原有泉水清冽,据传宋幼主从此经过,曾掬泉止渴,乃称为“圣泉”,为禾山四大名泉之一。
16. 圭峰塔-仙龙甘井
位于媚洲湾南隅、泉港区后龙峰尾旧城顶塔仔澳峭壁圭峰石上,自古为媚洲湾天然航标。
重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四角重檐皇宫式的三层石塔,高7.5米,基宽3.8米。塔室内正中石壁上有一尊海神塑像,右侧刻着重建圭峰塔碑文。
塔下沙滩上,有一口“仙龙甘井”,尽管海水涨潮时淹没井口,一旦退潮,取此井水泡茶、制豆腐,却特别爽口。井北侧有一座“国安宫”,纪念唐·天宝十四年死节的张巡、许远、雷万春三将。
闽南名泉当然不只上述这些,限于篇幅,不克一一介绍。古人品水,惜未曾到过闽南,故不知水之高下;但最后引用陆羽的一句话概括:“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以产茶地方的水冲泡该地产的茶,没有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