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明白!功放为何需要防震设计? [复制链接]

查看: 9415|回复: 26
1#

音响界的伪科学(及最新续篇)
(头兄的主要论点来源)

    
felix


文章版权属作者个人所有 本站获权转载 不代表本站意见

    提到音响设备,许多发烧友都很主动地避讳“科学”这个词。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许多业余音响爱好者不懂物理学、微电子学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科学知识解决音响技术上面的问题。

    首先看看对于音响,值不值得讨论“科学”上的问题,应不应该在科学上较真。下面我们看看几个事实:第一,音响是商品,是音响厂家、代理商拿来赚钱的工具。如果一件音响没有可以吹嘘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件音响的市场竞争力就不够,厂家就赚不了钱。第二,如果一位消费者相信厂家所说的那些“本产品特别之处”花大价钱买下这件音响,但是自己听了之后却承认“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这在心理上、在自己钱包上都是跟自己过不去的。

    所以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在科学上与音响较真,首先不利于商家赚钱,其次还会搞坏自己的心情。所以为了顾全大局,我们大可以不把一些音响商鼓吹的“理论”当真有那么一回事看,或者当是真的科学看,比如我们就当它是算命的就行了,信不信都可以。

    但是这样心里总是会有疙瘩,因为人类对于一个问题天生总是喜欢得到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看看一些现在很流行的披上“科学”外衣的说法的合理性。

    首先就是信号导线的问题,就是俗称的“线材”。在这个领域上情形最令人恐怖,一些近年来被物理学家发现的物理现象、物理理论都被派上用场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短得惊人。比如说“电流的集肤效应”,这个虽然不是很新的物理理论,但是被线材厂商用得最多。的确音响导线里是有集肤效应,但是如果在音响里能够反映出来——这个绝对是不可能的。一些发烧友口口声声说可以,那么让他们自己自我安慰去罢了,反正上面我就已经说过,音响里所谓的一些“科学”都不是真正的科学。

    还有就是导线缠绕问题。其实导线缠绕对于交流输电的导线是必需的,在电磁学里是一个很基本的理论,但是现在一些厂商就利用消费者不了解电磁学的弱点,把一些技术上很基础的东西或者是一点小细节拿出来拼命地吹,弄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殊不知这些自以为像“科学伟人”般的商家,在专家学者的眼里就像一帮庸俗的小丑在班门弄斧。

    再有就是导线纯度问题。是人都知道纯度越高导电性能越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出一个人,能够在音响上分辨99.999%纯度和99.9999%纯度导线的不同;或者能够分辨出不同厂家炼制的金属、利用各自的方式生产、绕制的导线的不同,那么我想这个人肯定是国家工业界的国宝——试想,只要养上这么一个人,就可以让全国所有的金属冶炼工厂省去买昂贵的纯度检验、成份检验高科技设备的资金,这是多么地划算!

    再谈谈“避震”问题。的确音响设备要减少震动,一些减震措施是必需的。比如说加橡胶圈、增加机体重量等等,这些都是很必要并且效果明显的。但现在出现了一些更加玄乎的东西,各种各样的“避震钉”、“避震板”,里面弄一些古灵精怪的原料,身价就上升几十乃至百倍。但是我建议这些商家,最好先去向国家军队、核物理科研机构等等地方推销,因为那里有许多飞机、航天设备的导航系统、许多价值上亿人民币的实验设备急需有效的避震设施,很多杰出的科研人员花费了毕生时间和心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避震的问题。所以如果这些厂商能够雪中送炭,这绝对是功德无量的义举的。我相信,能够让人耳分辨出差别的音响用“避震钉避震板”,对于上述高精科研设备的作用肯定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厂商事先最好准备令人信服的科学实验数据,因为较真的科研机构不是甜言蜜语就会相信的。

    还有很多这些例子,这里就不再讲了。对于这些情况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很有钱的后台硬的发烧友,你完全可以相信厂商的甜言蜜语,并且引导自己的心理去认同他们说的话,这绝对没问题,起码这是花钱买个好心情。如果你的资金不太多的话,你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凭良心想想,怎么花钱才不冤枉——至于旁人怎么评论,就随他们便吧,反正人总是要死的,等怀抱伪科学思想的人都死光了——他们死得没价值,到这个时候有良知的社会便出现了。

原作者felix针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而发表的续篇——

    这篇文章我是当作杂文来写的,所以我写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大概表达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但是现在可能许多朋友或许把这篇文章看作是科学报告了,所以对于“严谨性”这个重要环节,我原来那篇文章是有待改进的。

    所以下面补救一下,把我原来所讨论的对象明确一下,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争议。

    首先是第五自然段,对于“集肤效应”的讨论。很明显我仅仅指一般音乐信号的集肤效应人耳不可察。非直流电在导线中的传播还有许多其他效应,这些效应人耳是否可辨我不清楚;至于有人声称的听到“变化”,我也不敢肯定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我仅仅认为现在很多线材广告着重宣传“集肤效应”是不妥的。当然如果真的想听听集肤效应的声音,只能够听比较“极端”音乐,怎么产生这种音乐呢,方法如下:拿尽可能锐利的硬物刮擦黑板,使得声音频率尽可能接近20kHz,同时,找一面大鼓使劲敲,保持其声音频率接近20Hz,甚至发出对人体致命的次声波也行。

    接下来是第六自然段。这里我并不否认缠绕的不同会带来明显的结果,我只是指出这些知识是相当旧(在上世纪初就被研究)、相当平凡(现在只是属于高中物理知识水平)的,如果一个厂商还拿这个问题来作文章,那么这些厂商里面的工程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未免令人失望。

    下面的第七自然段我说的是,在纯度相差不大,或者冶炼方法、金属成分相近这个前提下,不同冶炼厂炼出的导线金属制造成的尺寸长度相当的导线,其传播声音的差别人而不可辨。事实上完全有可能存在两种品牌的导线,其内部结构差异很大。至于这种情况是否有证据证明人耳是否可辨(当然如果用仪器测量,分辨出不同是有可能的),或者说差异是否处于人耳分辨精度之内,至今尚未见任何电声、心理学杂志有专门研究论文发表;唯一可见的是线材厂商自己对自己所作的肯定的结论,不过都是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

    最后第八自然段。我指的避震钉、避震版具体是指供唱机、功放等非直接发音设备使用的、使用各种木料、金属、石料等硬质材料制作的被称为有吸收谐振、振动的音响附件。所以我对于音箱的钉脚等这些情况是排除在外的。首先,现在学术界仍没有外界谐振对于唱机、功放的对人耳听觉影响的研究报告,也没有科学实验去研究的振动对器材的影响人耳是否可辨。

    不过如果认为这么一些小玩意就能够吸收能量极小的各种振动,这个我可以明确地说不。恰恰相反,对于能量大,振幅明显的振动,减振是相当容易的,弹簧、橡胶、棉花等都是现成的工具;但是对于小能量的振动,想要吸收那么一点点,都是相当困难的。难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两个例子。现在美国花费上亿美元建造在地底深处的引力波探测器,一直就被远处地面上汽车行驶的振动所困扰(要知道,这种振动已经小到一般仪器都测不出来了),后来科研人员绞尽脑汁,遍寻人类所可能想到的办法去消除振动带来的影响,未果。所以最后只能够再花费相同的资金,在另外一个地方再建一个同样的设备。还有一个例子,这个是一位教授告诉我的。有一次他去验收一个新型原子时钟,那个时钟的准确度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供卫星导弹发射用的。那个时钟是个小巧的设备,也是放置在地底深处,并且有一套精密的防振设备。后来运行验收成功,当时有一个人可能太高兴了,忘了规定,拍一下手掌,就那么轻微的振动结果就是:整个设备完蛋,得重新调整。音响设备的振动和上面几个例子是类似的。所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避震钉避震板,够吸收音响的小能量谐振的功效,值得高度怀疑。当然,能量较大的振动,音响设备的机壳、橡胶脚就可以完全有效地吸收了(这个唱机功放制造商是不会偷工减料的),用不着那些避振钉避振板去操心。

    避振是很专门的一个学科,里面学问很多很多。在学术界只要能够解决这门学科里面某一个问题,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现在的音响避振商,一会儿这个产品,一会儿又那个产品,并且什么方面都想弄一腿——这样的产品的科技成就哪会高呢?成果是这么容易就能够取得的吗?

    众多不为大众所知的科学工作者,不管是理论还是实用方面,他们孜孜不倦地穷其一生去研究某一个问题,很多人一生都没什么成果;而现在的一些音响厂商,俨然是成果流水生产线,卫星越放越高,其浮躁、浮夸情绪可见一斑。

    我想上面的解释,应该不会被批评为“主观”或者“偏激”了。同时也说明了我原来文章的客观性。


本文不代表本站意见,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 转发
TOP
2#

音响器材的避震


--------------------------------------------------------------------------------


    音响器材怕振动,振动会影响音质,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对音响器材产生影响的振动源有驱动电动机、变压器磁感应、扬声器重放声波等。为了避免振动对器材重放声音的影响,除器材本身采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 各种避震器材也就应运而生, 而且种类繁多,但大体上有硬质角锥脚钉和软性吸震垫两大类(图1-10), 都能进一步消除振动对音响器材的影响。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制作的避震器材通过传导、隔离及吸收音响器材本身、承载体(地面或台面)及声波中某些频率的振动,从而消除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每种物体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频率,每种材料由于自身密度的不同,它们的固有共振频率也不相同,对各振动频率的传导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对避震器材而言,选用制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制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种:

  ①高弹性系数低阻尼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及陶瓷等,这种材料的峰形尖锐,在40Hz附近振动传递能力随频率变化而有大幅度变化, 在高频时传递能力较软性材料为高;

  ②中弹性系数中阻尼材料, 如木材等,振动传递能力介于金属和橡胶之间;

  ③低弹性系数高阻尼材料, 如橡胶等,在200Hz附近振动的传递能力随频率而起伏不定;

  ④超低弹性系数材料, 如海绵等,振动的传递能力随频率增高而稳定下降,对频率的变化影响不大,但对高频振动不易传递;

  ⑤复合材料,如不锈钢和橡胶等,对振动的传递能力兼有两者之长。

  脚钉、脚架等都是利用适当的介质和几何形状,将音响器材外壳与承载体的接触面减少到最小,造就一个声学高阻抗区,使产生隔离作用,或者说是将音响系统的振动"机械接地"。硬质角锥脚钉除可将器材本身的振动导出, 还能把器材与外界的振动阻隔,使音响器材内部及外部振动对音质的影响得以减小。一个有效的避震脚钉必须在传导振动的同时,将振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热能散发掉。不同材料制作的角锥脚钉都有其固定的谐振频率, 各具优缺点,这在使用时是应加考虑的。

  吸震垫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动,因材料不同可分发泡垫、橡胶垫、塑料垫、绒毛垫等,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应选择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扰频率段的吸震垫, 同时要对可闻频率以下的超低频(10Hz以下)予以吸收,以改善声音的清晰度。吸震垫特别适于LP电唱盘、激光唱机使用,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如激光唱机下放置吸震垫后,重播音质会有明显提高, 低音更紧 、声像聚焦更好,人声更清晰。不同材料制作的吸震垫对振动传导的频率及传导速率均不同,这是选用的关键。如以厚重的石料作底, 再在其上放以软质吸震胶垫, 就能有更好效果。

  角锥和吸震垫组合使用,可兼收两者之长, 硬质的角锥使振动得到有效传导,当振动传导至吸震垫时, 由于高阻尼夹层材料分子间相互碰撞而将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振动的能量便不会积聚在锥体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对不同频率有不同阻尼特性,使这种组合能具有一个较宽频带的吸收和阻尼,从而收到更佳效果。

  关于角锥脚钉的使用,根据多方经验,因为材料上每一点的振动幅度都不一样,角锥放置在音响器材底部的位置前后移动时, 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样。通常角锥脚钉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实验方法取得最佳位, 角锥脚钉的效果以激光唱机、音箱最明显。

  在角锥脚钉尚未商品化时,音响爱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脚玻璃酒杯或鼓形大象棋子等置于器材之下, 作为避震之用,也可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音响器材避震通常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质地坚实的木柜或金属柜放置器材作承架, 另一种是利用脚钉、吸震垫或其它东西,将器材与承架,以及承架与地面作隔离。但音响器材的声音特点是设计者所赋予,所以并不是每种器材都能适合使用各种避震器材,应视实际情况而定采用何种避震方法。

  音响设备是为重播音乐服务,调校等附件只是使效果有所改变,但不可能改变本质,要适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一般功放放平,底部坚硬就好了,大家看呢。其实谐振是有的,连房子都能共振,所以不要忽略,也不要太过认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