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听音室不全攻略
不过平直的高频响应对某些乐器的声音是好的,对另一些泛音丰富的乐器则可能会感到过于刺耳。综合起来看,高频允许适当降低一些比较适当。至于低频响可以适当提升一些,有利于改善小房间低频重放效果,因些图3b的混响频率特性也是不错的。不过,当小房间中低频驻波比较严重时,加强对低频的吸音,使低频混响时间从中频开始平滑地缓慢下降的特性(图3c),也是常用的混响频率特性,尤其是小房间使用大音箱的情况下更合适些。
更避免的是图3d那样起伏较大的混响特性。与峰值对应的频率f1的混响时间长,与谷值对应的频率f2的混响时间短,f1就会对f2的信号产生“掩蔽”效应(图4),尤其当f2的信号幅度较小时,将几乎完全被f1所“淹没”(阴影部分),从而失去了很多本来可以听到的微妙的乐音,这对Hi-Fi重放自然是很不利的。当室内驻波引起的共振得不到很好的抑止时,低频段常会出现上述情况,从而使声音产生失真或染色。因而在设计听音室时,特别要注意防止低频共振频率出现“简并”并加强对其的吸音处理。
总之,对于图3a-3c的混响特性不能一概地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因为这与房间驻波和音乐类型有关。不过大致来说,相对于中频而言,高频混响时间希望控制在0—负10%的范围内,大概是普遍能够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