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夏伊,完美的门德尔松
如果说24号的莱比锡GEWANDHAUS并未进入最佳状态,那么昨晚他们的表现真正体现了超级水准。尤其是门德尔松的交响曲,我愿意奉上“精彩”和“完美”这两个词。
上半场里卡尔多•夏伊驾驭着格万特豪斯的锃光瓦亮的德国百年老爷车重温了“宗教改革”的舒意。真没想到门德尔松这个并不算热门的交响曲竟能被他们演绎得如此快意升腾、感人肺腑。我以为完美不过如此尔,虽然一直十分期待夏衣的布鲁克纳,但听过上半场的门德尔松,我已心满意足,甚至冒出希望音乐会就此结束的念头。然而精力旺盛的里卡耳朵在下半场又毫不客气地令布鲁克纳的丰美与壮怀再次浸淫了我的耳朵。
以前并没有认真听过门德尔松第五交响曲,不是太有感觉。门德尔松生前由于这部作品受到冷落,自己也对它失去信心,以至本来是在第二交响曲之前写就的作品却最晚出版,序号排在了第五。音乐会之前找出CD重温了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第一乐章序奏一开始让我头脑中朦胧地浮现了舒伯特,仔细一想是类似舒伯特第九交响曲谐谑曲乐章的主题音型。不知这是不是那个“德累斯顿阿门”。阿巴多这版令人信服的演绎在我感觉中已经给门五定了型。而当昨晚现场聆听夏伊与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的门五时,缜密准确、分毫毕现的推衍和各声部的完美表现、乐队丰富细腻的音色和缜密的整合,着实令我大喜过望了。除了夏伊的功力之外,也许乐团与门德尔松的渊源使他们演奏门氏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责任感和自信。
24号的演出之后,我曾预料今天(25号)门五第二乐章很可能会比阿巴多的快,可还是没想到会快的这么明显。阿巴多临风惬意的画面感总能令我想起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而夏伊的第二乐章开始虽让我感觉匆忙,但乐队的精彩表现却使这样的演绎更富有趣味性,夏伊就好像自己驾驭着门德尔松的四轮马车驰骋在葱茏的原野。
舒缓短小的第三乐章好像第四乐章的序奏。夏伊把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交合在一起,长笛独奏的旋律与我已有的印象不同,并非一上来就是“上帝是我们的坚强堡垒”的主题,而是经过了比较长的独奏才清晰地呈现这个主题。据媒体报道,这次演奏的是去年才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版本,比过去一直演出的版本多出一百多小节。三个星期前刚刚在德国首演(所以这次有幸现场聆听也很幸运!)。这段长笛的独奏应该是其中的不同之一吧。乐队随后以和谐纯净的和声奏出了管风琴般的圣洁。夏伊将巴赫式的赋格的壮丽、坦荡作了极好的呈现,恍惚间似乎看到上帝率领信众走向光明的圣殿。第四乐章带给我少有的感动,身体逐渐发热,最后感动升腾成了激动。整个作品的演绎,结构清晰完整,层次丰富细腻,乐队整齐划一、音色完美,尾声中小号的一个错音不会改变我对整个演绎的“精彩”、“完美”的总体评价。
听阿巴多的CD和夏伊与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现场演绎,感觉到门德尔松的“宗教改革”是绝不亚于他的“苏格兰”、“意大利”的一部杰作。门德尔松出色的艺术感觉成就了他的绘画天才、音乐天才,并使两者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从书上看,他的绘画的确不是普通业余画手的水平)。他的音乐作品中的美是罕见的,活跃的画面感真能让人体验到“风景如画”的意蕴。
虽然乐手们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但门五总时长不过半小时,乐手们体力、精力不至于透支。带着宗教改革的热度,下半场夏伊率领格万特豪斯的随从们开始布鲁克纳的长途跋涉。独奏圆号的第一个音似乎比我听惯的多闪出个下方小三度音,但随后的声音都很干净纯正。当乐队全力奏出第一个峰值时,音响之和谐、光润令人为之一振,雄浑饱满的力量感甚至超越了24号乐队规模更大的马勒的“巨人”,而音色之堂皇毫无声嘶力竭之感。
夏伊没有遗漏任何细节,同时又不失整体稳妥的掌控,充分展现了布鲁克纳交响曲的细微的精美和光彩雄浑的大美。铜管、木管,每件乐器独奏的优秀表现以及合奏的整体感都堪称出色。夏伊对第一小提琴力度和音色的拿捏之精难以言状。当第一提琴组在激越的合奏之后,随着琴弓在空中齐刷刷甩出一排弧线,余音在空间回荡之时,音乐是如此的圣洁爽朗!
第二乐章里中提琴组在其他弦乐器拨奏下的齐奏,我在听CD的时候从未感到如此纯净、醇美。演出结束时夏伊特别示意中提琴组起立接受观众欢呼和掌声,是对他们的表现最好的肯定。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总能给各个声部充分的激情展示,涌动的情感总要冒出来,即使在第二乐章的慢板进行中,布鲁克纳还是抑制不住要在最后high上去再缓缓地落下。他惯用的营造高潮的方式以及和谐壮丽的神圣音响,被夏伊雕塑般完整地建筑起来。第三乐章,干净利落准确扎实的圆号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挥斥方遒。
布四的演出超出我的期待,乐队处于一种既有控制又运转自如的状态,音色润泽壮美,这对布鲁克纳交响曲是恰如其分的。在反复起伏的高潮中,乐队首席和夏伊一样激情迸发,不是屁股弹离了座位就是两脚几乎无法安静地呆在地面,幸好还没有象24号的定音鼓手把琴弓子甩到观众里去。
24号上半场担任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独奏的美女小提琴家阿拉贝拉•施丹巴赫,让我想起去年6月2号在国家大剧院演奏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的美女钢琴家丽沙•德拉萨。二人举止似乎有些相像,虽然演奏的是不同的乐器。施丹巴赫的演奏与我最近常听的穆特与伦敦爱乐乐团CD里的演奏不相上下!可能由于我的位置关系,乐队音色比较薄。另外根据经验,大剧院音乐厅也不太适合这类室内乐规模的作品演出。施丹巴赫返场加演一曲炫技作品(后在网上查到是伊萨依《第二无伴奏奏鸣曲》的第四乐章)除了开始用力过猛弓子有点跳外,在大力度跳跃中保持准确规整,技巧纯熟。及地长裙看不到脚,但有时演奏兴奋时也能听到高跟鞋与地板碰撞的声音。
24号下半场的马勒第一交响曲总体上没有上个月阿巴多与琉森管弦乐团的那种大气和自然洒脱,但夏伊显然很在意控制细节、仔细寻求音响的美感和平衡以及层次感。第四乐章中间弦乐的那段悲情演奏时,夏伊令弦乐力度由强到弱地忽然收紧,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夏伊独有的处理。有意思的是定音鼓手好像被这一收给吓着了,滚奏中左手鼓槌居然给甩飞了,赶紧从托盘上再抓过一支鼓槌。见过指挥中甩掉指挥棒的,这回又见识了甩掉鼓槌的,不知小提琴有没有甩掉琴弓的?偷笑一回。
夏伊的这些处理有时有很好的效果,但一些细微处理有时不太自然而失之过于雕琢。比如第一乐章开始场外的三只小号的节奏很规整却显得呆板。三个小号手在侧门外离门也过近了,如果离得再远些,让声音有些迂回就好了。可能是外面没多大地方了没办法(上次阿巴多演马一时也有这个问题)?可能是强调朦胧效果,第一次出现的大提琴主题苍白、模棱两可缺少生动和妙趣。再次重复的时候才恢复了音乐的原有之意。
不排除我的位置的缘故,这场马一定音鼓、圆号很拉风,该有效果的地方都出来了。
在DVD上看夏伊毕竟有限,这两天现场领略了夏伊的指挥,他的动作独具个性风采。手势强健有力、表情丰富具有煽动性。双手迅猛出击或单手下劈,有削石如泥之势;微妙之处,一个手指头的单挑或者身体呈半下蹲状态双手收到普台以下,音乐妙到毫厘;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眯眼微笑,时而口中“嗙嗙”地提示铜管的雄壮。尤其欣赏他转身直接面对一提琴组指挥时细腻的抒发。以他的体格和神经反应速度,当个拳击运动员也是把好手。
来源:阿塞拜疆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5d7fe0100gaqk.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