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71191227090982.jpg[/upload]
《管乐五重奏》(8′00″)
1.有力的快板
2.如歌的行板
3.火热的快板
中国交响乐团管乐重奏组演奏
长笛:任博 双簧管:田少明
单簧管:尹波 大管:刘洋圆号:周宏
《第三弦乐四重奏》(23′14″)
1.中板
2.谐谑曲风的、活泼的快板
3.柔板
4.快板
中央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演奏
第一小提琴:王欢 第二小提琴:李乐
中提琴:印文竹 大提琴:孙艺
歌曲四首(约10′00″)
1.《涉江采芙蓉》(汉)《古诗十九首》之一
2.《鹧鸪天》(宋)晏几道
3.《黄昏》舒婷
4.《江南春》(唐)杜牧
中国音乐学院演出
女高音独唱:吴碧霞 钢琴:张笑
《琴韵》(9′20″)
——为古琴与13件乐器及打击乐
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组演奏
古琴:陈雷激
中国交响乐团演奏
指挥:李心草 乐队首席:刘云志
《蒙古舞曲两首》(10′37″)
1.热情的快板
2.活跃的快板
《罗铮画意》(11′00″)
《广东民间乐曲三首》(15′21″)
1.画眉跳架
2.寒鸦戏水
3.孔雀开屏
本唱片为2005年4月2日罗忠镕教授80华诞音乐会现场录音,效果优良,是我国大作曲家罗忠镕先生中晚年作品的精选,融会了传统、现代、民族音乐风格,是不可多得的中国音乐杰作。罗先生毕生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创作卓著,是中国作曲家的表率。
《管乐五重奏》
本曲作于1980年。全曲三个乐章,类似西欧传统音乐中的“嬉游曲”(divertissmento),情绪明朗欢快。第一乐章采用了陕西碗碗腔旋律片断,第二乐章采用了郑律成先生的《延水谣》旋律作音乐主题。1980年,中央乐团管乐五重奏组在北京首演。
//似乎当时的某些因素促使作曲家创作管乐五重奏,王西麟1979年也创作过管乐五重奏《版画集》,由中央乐团五重奏组1981年演奏并出版过LP唱片,1982年澳大利亚室内乐团演奏于北京、上海、广州,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不知除了罗忠镕和王西麟当时是否还有别的管乐五重奏作品。
第三弦乐四重奏》
全曲四个乐章均严格按照作者所设想的一种音高组织的原则和方法构成。这种音高组织即作者所谓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这种十二音集合是由四个三元素五声性集合,同时也是三个四元素五声性集合组合而成。所谓“五声性集合”即该集合不含非五声音阶音程——半音和三全音。这样的集合,三元素的共四个(3-6,3-7,3-9和3-11)。四元素的共三个(4-22,4-23和4-26)。组合的原则是所有三元素和四元素集合都必须是不相等的集合。
本曲作于1995-97年,2001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在北京首演。
//朱践耳、罗忠镕、王西麟算是我国最早探索现代音乐形式的老一辈作曲家,他们在中年以后才接触现代音乐,独自刻苦钻研,都有各自独到的收获,往往能在音乐中把传统与现代理性、融洽地相结合——与年轻一代作曲家的现代风格明显不同——罗忠镕的这部《第三弦乐四重奏》、王西麟的两首《点和线的动力》都是杰出代表,为序列音乐、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作曲家写出的出色的弦乐四重奏还有王西麟的《四重奏》(包括一支单簧管),盛宗亮的几部四重奏等。
歌曲四首
《涉江采芙蓉》(汉)《古诗十九首》之一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鹧鸪天》(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盅,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黄昏》舒婷
我说我听见背后有轻轻的足音 你说是微飔吻着我走过的小径
我说星星像礼花一样缤纷 你说是我的睫毛沾满了花粉
我说小雏菊都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 你说夜来香又开放了层层迭迭的心
我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暮春 你说这是一个诱人沉醉的黄昏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全部收入《罗忠镕音乐作品选》第二辑。在创作中特别热衷古诗词的中国作曲家至少还有周龙,出有《诗经》等中国古诗词CD专辑。罗忠镕的风格相对更朴实,周龙更现代些
《琴韵》
乐曲中,古琴声部均摘自下列传统琴曲:《水仙操》、《幽兰》、《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普庵咒》、《流水》和《醉渔唱晚》。由于摘录仅系“片言支字”,当然不可能反映原曲意境,如听者偶尔感到音乐某处和某首琴曲尚有相通之处,那也只是作者写作时对原曲的一种自然反应,而非刻意追求。
本曲作于1993年,为应荷兰新室内乐团(Nieuw Ensemble)委约而作。同年,由该团在阿姆斯特丹首演,陈雷激抚琴,埃德 斯潘雅尔德(Ed Spanjaard)指挥。
//古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意境超凡脱俗,乐器的乐理结构特殊,比如7根弦有7个不同的do,是最难创作新作品的乐器之一,为数不多的把古琴与西洋乐器结合的作品还如朱践耳的《江雪》。
《蒙古舞曲两首》
1977年,作者应内蒙古自治区邀请,协助创作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的大歌舞。他在那里听到了许多蒙古民歌,看到了许多蒙古舞蹈,为之激动不已,特别是蒙古朋友那种热情、诚挚、爽朗、豪放的性格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怀着这种深刻的感受,作者后来便采用当时接触到的蒙古民歌作音乐主题,写了两首情绪和性格各异的蒙古舞曲。第一首舞曲采用两首《诺门达来》(蓝色的海)写成。第二首舞曲采用《路旁》和《乌仁唐刀》(灵巧的嘴)写成。这两首民歌虽然名称相同,但情绪和速度却完全不同,在此正好作为相互的对比。第一首热情、豪放。第二首热烈、欢快。这都是作者深深感受到的蒙古朋友们的突出性格。
这首通俗的乐曲自1980年写出后虽曾录音,但却从未公演过,所以这次还是首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了一方音乐。只要有独特的、原发的音乐素材,即使用最传统的音乐技法也能写出出色的乐曲,每一片中国土地都是中国作曲家的沃土,还如王西麟的《云南音诗》、李忠勇的《云岭写生》、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鲍元恺的《燕赵故事》、方可杰的《热巴舞曲》、郭文景的《蜀道难》、《川崖悬葬》、刘湲的《土楼回响》等。
《罗铮画意》
本曲并非画的描述,作者也完全没有此种企图,而且听者甚至也很可能感觉不出它和画有什么联系。然而,创作本曲的意念,却完全是由罗铮那幅画《无题之四十八》引起的。也就是说,当那幅画一旦激发出想象的翅膀,那就毫无拘束,甚至物我两忘地自由飞翔了。是否这也正是罗铮画的一种特点呢?因此,“画意”之“意”也可说还含有这一层意思。
《广东民间乐曲三首》
本曲三个乐章表现的都是鸟,因之可说是“鸟的组曲”。
1.画眉跳架
这主要根据余亦文先生改编的“潮州小锣鼓”民乐队曲和原来的民间乐曲编写而成。“潮州小锣鼓”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主要用小唢呐、笛子和二弦等乐器奏曲调,再配以细致的打击乐器,风格朴素、清新。管弦乐曲中只在很少地方用了几件原来的打击乐器,整个打击乐节奏大都溶化在乐曲的织体中。在编写中还力求表现出画眉跳架那种轻巧、活泼、欢快的情绪。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打击乐开始,随后是乐队对打击乐节奏的模仿,这又很易使人感到是画眉鸟的鸣叫。主要曲调开始由双簧管奏出,随即不断地变换音色,由各种乐器交相更替地奏完整个主题,然后是两次自由的变奏。第二部分徐缓而抒情。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变化的再现,情绪转为热烈。在三次自由的变奏后,进入尾声。这里是全曲高潮。这段音乐模仿了民间音乐那种对答的方式,创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最后是乐队急急风似的全奏,再接上一个轻巧的结尾结束全曲。
2.寒鸦戏水
这根据潮州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弦诗”编写而成。“弦诗”是潮州一带流传极广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主要乐器有二弦、二胡、琵琶等乐器,表情极为细腻。
《寒鸦戏水》是一首古曲,格调十分典雅,乐曲调式极有特色。全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缓慢、优美、抒情;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自由变奏,轻快、活泼。古雅的旋律,再加上纯净的和声,伴随着柔和的木管独奏和竖琴的轻拂,使人感到在南国冬日温暖的阳光下,一群群寒鸦在水中嬉戏,时而划出层层细浪,时而漾起粼粼波光。
3.孔雀开屏
这根据何大傻作曲汤凯旋配器的广东音乐编写而成。全曲充满华丽的色彩。乐曲由四个从轻到响的颤动的和弦开始,这使人感到似乎是孔雀翠羽的抖动。然后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一个极富广东音乐特色的旋律引入本曲的主要部分,这部分的旋律在钢片琴和竖琴等闪烁的背景上,由各组乐器轮流交替地奏出。这同一旋律又以不同的配器和调性构成本曲的对比部分,在音乐逐渐高涨后进入再现。这是本曲高潮。我们似乎感到孔雀开屏时那种更为灿烂的五彩缤纷的情景。随后乐曲逐渐加快并进入尾声,这时气氛也更加热烈。最后,全体乐队奏出几个和谐而颤动的和弦并加上一个起伏极大的走句结束全曲,就像孔雀在翩翩起舞后,展开它美丽的羽翼,振翅飘飞而去。
本曲作于1979年,1984年7月,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在北京首演,土耳其指挥家希克梅特西姆谢克(Hikmet Simsek)指挥。
//对传统民乐进行深度加工,开拓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也是中国音乐创作很有前途的领域。潮州小锣鼓《画眉跳梁》民乐改编版有华盛音像/杰盛唱片出版的《潮州音乐》专辑。
罗忠镕1924年生于四川三台县,自幼爱好川剧和民间音乐,幼年丧父的他在小学期间便表现出了对于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极高天赋。1942年,在母亲的支持下,读完高中一年级的罗忠镕便进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后又考入抗战期间落脚重庆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随校前往上海。
在上海,他遇到了刚刚归国的德国作曲大师兴德米特的得意弟子谭小麟教授。罗忠镕和谭小麟师生都很欣赏对方,可惜正当谭教授准备重点培养他时,却不幸病故了。与谭小麟短暂的学习经历根本性地改变了罗忠镕的人生,从此罗忠镕彻底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并使罗忠镕很早就接触到现代音乐——这在当时中国是很罕见也很幸运的。1949年罗忠镕又随丁善德学习对位法,其余作曲理论与技术均为自修,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
1947年罗先生的处女作《山那边哟好地方》被唱遍全国。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58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59年又写出第一交响曲《浣溪沙》,1960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兼授作曲课。文革时著名的交响合唱《沙家浜》主要就出自当时正受到政治打击的罗先生笔下,当时的工作组还说“他有一技之长,反正废物利用吧”——这句大言不惭的把无耻与无知发挥到极致的话值得所有中国人深刻反省。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在乐队作品的写作中对各种音色的调配显得胸有成竹,并逐渐形成了他个人在配器方面的特色。后人评价其作品为:“无论是交响大作,还是室内精品,无不以色彩见长,以凝练取胜。”即使在失去人身自由时,罗先生仍抓住一切机会执著地研习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最后终于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理论。
1985年至今罗忠镕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85年获联邦德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金赴西柏林讲学并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88年赴纽约出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
作曲家鲍元恺说:“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罗先生80寿辰时,他最著名的弟子之一、1977年收入门下的陈其钢从法国专门托人为罗先生献上鲜花。本唱片监制、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说:“在音院上课期间,一些学生交的作业是潦草的手稿,每次,对这些草稿,罗忠镕先生都输入电脑,重新整理打印出来,并认真加以批改。”这必将令当下许多一年不上一次课、修改学生的作品放在自己名下去挣钱的作曲家和音乐教师汗颜。
罗先生师为人表,著作等身。主要作品有:
管弦乐:交响曲两部(第一交响曲《浣溪沙》、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交响序曲两部(《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等)、交响诗五部(《江姐》、《保卫延安》、《雷锋》等)、交响组曲四部(《洪湖赤卫队》、《四川组曲》、《内蒙古组曲》等)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三部、管乐五重奏、原号与钢琴奏鸣曲、弦乐队曲《弦乐三章》、古琴与室内乐《琴韵》等
钢琴:小奏鸣曲三首、《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两套等
声乐:艺术歌曲三十余首、合唱曲与民歌改编多首
民族乐队:《春江花月夜》(改编)、《海青拿天鹅》
舞蹈音乐:《孔雀舞》、《长虹颂》
电影音乐:《停战以后》等
原著:《作曲初步练习》及学术论文若干
译著:Paul Hindemith《传统和声学》、《作曲技法》、George Perle《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Charles Wuorinen《简明作曲法》、Allen Forte《〈春之祭〉的和声组织》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舞蹈音乐《孔雀舞》分别获1955年、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合唱曲《十里长街送总理》获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一等奖;管弦乐《广东民间乐曲三首》、《管乐五重奏》于1981年在全国评奖中分获优良奖和创作二等奖;交响诗《暗香——为筝与乐队》在1994年全国第八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比中获二等奖。1992年,罗先生的《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被提名载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