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星从天降——记德国大指挥家O·克伦贝勒 [复制链接]

41#

回复 32# 小数点 的帖子

关于音乐上的建树,这方面可就见仁见智了,福特的影响力固然大,但如果放在整个西方指挥界来看就并非独一无二。尽管福特是柏林的艺术总监,但他毕竟在维也纳只是一位客座,和克纳,舒里希特,瓦尔特相比地位并不更高,维也纳战前最后的一任常任指挥是克莱伯。而论及在乐坛的声誉和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柏林肯定是无法和维也纳相提并论的,这点毫无疑问。况且,即使在战前的柏林,国家歌剧院和爱乐的声誉也是分庭抗礼的,不信可以检查一下20年代柏林HMV的录音里有多少位老指挥大师选择和国家歌剧院合作。而克伦佩勒正是国家歌剧院的两大指挥之一(另一位是老克莱伯)。当年的柏林五巨头可不是随便凑数的,别忘了,弗里德,魏因加特纳,布莱赫,穆克,里查施特劳斯这些叱诧风云风云的时代巨掣们当时可都在柏林活动!不要因为福特属于主观派,就先入为主认为他艺术高超,即便不提克伦佩勒,魏因加特纳,穆克,瓦尔特,老兄的头像,诸位客观派指挥家的声誉怎么看都不逊于福特。至于具体讨论福特和克伦的指挥艺术,双方各有千秋,我在前面的楼里谈过,要是再具体的话暂时没有时间写长文了。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确定:福特的指挥艺术既非完美无瑕,也不是古今一人,即使在同辈德国指挥家之中也没有绝对优势,伟大的瓦尔特,克纳,克劳斯,克伦都有各自的傲人本领。福特在国内压倒性的巨大声誉,很大程度是由于其他指挥家的话语权由于语言障碍遭到遮蔽。毕竟大多数朋友了解20世纪前期的国外指挥家靠的都是阿杜安那本《福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入门。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看看勋伯格写的《The great conductors》。作为综述性的读物,那本书才是真正的权威(作者就是战后乐评界的权威)。至于勋伯格是如何评价克伦佩勒的,我转的文中已经引用过了——希腊式的古典,犹太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德国浪漫主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总合成为克伦贝勒这个艺术现象。对于向来尖酸刻薄的勋伯格,这个评价已经是极高的了。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5 18:27:16
TOP
42#

回复 40# 山东大王 的帖子

大王的观点精辟,克伦佩勒在64年之后的录音综合来看只能说是毁誉参半,不说别的,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这几部歌剧,还有巴赫的系列录音就都不够成功。“没有每个乐手的绝对服从、没有优秀乐队的鼎立支持,指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缺乏足够的精力”每一条都要过老头录音的命。其实综合老头一生,最好的录音也就是在50-64这十几年里,再加上68年的维也纳演出。其他时期的演出确实问题比较多。
TOP
43#

原帖由 山东大王 于 2009-12-15 16:05:00 发表
千万8要迷信克伦佩勒!老头子晚年的确有不少以慢出名的录音,但不是清一色的好,演砸的也不少。一个指挥家搞慢速度,这本身就狠危险,没有每个乐手的绝对服从、没有优秀乐队的鼎立支持,指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缺乏足够的精力……哪一条成立都会演砸录砸,把充满张力的慢搞成拖沓不堪、乱象丛生的赖。老头子不是没有赖赖的演绎啊,只不过他的名气太大,质疑声不是在盲目的吹捧中淹没,或是在善意的去讳中消失。


老头赖赖的演绎目前粗略计有: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回头》、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老柴《悲怆》、莫扎特最后交响曲、《圆号协奏曲》、布鲁克纳《第四》、马勒《第七、九》、莫扎特《女人心》、《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等。不难看出,卡拉扬在这方面都比克廉佩勒强一些吧,不过,老克还是老克,无撼其高耸的地位。
超级歌剧迷
TOP
4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任何发烧碟、榜单碟、绝版名碟均不超过150元/张,详见俺滴淘宝店铺:http://shop36053466.taobao.com/(内附判断首版CD的详细标准)
绝版碟相册三天两头更新:http://photo.163.com/photo/shandongwenmang
手机:13585528901
QQ:1263980143
TOP
45#

对乐队成员而言,与克伦佩勒为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吧。甚至比捅人眼睛的托斯卡尼尼还要难处(据说基本别想请病假)......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瓦尔特这样的谦谦君子(“先生们,让我们再来一遍”)或不爱排练的克纳佩茨布什(“你我都熟悉这个曲目,那为何还排练?”)吧
说起克纳佩茨布什,传言当年富特文格勒逝世后,BPO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但被老先生一句“我更喜欢当客座指挥”顶了回去
TOP
46#

回复 45# Haffner 的帖子

哈哈,这句话肯定是克纳说的,太有他的风格了!克纳不爱排练,但这家伙可是聪明人。他一辈子游弋在德奥两国,带一些WPO,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不来梅,法兰克福之类已经被别人训练完美的顶级乐团。这些乐团早已对曲目烂熟于心,克纳尽管在演出时发挥想象力即可。他可不会去自己手把手调教一支近卫部队,更不会到德奥以外把一支破乐团从头带起。
TOP
47#

还就甭说~~~ 维也纳、柏林那几位巨人里唯一彻底征服俺的就是老克莱伯。

那正经是条铮铮铁骨的硬汉子,一如他棒下的贝多芬。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8#

回复 47# bodyheat 的帖子

老克莱伯在五巨头里显然常年遭到低估,其实他的贝多芬棒,舒伯特未完成是超棒,施特劳斯圆舞曲更是美轮美奂,如兄所言,老克莱伯就是侠骨柔肠纯爷们!维也纳的常任指挥能吃素么!别忘了瓦尔特,福特可都没轮上呢。顺便问一句,楼上君子北京人吧?
TOP
49#

原帖由 海森堡的幽灵 于 2009-12-17 21:07:00 发表
老克莱伯在五巨头里显然常年遭到低估,其实他的贝多芬棒,舒伯特未完成是超棒,施特劳斯圆舞曲更是美轮美奂,如兄所言,老克莱伯就是侠骨柔肠纯爷们!维也纳的常任指挥能吃素么!别忘了瓦尔特,福特可都没轮上呢。顺便问一句,楼上君子北京人吧?


呵呵,偶听 老克的 大会堂贝三,比本贴主公 的 著名版本 感觉好甚多,有待继续考察一下老克的维也纳贝三
半银圈、全胶圈、哪怕EDC ,
AntI-全银圈的any!!~~ F*CK , 55555
TOP
50#

原帖由 海森堡的幽灵 于 2009-12-17 21:07:00 发表
老克莱伯在五巨头里显然常年遭到低估,其实他的贝多芬棒,舒伯特未完成是超棒,施特劳斯圆舞曲更是美轮美奂,如兄所言,老克莱伯就是侠骨柔肠纯爷们!维也纳的常任指挥能吃素么!别忘了瓦尔特,福特可都没轮上呢。顺便问一句,楼上君子北京人吧?

1901-1912,1936-1938年瓦尔特的维也纳皇家/国家歌剧院第一指挥和音乐总监算是白做了……囧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09-12-18 01:28:12
TOP
51#

回复 50# 桂猪 的帖子

谢谢老兄指正,克莱伯那个是我记错了,当时老克离开了柏林国家歌剧院,他在柏林的工作由克劳斯接手。但1901-1912年间的资料老兄列举的和我的了解确实不同。马勒1897年在皇家歌剧院接棒,干到1907年然后去了大都会,他的继任者是魏因加特纳,做到1911年,因为管理问题和团员发生矛盾去职。这期间显然没有瓦尔特什么事。至于1936-1938,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给瓦尔特的确实是一份客座指挥合同。因为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在克劳斯1934年辞职之后一直到战后都没有设立常任指挥,1935-36年间魏因加特纳曾短暂接任艺术指导,之后接手的是克劳斯的助手Erwin Kerber,他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排练指挥。他的工作得到了瓦尔特和克纳这两位客席的大力支援。但瓦尔特确实不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8 02:18:15
TOP
52#

1907年马勒去职的是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院长,当然如有其他职务自然一并都辞掉了,他的继任者的确是魏因加特纳(院长一职是否一并继任,握有资料的朋友可以证实一下)。这两位执掌歌剧院时,瓦尔特一直是第一指挥,是1901年马勒以每年6000弗洛林,两年后更多的承诺聘来,当时,瓦尔特已签下柏林国家歌剧院,接到马勒的邀请,中止了合同奔赴维也纳。
1936年秋,瓦尔特的确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聘为艺术总监,干到1938年3月。
TOP
53#

同敬仰 Erich.Kleiber
TOP
54#

老爸和儿子一样有个性
TOP
55#

回复 52# 桂猪 的帖子

又广泛查了一下资料,我和兄台所掌握的信息实际上并不矛盾。克劳斯去职后一直到战争结束,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一直没有设立常任指挥,只有一位艺术指导负责日常排练,而艺术总监可以从客座指挥中选出。当时维也纳的艺术总监一共两位——瓦尔特和克纳佩茨布什,虽然他们的身份都是客座。
TOP
56#

呵呵,考据派!致敬!
超级歌剧迷
TOP
57#

回复 55# 海森堡的幽灵 的帖子

海森堡兄能不能把资料上“艺术指导”和“艺术总监”两个称谓的原文拼一下,谢谢了,我看的英文资料上写的是"artistic director"。
TOP
58#

艺术指导其实就是MUSICAL DIRECTOR,德语说法是“Direktoren”其中之所以把director译为“指导”,采用的是日语说法,以便和artistic director中的director区分。在Wiener Staatsoper的制度中,后者类似于顾问,而前者是乐团的常设职务。当然,Wiener Staatsoper和wiener philharmoniker的乐手虽然是同一批人,但制度还有不同,比如魏因加特纳在歌剧院长的位置上只坐了三年(1907-1911),但在WPO常任指挥Subscription Conductors(德语Abonnementdirigenten)上作了21年,而马勒只在1898-1901年间担任WPO的常任,沙尔克甚至从未在WPO任职。因为Wiener Staatsoper有很多固定的日常演出任务,所以WPO的常任指挥其实只能得到很有限的带团时间,颇有点虚职的味道。到1933年克劳斯卸任之后,WPO搞改制再也没有设立过常任指挥一职,乐团的实际领导权统一到了歌剧院的系统中。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9 03:29:13
TOP
59#

瓦尔特到维也纳时是1936年,因为他不是歌剧院的在编人员,职务挂是在WPO的,只能当客座。
维也纳皇家歌剧院在旧奥地利帝国相当于事业单位。一战之后帝国散伙了,歌剧院自负盈亏改制为国企。乐团这个时期搞了很多过渡性措施,情况很类似咱们国家改革初期的双轨制,两套平行管理系统的存在导致制度变得很复杂,有很多编制上的问题我也搞不明白。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9 03:36:03
TOP
60#

是的,有些名头和制度有些复杂,我有时候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一头雾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