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美术(艺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2-7-10 23:38:00 发表
原来铁兄也看过这书,——我当初看到这书的英文版时,就想着引进,不想上海三联先下手了——书确实写得精彩。我最初得知作者卜正民是因为他的那本写晚明的《纵乐的困惑》。我最初得与维美尔相遇是因为那部电影《戴珍珠项链的女孩》,电影拍得相当棒,我现在想着引进下面这本书——维美尔的画怎么看也看不够,像我爱听的巴洛克音乐

我也觉得维米尔的画怎么看也看不够.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9/1 13:58: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些斑驳的亮色不是用来制造节奏感的,而是用来显出窗帘的质地,在远处观望画作,这样的处理(浮点),可以使得窗帘部分在视觉上略微毛糙,产生棉麻质地的效果。)

这些斑驳的亮点是画家本人偏好的一种处理方法,在画家的其他作品上都反复出现过,尤其在亮部,有时在衣服上,建筑上,头发上,静物等等都出现过。说用来制造节奏也没错啊,点状是不规则的似神来之笔,要点在需要它提亮一些的位置,当然也会产生一种节奏和对比,这也是维米尔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编辑木几几 最后编辑于 2012-07-15 08:03:15
TOP
3#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2-7-14 16: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卖碟高 于 2012-7-11 20:45:00 发表

我不参照这些客观现实的因素,因为有些时候这些因素会蒙蔽双眼;我只是就这幅画表达我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这幅画不存在这些问题,到是可以聊聊。但如果人云亦云,就聊不下去了。
我在括号里也作了 注脚,这些个人看法仅仅针对这幅画,不针对其它,更不是用来对画家做批判。
画家本人珍爱这幅画,可能是这幅画对于画家


我非常同意bodyheat的观点,在这样的大师面前首先要端正态度,要搞清楚大师是维米尔.......
TOP
4#

Alma兄,你好.你说的观点大部分我都不能认同,他并没有挑战他自己对光阴的传统布局,这是他一贯喜欢的处理方法,最暗的在前面而亮的部分在后面这就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吧,引人入胜吧,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处理方法,不一一举例。(对于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我觉得更不同意了,这副画明暗对比绝对是大明大暗的!和其他荷兰大师处理方法不同太正常不过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每个画家就算是大明大暗处理方法肯定不同。你说他还运用了平涂的方法,其实哪可能平涂啊,只不过比较含蓄吧,有微妙的深浅和颜色变化,还有也是增加一点画面对比。吊灯拿掉行不行?绝对不行!画面上方横状物体太多正好可破一下,如拿掉更会觉得缺少什么,画面不平衡。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透视上画家已经注意了条纹的渐进关系,也许你觉得吊灯离画面墙壁近了些,不符合客观对吗?但是它和画面很符合,哪个重要很清楚,否则就不是画家而是摄影师了。我只是觉得这幅作品是维米尔仅有存世几十幅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张,可能它不是完美的,但不是你们说的问题,打个比方,你说某一部作品你喜欢旺得不喜欢卡拉扬,那很正常,但是因为不喜欢卡爷这部作品你不能说他第几乐章指挥错了,拍子也打错了,谱也看错了,应该怎样怎样......讲的比较直接,不要生气哦。


TOP
5#

Alma兄好,讨教不敢当。维米尔的作品明暗对比还是很强的,这幅作品感觉相对柔和不少主要是因为要处理的东西很多,他们在画面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有区别对待,和画一个头像碰到的问题要复杂和困难许多……与伦勃朗的大明大暗相比,两人追求的画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像马莱马雷与圣科伦贝,都是古大提琴可味道是不同的。至于吊灯与顶棚的连接构造我觉得有最上面的圆环连在屋顶,没啥特别明显瑕疵,如果这也算个问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我想是微不足道的…….这幅画好在哪,那些最打动你,那太多太多了!每个人答案都不同,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TOP
6#

原帖由 ttsoo 于 2012-7-20 12:2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木几几
木兄好。去年我有段时间看一个管理讲座,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说外国人的辩论是能辨出结果的,因为老外认理,如果辩论中别人说得更合理,他会认同。而中国人的辩论是没有结果的,如果辩论最后证明一方是错误,他会来个我就是这样认为。蛮不讲理是一种境界,无法超越。

同感,无法超越的一种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