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2# 小数点 的帖子
关于音乐上的建树,这方面可就见仁见智了,福特的影响力固然大,但如果放在整个西方指挥界来看就并非独一无二。尽管福特是柏林的艺术总监,但他毕竟在维也纳只是一位客座,和克纳,舒里希特,瓦尔特相比地位并不更高,维也纳战前最后的一任常任指挥是克莱伯。而论及在乐坛的声誉和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柏林肯定是无法和维也纳相提并论的,这点毫无疑问。况且,即使在战前的柏林,国家歌剧院和爱乐的声誉也是分庭抗礼的,不信可以检查一下20年代柏林HMV的录音里有多少位老指挥大师选择和国家歌剧院合作。而克伦佩勒正是国家歌剧院的两大指挥之一(另一位是老克莱伯)。当年的柏林五巨头可不是随便凑数的,别忘了,弗里德,魏因加特纳,布莱赫,穆克,里查施特劳斯这些叱诧风云风云的时代巨掣们当时可都在柏林活动!不要因为福特属于主观派,就先入为主认为他艺术高超,即便不提克伦佩勒,魏因加特纳,穆克,瓦尔特,老兄的头像,诸位客观派指挥家的声誉怎么看都不逊于福特。至于具体讨论福特和克伦的指挥艺术,双方各有千秋,我在前面的楼里谈过,要是再具体的话暂时没有时间写长文了。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确定:福特的指挥艺术既非完美无瑕,也不是古今一人,即使在同辈德国指挥家之中也没有绝对优势,伟大的瓦尔特,克纳,克劳斯,克伦都有各自的傲人本领。福特在国内压倒性的巨大声誉,很大程度是由于其他指挥家的话语权由于语言障碍遭到遮蔽。毕竟大多数朋友了解20世纪前期的国外指挥家靠的都是阿杜安那本《福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入门。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看看勋伯格写的《The great conductors》。作为综述性的读物,那本书才是真正的权威(作者就是战后乐评界的权威)。至于勋伯格是如何评价克伦佩勒的,我转的文中已经引用过了——希腊式的古典,犹太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德国浪漫主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总合成为克伦贝勒这个艺术现象。对于向来尖酸刻薄的勋伯格,这个评价已经是极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