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是否听黑胶用古董器材要好? [复制链接]

查看: 16897|回复: 77
1#

这是个人口味问题了,新的黑胶器材注重分析力,要求真实、准确,老器材有它的独特味道,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RCA唱片专家J.A. MITCHELL在他所著的《THE GOLDEN ERA OF RCA RECORDS》(1985)开始便写到“現代音响就像一副特別的眼镜,可以將RCA為人忽略的音响细节一览无遗!”TAS榜名盘,莱纳指挥的《罗马之松》唱片动态庞大,当年一发行的时候便遭到许多消费者的投诉和退货,因为那个年代的器材根本无法重播出如此庞大的动态,RCA公司为此收回了大部分的唱片并重新做模,将动态压缩了5分贝才再退出市场。
分享 转发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2#

早期的单声道唱片没高没低的,用老器材播是不错的。但新器材也不等于中频就不如老器材,原因是新器材基本上声音都比较平衡,不会过分突出某一个频段,而老器材多数高低两端的延伸不佳,所以听起来就觉得中频特别出众,听几件乐器和人声会觉得特别好听,一旦播放大型交响曲就一塌糊涂了。新器材也不是播不好单声道,调教的问题罢了。
标兄的唱盘声音应该是中规中矩的,调教、搭配得好的,中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3#

回复 20# 无难 的帖子

这张如果是西敏寺的唱片我也有,无难兄想说什么?
TOP
4#

回复 23# 无难 的帖子

呵呵!那就真要恭喜无难兄!我就没有这样的福分只能羡慕了。
记得以前查过一些唱片发展的资料,最早期78转SP的频宽大约只能达到100Hz—500Hz,至40年代初期达到到40-8000Hz,至1945年Decca发表了FFRR的所谓全频段录音技术,成功地把高频响应提升到14kHz。
TOP
5#

回复 25# 无难 的帖子

我只用电脑带耳机听了一段,确实是没高没低。听力测试我没有做过,自我感觉听力还正常吧,系统里面一些细小的变化基本可以听出来。可能也给蜂鸟惯坏了耳朵,现在对频宽、动态不足的系统是极度抗拒,所以我是真心羡慕你的!
TOP
6#

喜欢玩古董器材的原因应该会有很多种,但我觉得大多都不是真正用“耳朵”去听音乐的。如果能认真的去了解一下古董音响器材的制作方式,再对比一下一些现代制作严谨的器材,你就会发现古董器材的制作就像我们大人看小孩子堆积木、玩泥沙一样!
TOP
7#

回复 45# shinelb 的帖子

这种存在其实也需要具体分析,主要还是软件的关系吧。5、60年代的录音正处于单声道、立体声录音的交接期,可说是良莠不齐,而且那个年代发行的唱片至今亦已经有5-60年,状态也是参差不齐,一张录音较差又或状态较差的唱片,以现代高分析力的器材播放无疑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我自己也用一个类似SPU结构的单声道唱头播放一些5、60年代的单声道爵士和古典音乐唱片。但是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唱片的录音和制作是极其优秀的,像威尔金森、雷顿、李格等制作人的很多唱片堪称经典,与现代的优秀录音相比也毫不逊色,若然还是用那些没有频宽动态的古董器材去播放,无疑是明珠暗投矣。
TOP
8#

回复 48# 时光车间 的帖子

我认识的一位知名人士就是这样,用电脑箱听马勒仍然可以指出这个版本的弦乐弱奏不行、管乐如何如何,我觉得他们应该都是用“心”来听音乐的吧。
TOP
9#

回复 47# shinelb 的帖子

我觉得标兄你作为楼主既然抛了这个题目出来,也得发表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以我的一位朋友所言:玩这些器材的不外乎两种人,奸商和聋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