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蓝光CD [复制链接]

1#

要搞清楚DSD,DXD,SACD,BRD的关系,那就得看看发明者索尼是怎么定义的:
DSD Disc Format Specification(见附件)

你不怕繁琐也可以去官网下载:
http://www.dsd-format.sony.net/en/index.php
其实DSD内容的文件形式就是DFF, DSF, WSF,就像PCM以WAV,FLAC,APE存在一样。所以把DSF文件按照索尼的SACD格式写进DVD-R,那就是一张SACD。就像把WAV按照红皮书标准写进CD-R,那就是一张CD一样。所以,你把DSD文件写到CD-R,把WAV写到DVD-R是可以的,但是就不是SACD和CD标准,在SACD机器和CD机器不能播放,如果你写成CD-ROM和DVD-ROM标准,那就只能在电脑播放。

回到这张唱片,其实上面写得很清楚了,就是一张BRD和一张SACD。只不过这张BRD比较特殊,一般电影都是画面为主,声音为辅。而这张BRD则把空间都让给声音,画面估计就一个菜单,几张图。SACD就是标准SACD。无论BRD还是SACD,音源都是一个PCM编码(24bit/352khz)的wav文件,只是在BRD里面把这个文件转换成24bit/192khz个PCM格式,在SACD里面就把文件转换成1Bit/2.8Mhz的DSD格式。

另外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http://www.2l.no/hires/index.html 直接下载这个24bit/352khz编码的wav文件。
再另外,其实PC也可以播放DSD文件,但是PC声卡不支持DSD解码,所以需要安装一个插件DSD to PCM Playback Plug-in,安装后DFF文件播放的时候自动转换成24Bit/96Khz的PCM流给声卡解码。如果有人把SACD破解了,我们是可以从SACD RIP出来DFF文件的,呵呵。

想进一步了解SACD/DSD的朋友请参阅: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rect_Stream_Digital
怕看英文可以参考以下:
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是一项属于Sony飞利浦的专利,利用脉冲密度调变(pulse-density modulation)编码将音频讯号储存在数位媒体上的科技,这项技术的应用对象是SACD
讯号本身以Delta-Sigma调变后的数位音讯储存,连续单一个位元的序列以64倍于CD取样率(44.1 kHz)的频率来取样,即2.8224 MHz。借由64倍过取样(oversample)来达成noise shaping,把以往由于量化不精确的声音讯号而造成的噪音和失真,减少至一个位元以内的误差。可议的是,1-bit Sigma-Delta运算是否真的可能解决失真问题[1]。由于1-bit Sigma-Delta转换的运作方式,以DSD编码的声音在低频上有着比标准CD更好的分辨率,然而在较高的频域比CD差,因而它的保真性也较低。
在DSD或者PCM编码方式之间的孰优孰劣之间有着许多争议。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教授Stanley LipshitzJohn Vanderkooy主张单位元的转换器(如DSD所使用的)有高度失真的缘故,并不适合高阶的音讯应用[1]。即使只有8-bit和四倍过取样的PCM和noise shaping,加上适当的dithering,仅有DSD一半资料量,在底噪和频率响应上也比DSD来得好。但是在2002年,飞利浦发布了一篇论文反驳这样的说法[2]James Angus教授在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发表会上具细节地反驳Lipshitz和Vanderkooy的论文[3]。Lipshitz等人对此也做了回应[4]
实用的DSD转换器领域是由Ed Meitner开辟的,他是奥地利EMM Labs的工程师和老板。而商业化的DSD技术则由Sony和飞利浦开发,标准的CD规格也是由他们所开发的。而飞利浦的DSD部门则在2005年转移至Sonic Studio, LLC,做持续的设计和开发。
DSD技术在视讯方面或许有着相同的潜力。Laserdisc光碟就是使用脉冲宽度调变(pulse-width modulation)编码的架构,解码方式和DSD相同。
DSDDiscFormatSpecs.rar (, 下载次数:107)

rar(2009/3/13 22:28:18 上传)

最后编辑jitter 最后编辑于 2009-03-13 23:52:46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