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看了完整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感觉很不舒服,事实上我了解的同龄人中,很多人都有此看法。
我写了这个稿子,还比较注意分寸,我的真实想法,还要更尖锐一点。这里就先贴出一个不太尖锐的说法,大家参考。
是否需要新版的《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毫无疑义的中国的经典之作了。
娘子军,小时候就对这支队伍充满着好奇与惊讶。这个发生在乱世中国的反抗故事,暴露了那个时代的不幸和人的不幸。所幸的是,有这么优秀的作品可资想象那种过去的革命浪漫,我们也正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发现那个时代的艰苦和灾难之外的美好。
中央芭蕾舞是我国最好的芭蕾舞团,演绎这经典的作品,堪称双璧。即使已经是第七次到深圳公演,依然是票房爆满,这是《天鹅湖》也做不到的。
从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强烈的色彩对比,不难感觉到这部作品的鲜明的立场。舞蹈表演不时得到观众的喝彩。但是不能不说的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十分优美到位,没有早期录音里面的那种可能因为要突出愤怒、暴力而出现的某些段落的情绪有些过头,从而使音乐显得比较生硬。现场的乐队十分有弹性、层次清晰,充分展示作品优美也展示作品的力量。舞台设计也很好,很漂亮。虽然也有点小的瑕疵,比方第五幕的幕景,最近的那一座山显然不是南方的山,当然也不是海南的山,而是典型的北方的山,但是这不影响舞台美术的整体效果。
和西方传统芭蕾舞不同,《红色娘子军》的叙事性风格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个可能与题材以及当时的文艺需要有关。首先,作为刚刚引进新中国的芭蕾舞,必须要得到广大观众的理解,这也是当年的文艺作品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因此,舞蹈的表现手法有很逼真的写实主义风格,用写实手段来代替可能存在歧义的舞蹈语言或者音乐语言,做到含义确切、雅俗共赏。其次,作品的情节很复杂,没有写实性很强的叙事,可能很难表达,因此也影响到作品的叙事手段。
因此,《红色娘子军》以普通的舞台动作带动芭蕾舞,因此也就有了响亮的皮鞭声、枪声、雷电,舞蹈中也有挑水、横幅、黑板等很具象的生活细节。除了音乐又采用海南民间音乐素材之外,舞蹈编排也有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比方第二幕的尖刀舞就有一点海南民间舞蹈的痕迹,其灵感可能来源于海南黎族的钱玲双刀舞。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1964年第一次公演的经典名著,40多年之后,我们来看它的舞蹈编排,还是很明显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比方主人公的亮相、遥望等小动作的设计,带有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而像大刀舞、手榴弹舞、尖刀舞、火烧洪常青、乱抢击毙南霸天等等,在舞台上也略嫌突兀。而这一切,都是特定时代中的产物。我们看早期的那些剧照,可以发现,《红色娘子军》的舞台动作、舞台设计、服装、舞台编排四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很大的改动。当然,我们要肯定这个经典舞蹈版本的经典价值,这是毫不疑问的。但是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题,在讲求发展与和谐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版的《红色娘子军》?我们的时代的理解是否可能给这部经典带来新的艺术含义?
目前,芭蕾舞在中国已经是一门被广泛接受的艺术,因此大众对它的理解应该已经大大加深。因此,就可能存在一个新的审美要求。《红色娘子军》的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背景,已经有了特定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了改编的条件:舞蹈艺术上的改变不会影响到这部作品的精神核心。
可能存在的新版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可以是什么样子?改编的内容主要是舞台编排。比方可以加强其舞蹈成分,更多的叙述使用舞蹈来完成,可以适当弱化其叙事色彩,让舞台更抽象一点。《红色娘子军》的舞蹈是否还有发挥的余地?答案是肯定的。比方,第四幕的“组织纪律”,琼花的自省就是一段可以发挥舞蹈的表现力的地方,用充分的舞蹈动作表现其内心的矛盾、觉醒、惭愧、悔过等等,有丰富的内容可以表达,可以让她的这种矛盾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就是舞蹈语言的发挥的空间。处理好了,一段新的经典舞蹈可能就产生了。
很多音乐经典,再后来的演绎中经常有改编、新编的情况,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不同时代的艺术观念,一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审美感觉,不同时期的审美要求也是不同的,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对经典的再演绎能为我们的时代保存一个精神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