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莱比锡:姜还是老的辣! [复制链接]

41#

原贴主是干什么的?

成庆:令人费解的布鲁克纳

昨夜听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的经历可谓有趣,由于高价票出售情况比较惨淡,我买的三张低价380的票被换到一楼正厅的10排,估摸应该是千元左右价位的位置,听说前一天的演出也是如此,相较柏林爱乐时的追捧疯狂,上海观众这次未免有点“不识宝”了。

按照历来访问上海的名团曲目而言,这次无疑是有所突破的,无论头天的马勒第一,还是昨晚的门德尔松“宗教改革”与布鲁克纳“第四”,都不是常见曲目,我在波士顿听了一个音乐季,居然没有一首布鲁克纳!而且我查看了09-10的音乐季安排,列文安排了全套的贝多芬,但还是没有布鲁克纳,尽管列文一直声称要推进现代曲目的演出,但是我还是隐约的感觉到,如今的BSO,对于德奥系比较宏大的作品,似乎有有意避之,去年那几场马六虽然精彩绝伦,但是仍然是带有强烈 BSO印记的,即“明亮温暖”多过“阴郁沉重”。

在我的录音收藏中,夏伊的录音相当稀缺,也少见他的讯息,其实他基本上录制了几乎布鲁克纳的全集,勃拉姆斯的全集,以及马勒的作品,但于我而言,这位以指挥歌剧出身的意大利人,能否操控莱比锡这样的德奥名团,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昨夜的演出可谓是“辉煌”无比,从门德尔松的绚丽弦乐到布鲁克纳的砖砌般的铜管部分,构造出一个强烈的气场,尽管大剧场的声响仍然是一如既往的“闷”,压抑住了弦乐的明亮部分,但是铜管与定音鼓的雄壮、干净却相反更为突出。设想莱比锡要是去波士顿的Symphony Hall,该是何等的效果?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一如既往地让人神清气爽,但是昨天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四,却让我疑窦丛生,于我而言,布鲁克纳不是一个“喜欢”的问题,其音乐风格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相较起贝多芬、勃拉姆斯,他看上去并不古典,他的曲风并不具备古典曲式的主题-展开-再现结构,相反是一种大块状的结构组合,甚至彼此之间的组合让一个初听布鲁克纳的人都会强烈感觉到连接的”机械性“,而且反复重复的旋律也会让人疑惑,布鲁克纳到底是意欲何为?

不过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昨夜莱比锡的演出,已经成功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布鲁克纳,所谓真实,是指莱比锡的演奏将布鲁克纳的曲式结构特征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和我在录音里聆听所得,仍然是有很大差别,今天一大早起来又反复听了切利比达克的布四,仍然远无法同昨夜的感受相比,从意像上,昨夜的布鲁克纳是一个立体的形象,或雄伟矗立,或小溪潺潺,或神妙庄严,不过这种“神圣感”与理查斯特劳斯、瓦格纳这类又显然有很大差别,表面上看来,布鲁克纳对声响极为看重,铜管与弦乐部分的齐奏所营造出的和声让人战栗,但是有趣的是,他经常会在齐奏中间插入法国号、长笛独奏,并且以极为舒缓、微弱的声响来作回应与承接,而且这样也让居于乐队后半的木管、铜管乐器与前方的弦乐构成了鲜明的立体感,在布鲁克纳的“声响” 中,“高低远近”的结构特征如此之明显,近乎可以视为有意之举。

而且布鲁克纳相较起追随者马勒而言,旋律方面显然不及“弟子”,但是他的旋律却远非鼓噪无味的,同时布鲁克纳似乎有意地同时在旋律主题与和声效果上同时发力,你可以清晰地听出对位结构(尽管缺乏许多作曲家配器上的层次感)和声响的立体感,这样就使得布鲁克纳是如此之不同。

布鲁克纳到底意欲写出何等音乐?恐怕他自己也未必能回答,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无意识背后的统一体”,或许部分揭示出布鲁克纳音乐的某些特征,从我有限的聆听经验来看,布鲁克纳的“雄伟”与“静谧”几乎是平分秋色,这使得大量现代浪漫派作品中的“将雄壮、激情进行到底”有所不同,布鲁克纳的“沉思性”也占据重要的角色,这或许与他是崇敬的天主教徒有关?与此相反,马勒的那种“人只能靠自我拯救”的“主体论”截然相反,布鲁克有一种“等待”与“静候”的特色,要知道布鲁克纳的时代,已经都进入了后古典主义时代,康德都早在19世纪初就已去世,启蒙后的主体论哲学经由贝多芬勃拉姆斯已经推至顶峰,布鲁克纳却用交响乐来表达宗教情怀,真可谓是“开历史的倒车”。

不过他和后来的沃恩威廉斯这些宗教作曲家有所不同(布列顿或许是个例外),威廉斯仍然处在一种信仰与人性乐观论的夹缝中间,而布鲁克纳哪里,只有虔诚与谦卑。他并不自信,因为他来自于上奥地利乡村,他与启蒙运动以来高扬人性的思潮几乎绝缘,他一步步的爬升到维也纳的高峰,结果却是更鲜明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部分来自于都市与乡村的主流与边缘角色,我想部分还来自于他从边缘而虔诚的乡村生活来到都市的某种怀疑与不信任释然,这使得我们常在布鲁克纳音乐中聆听到“仰望”的体验,比如布四的末乐章的开始部分,我常常会有看到一座巨大雄伟雕塑缓缓升起的感觉,而我只能抬头仰望,比起贝多芬音乐中让听众与音乐一起振奋不同,布鲁克纳常常会让你在高潮处停顿,停顿处上升的奇妙节奏感,强行解读,或许这就是人性自身的有限与对神圣地想往之间的巨大张力。

要指挥好布鲁克纳,并非一定需要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指挥,就如我所偏爱的海廷克版本而言,事实上,海廷克多次说,在布鲁克纳面前,他一直有如个小学生,比起对待马勒而言,海廷克对待布鲁克纳的态度显得更为谦卑与审慎,他甚至长时间怀疑布鲁克纳,说其音乐有如一团岩石,并且十分古怪。

幸运的是,夏伊昨晚的表现几乎有有如让布鲁克纳在大剧院重现,尽管我对夏伊在某些段落上处理的过分戏剧化有所保留,但是莱比锡的管乐部分是如此之震撼,夏伊对弦乐与管乐之间的结构性切换作的如此之干净漂亮,几乎可以让我任何的“苛责”都失去其意义,毕竟他让我看到了“一块坚硬而不失细节的岩石”。

来源:魔术号角
http://www.wunderhorn.com/news/2009-10-23-35076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2#

推荐一个北京现场比较详细的乐评,注意一下贴主对铜管表现的说法!


精彩的夏伊,完美的门德尔松

如果说24号的莱比锡GEWANDHAUS并未进入最佳状态,那么昨晚他们的表现真正体现了超级水准。尤其是门德尔松的交响曲,我愿意奉上“精彩”和“完美”这两个词。

上半场里卡尔多•夏伊驾驭着格万特豪斯的锃光瓦亮的德国百年老爷车重温了“宗教改革”的舒意。真没想到门德尔松这个并不算热门的交响曲竟能被他们演绎得如此快意升腾、感人肺腑。我以为完美不过如此尔,虽然一直十分期待夏衣的布鲁克纳,但听过上半场的门德尔松,我已心满意足,甚至冒出希望音乐会就此结束的念头。然而精力旺盛的里卡耳朵在下半场又毫不客气地令布鲁克纳的丰美与壮怀再次浸淫了我的耳朵。

以前并没有认真听过门德尔松第五交响曲,不是太有感觉。门德尔松生前由于这部作品受到冷落,自己也对它失去信心,以至本来是在第二交响曲之前写就的作品却最晚出版,序号排在了第五。音乐会之前找出CD重温了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第一乐章序奏一开始让我头脑中朦胧地浮现了舒伯特,仔细一想是类似舒伯特第九交响曲谐谑曲乐章的主题音型。不知这是不是那个“德累斯顿阿门”。阿巴多这版令人信服的演绎在我感觉中已经给门五定了型。而当昨晚现场聆听夏伊与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的门五时,缜密准确、分毫毕现的推衍和各声部的完美表现、乐队丰富细腻的音色和缜密的整合,着实令我大喜过望了。除了夏伊的功力之外,也许乐团与门德尔松的渊源使他们演奏门氏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责任感和自信。

24号的演出之后,我曾预料今天(25号)门五第二乐章很可能会比阿巴多的快,可还是没想到会快的这么明显。阿巴多临风惬意的画面感总能令我想起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而夏伊的第二乐章开始虽让我感觉匆忙,但乐队的精彩表现却使这样的演绎更富有趣味性,夏伊就好像自己驾驭着门德尔松的四轮马车驰骋在葱茏的原野。

舒缓短小的第三乐章好像第四乐章的序奏。夏伊把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交合在一起,长笛独奏的旋律与我已有的印象不同,并非一上来就是“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的主题,而是经过了比较长的独奏才清晰地呈现这个主题。据媒体报道,这次演奏的是去年才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版本,比过去一直演出的版本多出一百多小节。三个星期前刚刚在德国首演(所以这次有幸现场聆听也很幸运!)。这段长笛的独奏应该是其中的不同之一吧。乐队随后以和谐纯净的和声奏出了管风琴般的圣洁。夏伊将巴赫式的赋格的壮丽、坦荡作了极好的呈现,恍惚间似乎看到上帝率领信众走向光明的圣殿。第四乐章带给我少有的感动,身体逐渐发热,最后感动升腾成了激动。整个作品的演绎,结构清晰完整,层次丰富细腻,乐队整齐划一、音色完美,尾声中小号的一个错音不会改变我对整个演绎的“精彩”、“完美”的总体评价。

听阿巴多的CD和夏伊与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现场演绎,感觉到门德尔松的“宗教改革”是绝不亚于他的“苏格兰”、“意大利”的一部杰作。门德尔松出色的艺术感觉成就了他的绘画天才、音乐天才,并使两者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从书上看,他的绘画的确不是普通业余画手的水平)。他的音乐作品中的美是罕见的,活跃的画面感真能让人体验到“风景如画”的意蕴。

虽然乐手们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但门五总时长不过半小时,乐手们体力、精力不至于透支。带着宗教改革的热度,下半场夏伊率领格万特豪斯的随从们开始布鲁克纳的长途跋涉。独奏圆号的第一个音似乎比我听惯的多闪出个下方小三度音,但随后的声音都很干净纯正。当乐队全力奏出第一个峰值时,音响之和谐、光润令人为之一振,雄浑饱满的力量感甚至超越了24号乐队规模更大的马勒的“巨人”,而音色之堂皇毫无声嘶力竭之感。

夏伊没有遗漏任何细节,同时又不失整体稳妥的掌控,充分展现了布鲁克纳交响曲的细微的精美和光彩雄浑的大美。铜管、木管,每件乐器独奏的优秀表现以及合奏的整体感都堪称出色。夏伊对第一小提琴力度和音色的拿捏之精难以言状。当第一提琴组在激越的合奏之后,随着琴弓在空中齐刷刷甩出一排弧线,余音在空间回荡之时,音乐是如此的圣洁爽朗!

第二乐章里中提琴组在其他弦乐器拨奏下的齐奏,我在听CD的时候从未感到如此纯净、醇美。演出结束时夏伊特别示意中提琴组起立接受观众欢呼和掌声,是对他们的表现最好的肯定。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总能给各个声部充分的激情展示,涌动的情感总要冒出来,即使在第二乐章的慢板进行中,布鲁克纳还是抑制不住要在最后high上去再缓缓地落下。他惯用的营造高潮的方式以及和谐壮丽的神圣音响,被夏伊雕塑般完整地建筑起来。第三乐章,干净利落准确扎实的圆号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挥斥方遒。

布四的演出超出我的期待,乐队处于一种既有控制又运转自如的状态,音色润泽壮美,这对布鲁克纳交响曲是恰如其分的。在反复起伏的高潮中,乐队首席和夏伊一样激情迸发,不是屁股弹离了座位就是两脚几乎无法安静地呆在地面,幸好还没有象24号的定音鼓手把琴弓子甩到观众里去。

24号上半场担任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独奏的美女小提琴家阿拉贝拉•施丹巴赫,让我想起去年6月2号在国家大剧院演奏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的美女钢琴家丽沙•德拉萨。二人举止似乎有些相像,虽然演奏的是不同的乐器。施丹巴赫的演奏与我最近常听的穆特与伦敦爱乐乐团CD里的演奏不相上下!可能由于我的位置关系,乐队音色比较薄。另外根据经验,大剧院音乐厅也不太适合这类室内乐规模的作品演出。施丹巴赫返场加演一曲炫技作品(后在网上查到是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奏鸣曲》的第四乐章)除了开始用力过猛弓子有点跳外,在大力度跳跃中保持准确规整,技巧纯熟。及地长裙看不到脚,但有时演奏兴奋时也能听到高跟鞋与地板碰撞的声音。

24号下半场的马勒第一交响曲总体上没有上个月阿巴多与琉森管弦乐团的那种大气和自然洒脱,但夏伊显然很在意控制细节、仔细寻求音响的美感和平衡以及层次感。第四乐章中间弦乐的那段悲情演奏时,夏伊令弦乐力度由强到弱地忽然收紧,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夏伊独有的处理。有意思的是定音鼓手好像被这一收给吓着了,滚奏中左手鼓槌居然给甩飞了,赶紧从托盘上再抓过一支鼓槌。见过指挥中甩掉指挥棒的,这回又见识了甩掉鼓槌的,不知小提琴有没有甩掉琴弓的?偷笑一回。

夏伊的这些处理有时有很好的效果,但一些细微处理有时不太自然而失之过于雕琢。比如第一乐章开始场外的三只小号的节奏很规整却显得呆板。三个小号手在侧门外离门也过近了,如果离得再远些,让声音有些迂回就好了。可能是外面没多大地方了没办法(上次阿巴多演马一时也有这个问题)?可能是强调朦胧效果,第一次出现的大提琴主题苍白、模棱两可缺少生动和妙趣。再次重复的时候才恢复了音乐的原有之意。

不排除我的位置的缘故,这场马一定音鼓、圆号很拉风,该有效果的地方都出来了。

在DVD上看夏伊毕竟有限,这两天现场领略了夏伊的指挥,他的动作独具个性风采。手势强健有力、表情丰富具有煽动性。双手迅猛出击或单手下劈,有削石如泥之势;微妙之处,一个手指头的单挑或者身体呈半下蹲状态双手收到普台以下,音乐妙到毫厘;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眯眼微笑,时而口中“嗙嗙”地提示铜管的雄壮。尤其欣赏他转身直接面对一提琴组指挥时细腻的抒发。以他的体格和神经反应速度,当个拳击运动员也是把好手。

来源:阿塞拜疆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5d7fe0100gaqk.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3#

     看了上面上海北京的二帖,写的用心,好记性。

   看完演出一个星期了。这个乐团“布商乐团这个名好。卖布的德国人出钱成立。多有历史感。”这个指挥夏依“96年看过他带领阿姆斯特丹演出的春之祭”。都令人耳目一新。
   乐团的高度统一“音色、音准、”,乐团几个组的平衡都令人佩服。而以为指挥现代作品见长的夏依却表现出的传统古典风格也着实令人叫好。布四的演出应是情理之中的。但马一的演出倒让人感觉出新。感觉到一个真挚的马勒,而不是那么呼天抢地。
   门五的中提抒情段与女长笛首席大段的“唱”确实入心入肺。
   印象深刻的10个贝手的演奏,叫人明白:国人的乐队没低音或者说低音太槽。而那个低音大号的弹性,强弱控制叫人呱目。
   ………唉,不说了罢。
   头场演出,看见吳祖强、陈佐偟等人。他们看了该怎么想。
  
   国家大剧院的声音就不要挑剔了。北京城里最好的了。还有吃热狗的方便。
在G弦上……
TOP
44#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1-1 20:20:00 发表
国家大剧院的声音就不要挑剔了。北京城里最好的了。还有吃热狗的方便。

我认识的好几位北京和天津朋友似乎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TOP
45#

俺从外省乡下大老远的跑来京城,就想一睹真人版夏伊、听下俺最喜欢的马勒、布鲁克纳,这次如愿以偿了。至于剧院音效,俺没咋在意,反正比俺这里的好多少倍。
TOP
46#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1-1 20:20:00 发表
     看了上面上海北京的二帖,写的用心,好记性。

   看完演出一个星期了。这个乐团“布商乐团这个名好。卖布的德国人出钱成立。多有历史感。”
...... 头场演出,看见吳祖强、陈佐偟等人。他们看了该怎么想。


北京音乐界的怎么评价不清楚,转帖的似乎能说明点什么。不能说北京就好评如潮,但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动摇了阿巴多神话。其实可以注意一下,在前面那个帖的跟帖中,搞摄影的韩军提及陈佐湟说莱比锡:这团音色很特别,特别是控制弱音长句时特能抻得住。从我熟悉的北京几位很能听音乐的爱乐人反应来看,演出水平远超过卢塞恩乐团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的震动是蛮大的,搞音乐的,从大剧院到东艺的音乐总监,到作曲的,国内知名的指挥,小提琴家,还有搞钢琴的等等,众口称赞。当然,上海也有一些乐评人,不是特别情愿接受现场的真实,特别是他们很习惯以唱片录音来判断现场。至于爱乐的和发烧友这个圈子,这次感受比较一致。

说好说不好,这个不奇怪,我希望了解一下,说不好是什么原因,是否因为个人口味不同。有的朋友说来说去,或是出错,或是口味,还是离不开一个圈子,说话带有明显挑剔的味道。要挑剔的话,怎么不说说卢塞恩乐团,差错和毛病一大把。

北京的一些朋友,多带有阿巴多情节,愿意神话已经严重缩水的卢塞恩乐团。阿巴多即使个人再有魅力,再有能耐,也绝无可能在短短一、二个月时间,把一个临时性的乐团调教到世界一流水平。关于这一点,我现场特意向上海的著名指挥家求证。他的回答非常明确:短时间,谁也没办法。

另外,上个月阿巴多带卢塞恩乐团在北京,被夸大为卢塞恩音乐节在北京。实际了解一下卢塞恩音乐节过去是怎么回事,现在是怎么回事,北京又是怎么回事,就非常清楚。严格说来,这是一种带有商业欺诈性的宣传,说忽悠大众一点不未过。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7#

不大关心别人说什么,只高兴花了钱得到的。

     乐队的声部座位摆法初看十分不习惯,但实际听下来,层次清折,而且是典型的低音托着整个乐队,弦乐包着整个乐队的感觉。
   管乐清一色的德国学派。

   从96年国际交响乐年集中来了许多顶级乐团及这些年来的世界名团。莱比锡布商乐团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这个“新”就新在德奥古典音乐风格的传承上。当大家拼命出新,爭夺亮点时,他们仍旧恪守传统,並做的很精到。
   乐团的座佑铭也颇发人深思,其实快乐是件严肃的事。弱音长句特能挺的住。正是全神贯注的功力,是严肃的快乐。
在G弦上……
TOP
48#

阿巴多终于也熬成“神话”了???!!!

想当年接棒卡拉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多么不入“老烧”们的法眼啊! 个中情境也就是前不久的事,还厉厉在目的嘛~~~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9#

对莱比现场,也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原帖比较长,不转了,兴趣者请点链接:

http://lts.bbs.net/bbs/01/23807.html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0#

莱比锡的分量是显而易见的,很遗憾没安排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