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奖”作曲比赛事件不可容忍
最新一期《人民音乐》(2009年7月号)发表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的文章《“钟鼓奖”事件亲历记——向音乐界的汇报》,以确凿的事实,在音乐界首次公开披露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何训田在“钟鼓奖”作曲比赛中一系列违反比赛章程、与其情人宋歌合谋造假、骗取比赛惟一大奖及高额奖金、东窗事发后又采取蛮横手段打压不同意见的种种劣行,并对该院党政主要领导不顾上音广大师生的良好意愿和正确主张、百般庇护违规的当事人、致使这场比赛风波至今未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现实表示出强烈义愤。
其实,关于上音“钟鼓奖”作曲比赛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早已引起国内媒体的密切关注。就在“钟鼓奖”比赛结果公布后不久,《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伟,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采访了双方当事人并掌握大量事实真相后,于2008年2月20日在该报“冰点”专栏发表《作曲大奖风波调查》,详细披露了事件的经过及相关各方(包括何训田本人)的不同立场;3月26日又发表文章,报道3月10日“钟鼓奖”组委会会议及投票表决情况。
然而一年多来,虽经上音及音乐界人士多方奔走呼吁,但无论是上海音乐学院党政领导还是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至今都对此事按兵不动,更谈不上正确处理;相反,在网络上对朱践耳、桑桐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进行无端谩骂和恶意毁伤、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内对朱世瑞进行打压排挤的事实却层出不穷。
“钟鼓奖”作曲比赛事件不可容忍!若“钟鼓奖”事件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样的腐败事件是不能容忍的?倘真的如此,党中央所倡导的“创新型国家”如何才成为可能?
朱践耳同志此文的发表,是否会遭遇《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伟同样的命运?教育部关于对各类腐败事件“零容忍”的告白是否会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特别是何训田教授在事件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作所为,早已远远超出特立独行、恃才自傲、狂放不羁的极限,而跌入滥用公权、专断蛮横、结党营私、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我行我素、肆无忌惮的泥淖;曾几何时,一个有才华、有成就的年轻作曲家,竟然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在令人痛哉惜哉和扼腕叹息之余,其中难道没有若干沉痛教训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么?在我看来,这种以及形形色色的类似歪风邪气在上音得以纵横恣肆、畅行无阻,除了某些人的腐恶习气和霸道意识恶性膨胀等主观原因之外,上音党政领导一味包庇纵容、姑息养奸甚至沆瀣一气,乃是促其孳生的小环境;而音乐界和教育界道德沦丧、音乐净土早被那些歪风邪气和污泥浊水严重污染则是促其孳生的大环境。因此,“钟鼓奖”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的发生与发展也不是偶然的。当然,朱践耳文章得以在《人民音乐》刊出并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的热烈支持说明,人文理想、道义责任、艺术良知仍是支撑当今音乐界的脊梁,仍是横亘在一切倒行逆施丑恶行径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强大精神防线。为此,我们要向奋不顾身坚守在这道防线上每一个大无畏战士致以崇高敬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钟鼓奖”问题并杜绝一切歪风邪气的再抬头、再肆虐,就必须从抓源头起,树正气、立道德、讲良知、建制度、严防范、零容忍、刚处理,非如此,不足以惩腐恶、平民怨、正人心、促和谐,还上音一个清明、高洁的公众形象。
我同时希望,另有一些手握公权而又个人意识过度膨胀、挥舞权柄谋私利泄私愤的相关人物,理应从中吸取教训,乘早迷途知返、改弦更张;若依然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其种种劣行便总有被揭露、遭清算的一天——真落到何训田如今这个地步,岂不悔之晚矣?
因此,我对朱践耳同志的文章坚决表示声援,同时呼吁上音现任党政领导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消除“钟鼓奖”事件在全国音乐界所造成的恶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