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爱好Jazz的朋友聊聊唱片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qianlufei 于 2010-12-9 22:37:00 发表
演唱的曼齐尼电影歌曲专辑“CHARADE”,可惜上傳不了照片。谁能告诉我哪里能买到她的唱片。

新登場!!發燒女声 珍娜賽德2010台北音樂會HQCD (日本原廠压碟)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84636.aspx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12/6 23:32: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qianlufei 于 2010-12-9 22:37:00 发表
演唱的曼齐尼电影歌曲专辑“CHARADE”,可惜上傳不了照片。谁能告诉我哪里能买到她的唱片。

EW-112562
http://www.sunrisemusic.com.hk/page.php?title=products-details&cat=EW-112562
ew-11256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2/15 17:21:17 上传)

ew-112562.jpg

TOP
3#

也推介 Hat Hut (瑞士)
http://www.hathut.com/
http://www.sunrisemusic.com.hk/page.php?title=links
[size=+2]說來有趣,就台灣的聽眾分佈來說,如果唱片行有賣前衛爵士樂的 CD ,通常部分會被放在屬於年輕族群的搖滾區(或是被細分出來的前衛搖滾區),說明了大部分的爵士樂迷似乎對前衛爵士敬謝不敏。前衛爵士是什麼?它真的如大家所說,那麼的抽象難懂嗎?就音樂性而言,前衛爵士究竟有沒有條理或脈絡可循?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引用法國作家修伯理(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在「小王子」一書中,曾經說過的真實故事。

修伯理年幼時,曾經讀過一本名為『自然實錄』的書,他看到書中有一張畫,是一條大蟒蛇吞吃動物的樣子。書上寫著:「大蟒蛇將獵物整個吞下去,不咀嚼。這一來牠們都不能動,要六個月才能消化,便足睡了六個月。」
修伯理被書中描繪的意象震懾住了。他默想著森林中發生的殘酷紀實,一邊完成了生平第一張畫,試圖捕捉「蛇吞象」的畫面。完成之後,修伯理把作品拿給大人看,問他們看到這張畫,會不會覺得恐怖,有沒有被嚇到?
然而,出乎修伯理意料之外,大人們一派輕鬆,瞅了一下這張圖畫,淡淡地說:『嚇著?怎麼會有人被帽子嚇著呢?』
修伯理自忖,他明明畫的是大蟒蛇吞下大象的情景,無奈大人們好像看不懂。不死心的他又畫了一張,這次他刻意畫了大蟒蛇肚子裡的東西,希望大人能夠更清楚他所描繪的意思。
(from : 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450588.html)
這回大人的反應,並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對修伯理的執著覺得不解,轉而勸他擱下這些無聊的玩意兒,專心讀書,作一些大人世界中所認為有用的事情。如果修伯理生在台灣的話,大概就會被鼓勵去念醫科吧?就這樣,修伯理的繪畫生涯至此中斷,他心灰意冷的在「小王子」一書說:「大人自己從不瞭解什麼,小孩子得經常向他們解釋,永遠解釋個沒完,真累人。」

修伯理講的這個故事,其實是一段精彩的藝術教育的引言。台灣早已邁入資訊社會,各種影像,聲音與文字,透過大眾媒體,充斥於我們生活的周圍。在這個強調商品消費的社會中,快速的吸收消化資訊變成一種強迫性學習,大部分的人都已習於觀察事物的表面,而非好整以暇地,讓自己有更多時間,深入挖掘事物背後的意涵。
我們的感知系統負責感受事物的表象,而我們的腦袋則負責思考,如何將那些對事物的感受,轉化為一套可以理解的符號,進而透視表層之下的深層意涵?我們思考著:見山真的是山,見水真的是水嗎?如果是聽音樂的話,我們又如何聽出「弦外之音」?其實,就像修伯理的童年畫作一樣,「象」由心生,正因為人類有多元化的思維,才能提供更有趣的詮釋啊!

「小王子」作者修伯理提到的蛇吞象以及被誤認為帽子的故事,正是以出品前衛即興音樂聞名的瑞士廠牌 Hat Hut 名稱及其 logo 的由來。一九七五年,瑞士爵士樂迷,同時也是企業老闆的 Werner X. Uehlinger 因為喜愛美國樂手 Joe McPhee (小號,次中音與中音薩克斯風)的作品,常向 Joe McPhee 郵購 LP's ,興起為他喜愛的樂手創設廠牌的構想。為求節省製作經費, Hat Hut 唱片公司創設初期的四張專輯都是 Joe McPhee 現場錄音(以 Joe McPhee 的 Black Magic Man 為編號之首),後來才開始邀請樂手進錄音室錄音,當時在歐洲發展的爵士樂手 Steve Lacy 也曾加入 Hat Hut ,錄製了不少經典專輯如 Clinkers ,目前已經重發。

出於對爵士樂的熱愛而成立廠牌, Werner X. Uehlinger 並不是第一人。 Verve 的創始人 Norman Granz 還是 UCLA 學生時,在洛杉磯的酒館看了不少精彩的表演,興起了他自創廠牌的構想,從而締造了輝煌的 Verve 王國。然而,「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願意出資發行冷門的前衛爵士音樂, Werner X. Uehlinger 還真是一個異數。他年少時住在瑞士與德國邊界,適逢二次戰後美軍進駐德國,帶來了美軍電台廣播,成天播送著包括爵士樂在內的美國流行音樂, Werner X. Uehlinger 耳濡目染,與爵士樂結下不解之緣。第一張個人蒐藏是薩克斯風手 Charlie Parker 在 Dial 廠牌的十吋盤。
Hat Hut 創設至今已經三十週年,發行了三百多張專輯。而 Joe McPhee 後來也開始擔任 Hat Hut 的音樂總監,為更多優秀但未獲重視的樂手製作專輯。許多年輕有為的爵士樂手,如鋼琴手 Myra Melford 或 Matthew Shipp ,更因此重新獲得美國樂壇的矚目,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發行專輯。然而,最尊重樂手創作的,仍非 Hat Hut 莫屬。由於聽眾市場並不大, Hat Hut 每一張專輯均以限量(目前約為三千至五千張)發行,平均每年發行二十幾張新專輯。而部分口碑甚佳的經典專輯,也已經有重新包裝的再發行。 Hat Hut 廠牌的特色包括:

• 環保的薄紙殼包裝
• 以攝影作品為主,具品味的封面設計(需注意重發的專輯已經改頭換面,封面與首發盤已經不同)
• 自由、多元、開放的音樂製作態度

公元兩千年,瑞士銀行集團 UBS 結束了對於 Hat Hut 長達十五年的贊助( Hat Hut 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曾經被銀行贊助過的前衛音樂唱片公司, Hat Hut 旗下可約略分為四大音樂系列:
HatNOW
現代音樂作品與新音樂( Contemporary Composition and New Music ),紅白薄紙殼包裝為主。
hatART
以珍貴錄音或重發 CD 為主。
hatOLOGY
爵士與即興音樂為主,也有跨界演出者之作品,黃灰紙盒系列,品項的數目為四大系列之冠,也是本文介紹的焦點。
hatNoir
Innovation Musical and Spoken Word Projects

編號 801-803 ,以開發大膽創新的「聲音」為主。

雖然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Werner X. Uehlinger 在經營 Hat Hut 時卻絲毫沒有商業包袱,反而充滿了樂迷的理想性。他在接受爵士樂雜誌訪問時曾經說過:
「我自知 Hat Hut 絕對無法與大型唱片公司競爭,所以我也不會把心放在主流聽眾,迎合他們的口味。相反地,我希望透過音樂品味區隔,全心投入即興甚至前衛音樂的製作,吸引全球的死忠樂迷。」

「與其說 Hat Hut 是一個前衛廠牌,不如說它發行的音樂,世人需要三十至四十年的時間才能理解,體會並喜歡。」
筆者相當認同 Werner X. Uehlinger 這番話。畢竟所有音樂的發展,幾乎是追索前人的足跡,一步一腳印演化而來的。放眼當今標榜前衛的歐陸爵士音樂家,再如何之抽象,樂迷還是可以聽出五○年代的 Thelonious Monk 或是六○年代的 Ornette Coleman 對他們的影響。筆者並不認為「現在」的 A 樂手會比「以前」的 B 樂手更好,更進步。對於音樂,筆者抱持著一種演變的觀點, A 樂手的作品或許是從 B 樂手的作品演化而來的,但現在的音樂創作條件,讓 A 樂手可以創造出獨特且令人喜愛的聲音,所以 A 與 B 樂手各自彰顯其特色。

從這個觀點出發,前衛音樂也不是從真空裡迸出來的。也許 Thelonious Monk, Ornette Coleman, John Coltrane… 等樂手的作品在當時被人誤解,甚至被嘲諷「不知如何演奏音樂」,但時過境遷,這些樂手早已取得不朽的地位,而 HatOLOGY 的專輯則說明了他們對於七零年代以降前衛爵士樂的影響。
所以,筆者也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特定結構或形體,前衛爵士樂也不例外,問題在於聽眾如何避免從表面去否定事物的現象,如何去掌握音樂的「核心」,從中獲取聆聽的樂趣,而不是還沒有聽過時,就先拒於千里之外。當我們聽到薩克斯風手吹出刻意擠壓過,甚至扭曲成一團幾近哭喊的聲音(如 Albert Ayler ),或是鋼琴手從頭到尾都以團塊狀的快速音堆疊成一片片的音符之海時(如 Cecil Taylor ),就像欣賞抽象畫一樣,我們要如何從習於「寫實」(習慣於和弦進行)的思維中,後退一步,轉而欣賞那大筆揮灑的意象之美?

時至今日,許多原本用來定義的爵士樂的元素,如藍調曲式或是搖擺的節奏感,已經越來越不適用於現在(特別是非美國)的爵士樂創作環境。全世界正朝向一個多元融合,消除文化界線的趨勢發展,樂手也好,樂迷也好,不停地向前探索音樂的可能性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也應以樂觀其成的心態面對之。這就是為何有人開始以即興音樂( improvised music )來取代對於爵士樂的稱呼,而 Hat Hut 廠牌所收錄的音樂,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想一窺 Hat Hut 廠牌堂奧的爵士樂友,筆者建議可以先從 HatOLOGY 系列中的音樂節現場錄音,或是向樂手致敬的專輯入手。因為許多音樂節的現場錄音,囿於主辦單位經費因素,常無法請到一個完整的樂團來演出,而臨時搭配起來的陣容,通常都會跳過需要多點時間練習的原創曲( originals ),轉而選擇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 standards )。如此一來,反而變成入門樂迷之福。為什麼呢?因為聆聽前衛樂手如何詮釋標準曲目,並且比較這種手法,與傳統的爵士樂差異在哪裡?感受有何不同,正是認識前衛音樂的第一步。
hatart17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2/24 13:29:56 上传)

hatart177.jpg

hatOLOGY 65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2/24 13:29:56 上传)

hatOLOGY 657.JPG

hatOLOGY 66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2/24 13:29:56 上传)

hatOLOGY 661.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