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1#

hyao 在 2007-3-2 17:08:53 发表的内容
评价"高保真"的标准不同,我的是乐器的像真度;大多数人可能是"没有吵豆声"或者信噪比,动态范围,频率相应,失真等硬指标.


[/quote]

“象真度”??谁发明的词儿?? 历史录音是无可奈何的妥协。象真度跟新录音是没法比的。如果你自己拉过小提琴就知道了。40年代以前的小提琴高频部分基本上是0,所以显得中频特别讨耳朵喜欢(如果没记错,梅纽因曾说过这种技术的局限带来的“天鹅绒般的音色”);但是20年代以前呢,中频也很糟糕,失真太大,结果音色就象二胡一样。如果你有海飞兹大全集,按着时间顺序从晚到早听,就会很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听历史录音是无奈,谁让大师早生了那么多年;但是非要把无奈和妥协当成技术上的优越,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分享 转发
TOP
2#

拿穆特的音色去跟海飞兹比,然后说不喜欢穆特的,就说老录音比新录音在技术上好。这不是笑话么。
最后编辑algernon
TOP
3#

30年代电声录音刚刚起步的时候,系统频响是很糟糕的,根本不可能有理想的频响,这种非理想状态,楼主你也可以理解成是在系统通路上加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均衡器”。如果说新录音用了均衡器所以比不过老录音,这是没道理的。

从技术的角度,有信噪比这个指标来衡量楼主所关心的内容。30年代的录音的信噪比,跟新录音是没办法比的;如果楼主一定要认为历史录音的音质更好,那么要么你不熟悉小提琴真正的音色,要么你的系统对你的声音加了过度的修饰。另外,这里说的信噪比,不仅仅是说炒豆声。一切与原始信号的不一样的成分,包括炒豆,包括音色修饰,都是广义的“噪声”。
TOP
4#

richard_wagner 在 2007-3-3 11:32:15 发表的内容
楼主混淆了演绎和音质
岂可相提并论?

如果克莱斯勒现在录音,你认为他会坚持用单声道吗?
技术是在发展的。

当然,我同意你说老一代艺术家的水平,总体上是比现在的高。


克莱斯勒要是21世纪才出的名才录的音,估计有很多人会说,丫,音准怎么这么糟糕啊,揉弦怎么这么滥啊,节奏不稳,他以为他是谁啊,胡贝尔曼还是梅纽因?这个是玩票的。玩票也玩的那么不专业。
TOP
5#

资深的固然也听录音啊,不过更热衷去现场捧角儿。
TOP
6#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bbc4 于 2008-2-13 17:06:00 发表
言之成理。

我个人认为造成今天的演绎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CD的产生,今天的艺术家,不会象前人那样读乐谱、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历史、哲学这些,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听CD上别人的演绎。因此很难产生自己的观点。


不知道您见识过几个“今天的艺术家”? 穆特带着手套在图书馆里研究贝多芬手稿你听说过没有? 哈恩mm在记录片里谈对着乐谱听海菲兹听说过没?他们自己独特观点您能分辨多少,以至于得出他们“很难产生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论?
TOP
7#

回复: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50年代以前的大师很容易形成独特的风格,甚至学派,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唱片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多,大家都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联系和揣摩,缺少交流,当然就会你拉你的,我拉我的,最多是偶尔的巡演的音乐会上跟国外同行交流下。

5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情况则完全不同,最顶尖的唱片已经是比较容易得到,而且也有很好的录音设备,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最新最完美的演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大家都往那个样子去学。这实在是有利有弊的,利,在于演奏家可以很容易的达成关于完美的共识;弊则是使得学派之间的区别变小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这其实是全球化趋势在音乐演奏界的一种必然的体现而已。

尽管区别变小了,但是,不同的演奏家,即便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决不会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更何况是顶尖一线的大师。在练琴的人看来,顶尖的演奏家,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说老实话,一个人如果无法从声音上区分这些一流大师,那么连票友都还不合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