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30年30本书
“谁获奖都不出意外。”这是几位评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约而同说的话。从另一个侧面的解读是,本届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与落选者之间的真实水平差别不大,或者说,这些年来中国文坛依然“没有诞生一部惊天动地的作品,好到让人觉得不获奖就没有天理”(李敬泽语)。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本届文学奖基本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水平确有道理。
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奥运会”,作为大陆地区最早设立的文学奖之一,相对而言,评论界和读者对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的非议也是最少的。尽管每届几十部入围小说良莠不齐,但从《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长恨歌》、《张居正》,再到本届获奖作品《秦腔》和《暗算》等,茅盾文学奖20多年来评出的获奖作品,大部分能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双双认可。在文学奖越来越圈子化的今天,一部获奖作品能兼顾文学艺术性和口读性,这是很难的事情。也正因此,戴上“茅盾文学奖”的金腰带远比其他文学奖更能获得市场的肯定。与国外不少著名文学奖屡曝评委和出版商进行内幕交易不同,尚未听说茅盾文学奖也感染此恶习。本届评委谢有顺说:“我做过很多奖项的评委,但必须承认,茅盾奖是最为慎重而认真的。”相对的程序公正,也可能是茅盾文学奖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因之一。
不过带来的遗憾是,那些实验性的作品鲜能打动评委的心,当年的先锋文学均无法获得这一文学奖的青睐。其实茅盾年轻时创作的《蚀》三部曲和《子夜》,都是向一种旧叙述习惯的挑战。但不知为何,茅盾文学奖却被凝固在安全的写实主义和历史宏大叙事传统中。现实主义和历史感,向来是茅盾文学奖最重要的评选标准。这样一种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作家很难写出全球视野的作品,更无法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有所重要突破。从这个层面上看,茅盾文学奖从来都是保守或者稳健的,20多年来都保持同样一种评选姿态,也是其树立权威的原因之一。一个文学奖的伟大,某种程度上也就在于其“年龄”和传统。茅盾文学奖四年才颁发一次,这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这也注定茅盾文学奖不会引领“文学潮流”,它更像是在肯定一位作家几年来的劳动。
以上节选性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