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干净利落的K.466 [复制链接]

1#
时间:2006年3月11日
地点:上海音乐厅
艺人:菊池洋子(日本、钢琴独奏)、格勒·伯格(德国)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莫扎特-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 K.16、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K.466、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K.551

对于上海交响乐团的“莫扎特音乐季”,我算是“有始有终”了——1月7号观赏了他们的开幕音乐会,3月11日又听了最后一场。乐团本年度整个“莫扎特计划”中的三场大乐队演出,份量可谓一场比一场重,到了这第三场不但请来了德国指挥,还有来自日本的钢琴新秀;曲目也特别吸引人,两大“重头戏”——K.466和K.551都是绝对的传世杰作。对于乐团的第一场演出,我曾以“缺少灵气”来评价;第二场我没有听,但去的朋友普遍反映那位咪咪·所罗门的钢琴独奏实在太弱。如今到了这最后一场,上交的整个“莫扎特音乐季”能否有一个比较圆满的收尾呢?

和前两场大乐队演出不同,这场音乐会并没有用作曲家的歌剧序曲来热身,而是选了莫扎特最早期的管弦乐作品——《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或许这正是为了对应下半场作曲家的最后一首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这首神童八岁时写下的作品,艺术价值并不算很高,只不过是作曲家在交响曲领域初试啼声的习作;如果换作《唐璜》序曲或者《女人心》序曲,那么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分量无疑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过小莫的这部K.16好歹也算是首平常不太有机会听到的“冷僻”作品,可以稍稍满足一下好奇心,这也应该是此作的中国首演。面对这部作曲家“小时候”写的交响曲,乐团也以相应的“小编制”来演奏,仅仅三十多号人的样子。如此,自然不会再有上次声音过于厚重的情况出现,而且我坐在二楼一排,这里原本就是整个音乐厅声音最干净、清爽的区域。从履历上看,台上这位四十岁不到的德国人格勒·伯格应该是指挥歌剧出身的,在台上动作幅度却很大,手势流畅、自如而严谨,不过这部“简单”的K.16显然还不足以展示他的全部功底。

随后是令人期待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担任独奏的是来自日本、还不到三十岁的菊池洋子。宣传资料中提到的“2002年萨尔茨堡莫扎特国际音乐大赛第一名”以及“日本国内公认的莫扎特作品最佳诠释者”着实令人对她充满着高期望值。她着一席红装出场、身材高挑,确实是长相、气质俱佳的美人;至于演奏效果我也不想卖关子,听下来完全可以谓之“名副其实、不负众望”。菊池洋子对这部协奏曲的诠释是令人信服的(据说这部K.466正是她当年在萨尔兹堡的参赛曲目,理应更加娴熟),技术上堪称无懈可击,对音乐细节的交代没有任何马虎和迟疑,快速段落同样信手拈来且清晰明了,颇具颗粒感。她的琴音明亮而清澈、近乎纯净;强弱变化也很适度,而且绝对不乏优雅的乐感,可以说处于演奏莫扎特钢协最理想的状态中。至于音乐表现力,这个日本女生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第三乐章一上来那两句俏皮可爱的独白,菊池洋子的演奏似乎让旋律更多了一份幽默诙谐。但问题在于她的琴音太漂亮、太迷人,以至于第一乐章中的某种忧郁、悲愤的情绪表达得并不是十分彻底;虽然菊池小姐在这些段落紧皱眉头,但相比很多前辈女性大师的演奏(如哈斯基尔),其琴声还是炽烈有余而愁绪不足。但我却实在不想说这是多大的缺点,毕竟那毫无杂质感的琴声太动人了!

我一直觉得,对于这部K.466而言,乐队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尤其是第一乐章,如表现不到位,很难烘托出那紧张、严峻的气氛。协奏编制增加到50人左右(下半场的K.551也以相近的人数演出),在格勒·伯格的带领下,效果有得有失。曲子一上来的那段引子,如果不是木管的进入稍稍显得有些突兀,本应是非常优秀的。乐团在整个第一乐章虽然没能在应当“崭露头角”的对比段落中显现出足够的爆发力,但与独奏的配合却还算默契。第二乐章,两者终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合拍,即便够不上浪漫迷人,倒自有朴实感人之处。第三乐章则中规中矩,还是在该使劲的地方稍显力道不足。但整体上,依然堪称是一个综合质量很高的K.466,甚至可以看到乐团的许多演奏员都被独奏的精彩表现所感染、打动,在没有协奏任务的时候很多乐师都在随着她那美妙的琴声投入地欣赏着、摇曳着。菊池洋子随后又加演了奏鸣曲K.331中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又是一个层次分明、清爽明朗、干净利落的演奏,再次引得满堂喝彩。

至于下半场的K.551,我原本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毕竟从上半场乐队的表现来看,格勒·伯格并没能赋予上交更强烈的音色表现,比较明显的进步在于,弦乐比起上一次显得流畅、活络了一些,少了几分刻板。所以并不奢望他们能带来一个多么辉煌、壮阔的“朱庇特”,只要能演得严谨、规整一些,就可令我满足了。可结果却出乎意料,格勒·伯格棒下的这个K.551同样令人感到异常兴奋。从曲子最初的那三声强奏开始,我便预见到了接下去的演奏将会非同一般,上交的乐师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地迅速进入状态。而全曲的多处反复段落也都被演奏了,整个曲目足足耗时近四十分钟,可见格勒·伯格毫无任何偷懒的意思。整个曲目的演奏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第四乐章,速度标记为“非常快的快板”,而格勒·伯格对的处理简直堪称极端——他对于这个著名的赋格曲与奏鸣曲相融合的英雄性乐章采用了非同一般的、风驰电掣似的高速度,着实是我“前所未闻”的。在我的唱片收藏中,无论是伯姆、伯恩斯坦还是加迪纳的录音,都不像此番现场演奏这般令人目眩。快虽快,却并没有给我留下行色匆忙的印象,比起两个月前第一场中“哈夫纳”的终曲,这个“朱庇特”的第四乐章明显要成功许多——毫无任何拖泥带水之感,其实这一风格也贯穿于整个曲目中。除了速度之外,格勒·伯格对力度对比、线条处理也作了比较独特的要求,对于戏剧性段落的诠释也令人比较满意,所以在“快”中也有内容,没有让演奏流于仓促和直白。

上交的弦乐组即便在高速行进中偶尔会缺乏足够统一的步伐,可对于他们而言,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已属相当不易,音色也一如既往的优秀。木管组表现稳定;铜管中圆号略强于小号,如果这两件乐器的声音能更放开一些、自如一点,整体效果必将更上一层楼。定音鼓足够精彩,强弱变化很鲜明,而且也没有任何轰鸣感,不知是因为控制得法了,还是我的座位太好。反正就总体而言,格勒·伯格与上交的这个K.551虽缺少几分波澜壮阔、宏伟磅礴的气势,但确确实实是一气呵成、欢畅淋漓,而且个性鲜明。

同样令人感到惊讶的还有音乐厅的上座率,虽然天气不好,却依然爆满,甚至楼上楼下各加座一排!真不知道是莫扎特的音乐太过吸引人,还是源于上交良好的演出组织,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无论如何,一场本地乐队的普通音乐季演出,观众热情能达到如此火爆的程度,总是一件令人感到高兴的事情。此情此景加上精彩的演出,起码在我看来,上交的整个“莫扎特音乐季”算是有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结尾。

http://spaces.msn.com/audio100/

附图:菊池洋子与格勒·伯格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能常到现场听音乐会,令人羡慕!
TOP
3#

同样令人感到惊讶的还有音乐厅的上座率,虽然天气不好,却依然爆满,甚至楼上楼下各加座一排!真不知道是莫扎特的音乐太过吸引人,还是源于上交良好的演出组织,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的。

因为此次票价相对平民化些了。我是出差赶回来但没余票了,可惜。
TOP
4#

顶下吧

www.huayumohe.com
www.lingbu.com.cn
www.fanyi-fanyi.cn
http://www.fanyi-fanyi.cn
TOP
5#

顶下..
TOP
6#

非常好的乐评。想想自己好久没有去现场了。不知是东艺还是上海音乐厅?
TOP
7#

日本小女子长得还可以
我的淘宝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3816db9bfba735d36fd466ff8e8ff6a0.htm?nekot=a3N6eGx5cDIwMDc%3D1270610206826出不听或重复的古典LP\C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