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朱敏 实习记者王蕙林)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提起三洋这个日本品牌,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大家的童年记忆、成长经历,都和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密切相关。尤其是三洋收录机,曾经一度引领时尚的潮流。 今天,随着三洋电机将其在日本国内最后的子公司--三洋鸟取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所有股份转让给JIA,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曾经一度辉煌的家电巨头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台三洋收录机是时髦的象征。然而,随着收录机渐渐退出市场,三洋收录机也成为回忆。不过,三洋的其他家电仍然与中国的很多家庭关系密切。那个时候,三洋家电深受中国人欢迎,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想不到,今天,这家家电巨头就此画上句号。 三洋电器的全体社员,于4月1日,正式转移到其母公司松下电器。虽然,为了已经出售的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事宜,三洋登记在簿的法人格仍将存续,但松下电器在2009年就已经决定收购业绩萧条的三洋电器,在实质上,二者的一体化其实早就已经完成。 听到这个消息后,用户小孟不免有些伤感。 小孟:我还记得以前家里用的就是三洋牌的收音机,当时对三洋这类似于拼音但又不是特别像拼音的名字印象特别深。那是我印象中见到的最后一个三洋牌的产品。 80后的小孟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在他小时候,已经很少看到三洋品牌了。事实上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红极一时的三洋开始走下坡路。从2007年开始,三洋旗下业务一个个被分拆。2007年5月,通用电气获得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全部股份。2008年1月,京瓷收购三洋手机部门。2011年12月,三洋电机大阪总部“SANYO”标识被撤下,“Panasonic”取而代之,家电制品也都同样被换上了松下的标志。2013年4月26日,三洋最后的产品氢电池“爱乐普”改用松下品牌,至此三洋所有品牌在日本彻底停售。如今的三洋在日本仅剩空壳。 三洋的衰落,其实不是一个个案。我们看看近几年,夏普降薪裁员,松下业务持续滑坡,索尼亏损已成常态。曾经傲娇的日企,频频的折戟,恐怕大家会问了,日企难道真的不行了?日本家电巨头没落,对中国企业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洋衰败的导火索在于2004年的一次地震。当年,三洋电机的子公司新潟三洋电子的半导体工厂在地震中受灾,由于未加入保险,造成约500亿日元的损失,由此背负了巨额债务。三洋曾将危机归咎于这场天灾。但是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此,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张玉来表示,三洋衰败的根源在于自身转型的失败。 张玉来:一个核心原因是自己的产品升级换代没能赶上所谓的技术革命吧,传统我们都知道三洋是以家电为特色的,然后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特征呢?就是说整个家电,所有的日本的家电产业,在两千年前后的时候,都面临一次被迫转型的困境,这个压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就是这种所谓的文化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加上技术的革命,就是说现在很多家电类的行业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细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最强的是这种所谓的垂直系列企业,也就是说产品从研发到最终生产全部都在企业内完成,但是在文化革命冲击下,使得这种生产方式的竞争力已经没有了,在这种冲击力之下,日本传统的所谓的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竞争力全部都受到了冲击。 三洋不是个案。就在5天前,日本媒体报道称,夏普可能在2015财年削减公司经理和其他员工的薪酬,以降低成本。裁员比例达到12%,重组预计将花费逾17亿美元。不过,张玉来认为,三洋和夏普的失败不能代表整个日企、乃至整个家电产业的衰落。 张玉来:现在日本家电行业特别是原来传统的八大家,它们现在正在分化转型,比如说像松下、像索尼,他们都分别找自己更加突出的业务领域。比如说索尼的断臂改革,松下的结构改革等等,他们都是大幅度的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而且除了夏普之外,这几家都非常成功。 其实,被国人疯抢的日本马桶盖就是松下品牌。可见,做家电不意味着死亡,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照样被抢购一空。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日益提高,企业一步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便容易滑向深渊。张玉来表示,中国的企业应该从三洋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及时实现转型升级。 张玉来:现在我们的传统家电,像长虹、格力,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董明珠已经提出要向手机行业转,传统的家电行业,如果你没有一个非常新的领域的话,没有这样的创新的话,你在市场当中肯定会被淘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