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有一句文章最好:寻什么鸟导师?! 他是主张年青人们大可不必找什么导师, 不妨在荆棘丛中,就这么走去, 或许就开辟出一条大道来的.
我有一个朋友, 收入颇丰,但是整天'发烧', 任何人来听他的系统, 随口说一句,就可以把他折磨得几天不睡觉,非要把缺点改正不可. 而对发烧天书们更是顶礼膜拜,虔诚之极. 整天口里背颂名家点评,以记得器材型号为乐.
其实并非是作者存心害你,他不过是写些帮闲文章, 拿点稿费完事.倒是去相信的人, 自己的事.
那么, 非商业的网站型评论呢?
也不可靠.
所有评论家都列出搭配器材,聆听空间. 但是这毫无用处. 因为他们的空间都没有均衡过. 他们嘴里说的高中低,有多少参考价值?! 工程师知道离开参考标准数字就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说考试使用示波仪先不矫正仪器老师就把你一脚踢出去考试永远零分
所以作者们就算好心,说的话也没有很大价值.
至于商业写手就更加不用说了.
不过我乐意看此类杂志吗? 是的. 因为他们发明了层出不穷的形容词,而且往往声色具备, 使我读起来好象看选美,另外, 评论一个器材,总会拿另外一些器材来当垫背,好比吵架的时候互揭隐私,这样使我吃饭时候少了寂寞.功德无量.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难免重复,比如说, 好象每个喇叭/公房.CD机(且不研究作者怎么断定是其中一个环节)都是'高频幼滑','中频甜美','低频拳拳到肉', 美中不足的无非是' 高频率延伸欠缺', '中频稍微有点音染','低频控制不够', 原因呢? 总不外' 就价论声, 缺陷难免''毕竟不是旗舰机' .总评是:' 以这个价位, 其表现真是超值'. 而再额外奉送一句:'老夫听了多少年音响, 这个表现,自从XXX之后, 只有这一次才再次听到.' 所以要请作者们多多创新, 不然的话难免被人说一句'老调重弹'.
另外, 引用一句发烧前辈的疑惑: 年年看到'声场更大了,更宽了,更深了'. 二十年之后, 算来应该得有一个篮球场大小了. 事实究竟又如何呢?
我和鲁迅一样,看到过于好的事情总要反过来疑心它的真实. 那位在商业发烧杂志上读到过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器材评论过? 既然如此,还有人把它们当回事, 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