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粗野派》观影体验前,先说三段插曲:
1、犹太复国背景,19世纪末,欧洲大陆的反犹主义浪潮使得犹太人遭受严重的歧视和迫害。在这种背景下,犹太复国主义应运而生,其核心诉求是在巴勒斯坦地区重建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为犹太民族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关于粗野主义建筑,二战后兴起的强调建筑功能和突出使用原材料的设计风格,也称粗旷主义,也可以指人,代表粗野派建筑师,粗野派建筑的大师主要包括勒·柯布西耶、史密森夫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安藤忠雄等。粗野主义建筑信奉的格言“少即是多”。同时,粗野派建筑也是中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主流住宅,即1950-1980年代中国常见的“单元楼”“板楼”“筒子楼”,代表社会主义、**信仰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乌托邦式理想住宅。男主试图将粗野派建筑和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东欧理想国”带入美国,与美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男主在美国遭遇幻灭,几乎是必然。
3、关于包豪斯(Bauhaus),创始人德国人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倡导艺术家与工匠合作,打破传统“为艺术而艺术”的束缚,将现代材料(如钢材、玻璃)与美学结合。包豪斯风格的核心原则是“形式追随功能”,主张设计应服务于实用性,去除冗余装饰,通过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大众可负担的设计。其诞生背景与工业革命和工人阶级需求密切相关,旨在通过技术手段设计可批量生产的实用产品。
难得的周末,昨晚终于有时间用三小时二十分钟的宝贵休闲时光,来看这部去年热门影片《粗野派》,故事围绕匈牙利出生的“包豪斯”派的犹太建筑师拉斯洛·托斯与妻子埃尔兹贝特展开。他们在二战后逃离欧洲,相继前往美国重启他们的事业,并见证了现代美国的诞生。然而他们的生活被宾夕法尼亚州一名神秘而富有的客户改变了。在为这位富豪委托设计宾州一个小镇的社区中心时,拉斯洛借鉴战前多年在集中营逼仄的囚禁空间的生活体验,强调空间狭窄,但天花板相对较高,里面还有一座基督教堂,正午时分,阳光从高高的十字形玻璃采光井射入,在教堂正中的一块意大利灰白色大理石身上,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光影十字架,这个光影十字架的灵感,应该来源于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从片中可以找到不少现代建筑史上经典教堂的影子,比如卒姆托的田野教堂,以及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本人是一个不入流的建筑师,所以观看此片,貌似又回到了学生时期学习并看过的建筑史书籍。。。片中快结尾的场景,是建筑师随同美国富豪去意大利采石场,订购教堂的大理石,在一个被采空的大理石洞内,一场party后,拉斯洛酩酊大醉,被富豪在一顿尖酸刻薄的话语羞辱后鸡奸了,这段情节其实是为了展现艺术家如何在资本面前失去自我,然而被资本鸡奸的类似案例,不说远在国外,就是在天朝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里面,也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影片结尾前,拉斯洛·托斯夫妇及侄女,最终相继回到以色列定居,回到属于犹太教的族群,此片貌似一部犹太复国主义的宣传片。。。
影片配乐如河流一般,时而蜿蜒时而奔涌,仿佛是另一个有话要说的角色,不需要多余的音符陪衬。影片的拍摄,据说是VistaVision 70mm胶片重出江湖,日本电影大师今村昌平使用其拍摄过《人类学入门》,据说是当时最后一部用这种胶片的片子。色彩质感粗砾而厚重。
男主拉斯洛·托斯的演员是阿德里安·布罗迪,虽然没有汤姆·克鲁斯、约翰尼·德普等好莱坞当红小生的颜值,但演技非常出彩,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波士顿影评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第56届英国学院奖、第60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提名,2002年凭《钢琴师》斩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作为演技派的代表人物,阿德里安·布劳迪在本片中令人赞叹的表现,再次获得第97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将他的演艺事业再次推到了顶峰。
此片虽然略显冗长,但强烈推荐给建筑师同行及喜欢建筑艺术的电影爱好者!
-
-
22.jpg
(, 下载次数:0)
(2025/5/11 23:07:38 上传)
-
-
11.jpg
(, 下载次数:0)
(2025/5/11 23:07:3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