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年我所盲从的发烧天碟! [复制链接]

1#

这张唱片是我的试音碟之一啊!!!

配器简单,录音好,折腾完后首先用来简单听听定位、分隔度、空气感、人声高度、自然度等等,如果这么简单的音乐都过不了关就表示刚才的折腾犯了基本性错误,如果没问题就再换另外一张大编制些的继续试音。
不过对于我来说,它的作用仅止与此,要说整体录音水平比它高的唱片多的是,唱得比她好的海了去,就是看中它够简单,旋律可以被家人接受(这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播都不会给人大喊“太吵了”。至于由头听到尾,说实在的这么多年来只尝试过一次,而且之后就没有第二次了。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3/9 9:14:2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每个人在推荐唱片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从自己喜好出发

人家觉得好的自己未必适合,一定要听过再说。
但是也不要随便说人家忽悠或欺骗,发行量大的杂志,唱片主笔每天要听十几甚至几十张新的旧的唱片,哪能每一张都认认真真从头听到尾,况且听感这DD跟听者的精神状态等等密切相关,不同情况下听出来的结果也不相同,回想一下自己就明白了。所谓天碟什么的,只是一个介绍,合不合你意还是由你自己去认定,说白了就是广告。
TOP
3#

而且还有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就是唱片的版次问题,头版与早期版和N期版的差别确实存在的。
我在某家店见过《童话》的头版,是店主的宝贝,不卖的。就在他那里和在卖的二手早期版对比,重播效果硬是要好上一截,闭上眼睛都能分辨出来。
如果是那些什么天书上面推荐的是很早就已经发行的唱片,那多数是照抄当年的评价,也就是头版的听感。时至今日,再用N期版的效果去套,当然是不对路了。《CD圣经》是最明显的,陈大侠已经讲得很明白,以前出版,现在还有售的,不再重新写,直接就引用当年的文字了。
当然了,旋律是不会因为版次而有所变化的,只是针对象《童话》这样的偏向HI-FI的唱片而言。而且我也不知道LZ的《童话》是什么版次的。我的是早期版,和现在市面上的在碟子表面好象有点不同,没有再去深究,因为没有兴趣。
TOP
4#

说到《CD圣经》还想再多几句

十几年前还可以,现在的简直就是枪文得不得了,看都没必要看。
TOP
5#

我只是拿它做试音碟,

并没有把它归到试音碟那一类,看上的正是它的简单、通透、柔美。如果连播放这样的一张唱片都没有取得正确的效果,那其他的就不必再试了。
事实上只要是任何一张熟悉了的习惯了的唱片都可以用来做自己的试音碟,因为重播效果有任何变化都可以马上知道。
TOP
6#

换个角度看

那些过分注重音效的唱片,把它当成是一件测试工具好了,这样就不会太过失望。
这个帖子气氛很热烈,不过好象越来越跑题了。
TOP
7#

对《童话》的执着只不过是各人有所偏好而已

一套音响,有人追求效果,有人讲究旋律,有人两者兼顾且都高要求,更加有人两者都能做得到。
“听童话是要融合心境的,还不为什么器材重播所左右,时刻惦记唱片是否是头版,部分高音似乎有拆音,等等,如此纠结,如此浮躁,如何才能真正走近女伶,走入她那隐匿于冷漠外表之下炽热的怕受伤害的敏感而丰富内心世界!”
此话我深表同意,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在某个时间环境下通过它来考究一下器材重播、考究一下唱片版本,或者更深一点去细会下是不是有点拆音呢?一张唱片,人家喜欢拿来做什么那是人家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每次听都要求“真正走近女伶,走入她那隐匿于冷漠外表之下炽热的怕受伤害的敏感而丰富内心世界”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感无恨时,花只是花,鸟也只是鸟,世界依然是那样,只不过是你看的眼光不同而已。
TOP
8#

时光车间兄的心态才是真正听音响的心态

重播出来的声音能感动你的就是好器材,声音重播出来能感动你的就是好唱片,关键是你自己有多久没被感动过了。
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音乐是什么?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以前伴随着自己一起长大的流行歌,不是因为歌手有多么的好,录音有多么的棒,只是因为那些年我们曾经真真正正的被那个声音、那段旋律感动过。
TOP
9#

我一直抱的观点是玩音响而不是被音响玩

真的喜欢一样事物,就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去尽量做好。
“试问我如果听的是盗版,用的是廉价的不上台面的器材是否永远也领略不了音乐的神髓!”
我不想简单的说“是”或者“不是”,因为很有可能有不少人很喜欢音乐但买不起象样的音响。但是如果一个人说他真的喜欢欣赏音乐而且他的经济能力又完全许可,却不肯去投资一套上得台面的器材,和买原版唱片的话,那么这个“喜欢”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音乐的神髓很可能就隐藏在细节里面,好的器材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能重播出更多和更正确的细节。廉价的不上台面的器材,和质量一般的盗版唱片,都不能充分展现出演奏者的水平,也就不能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童话》放出来是蔡琴的声音,打烂玻璃变成打烂瓦缸,任你舌绽莲花天花乱坠,又如何叫人家跟你去领略音乐的神髓呢?就算你真的能领略,又能领略到多少呢?
说的话可能有些过,但是当你真正经历过后,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67兄和中山张兄说的话我很赞同,唱片和音响的道路,要自己去慢慢走,慢慢思考的,如果你决心要继续走下去的话。
TOP
10#

LZ稍为有些过偏了

“那些个赋予天碟以极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介绍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

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就算人家是真的发自自己内心的喜爱来介绍,只表示他很喜欢这张碟,他愿意向你推荐这张碟,并不代表你一定就会喜欢、就要喜欢这张碟。

“其背后是否存在厚重的功利主义?”

音响唱片杂志市场如此小众且竞争激烈,作为杂志写手,肯定要考虑商业利益,但是更要考虑职业操守和声誉。推荐本土作品还可以说是扶持唱片行业,绝大部分天碟都是国外大公司的,再推荐最多也只不过是让唱片店多卖百十张。

“当你在顶礼膜拜这些夸夸其谈的“学术权威”殿堂级言语有没有重视你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趋同附和或者一味的压制自己的内心委曲求全,沉默无语中竟然成了他们的帮凶?”

如今世道,还有什么东西是会让人“顶礼膜拜”的?还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殿堂级言语”?值得为那几张唱片搞到要“人云亦云,趋同附和”,甚至要“压制自己的内心委曲求全”?不要把音响发烧友想象得那么天真单纯吧!
TOP
11#

其实LZ自己也有点跑题了

这个题目其实可以好好地讨论一下对那些天碟的感受的,象对《童话》的探讨就很有意思,带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内容。
唱片版本和器材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LZ没必要如此反应,期待LZ重回正题,有时间的话我也发表一些天碟的听感。
我要说的题外话都说完了,最后建议LZ改改题目,比如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天碟”之类的,用了“盲从”,别人很容易产生其他意见。还有就是LZ用得太多感叹号,看起来感觉气氛不是很好。
片面之言,不足为挂。
最后编辑细钊 最后编辑于 2012-02-22 00:00:35
TOP
12#

我觉得《黑教堂》的确是一张发烧碟

从发烧的角度来看,它当得起之前所给予的所有赞誉。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见仁见智,很多人,包括楼主,也包括我自己,都不是很接受。原因很简单,文化隔阂,此碟内容的宗教意味太浓,相对而言音乐意味过淡,对于生活在东方思维中的人来说基本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只适合传统的西方社会,受洗望弥撒,每周上一次教堂,自小听着这类音乐长大的那些人。
象巴赫的几大弥撒,我只是觉得听上一小段是很不错的,但是要我全曲听完那可就没这个兴趣了。《黄教堂》在音乐上做了很大提升,接受程度就很高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影响这些音乐和唱片在历史上的地位,但是无论是音响还是音乐,我们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