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以己度人,把自己放到历史情境当中去,其实不难获得一种对历史的同情。要注意的是,同情不代表认同,同情和认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同情会让一个人对历史有敬畏之心,会让他对历史的理解有温度,而不是一种冷冰冰的批判(何况,即便批判也是可以有温度的)。
窃以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世界史、中国史,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我们长期割裂历史,才造成了世界史中找不到中国,中国史中看不清世界。中国和世界是一个整体,胜利和失败也是一个整体。胜利者一旦染上胜利病,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像失败者。而失败者如能卧薪尝胆、胡服骑射,则往往能够反超曾经的胜利者。
在一个恒定多元的世界中,大国博弈注定是多回合较量。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顺风,不逆风。可怕的不是逆风,而是逆风时的焦躁和冒进。相对于优势时让优势最大化,更难的是劣势时如何让损害最小化。只有学会了逆境中的止损,方能守住底线,等待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争取开出新棋局。甲午战争后的清王朝,太平洋战争前的日本,恰恰都忘记了这一点,从而自我突破了底线,走上了加速崩溃的道路。故而,总结挫败时,也要深入研究对手何以成功;纪念胜利时,也别忘记反思对手为何失败。只有兼顾了历史的A面与B面,才能扫清盲区,才能让曾经的失败与胜利各得其位,也才能避免现实中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