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复制链接]

21#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这套26CD的全集极为著名,我只有其中三集

第一卷:基督降临月及圣诞节14部 (4CD)

TOP
22#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第二卷:复活节13部 (5CD)

TOP
23#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第三卷: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圣三一节15部 (6CD)

TOP
24#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李赫特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鼎足而立的三座颠峰,无论世上还有多少版本,都无法动摇其经典地位。





TOP
25#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圣诞节清唱剧》是李赫特的另一力作,演出阵容更为鼎盛,翁德里希、雅诺薇兹、路德维希,这样的组合是可遇不可求了。但从演绎效果看来,似乎庄严有余,而轻松活跃的气氛不足,合唱团也稍嫌刻板,而且越往后,情绪越发紧张。这类表达欢欣喜悦之情的作品,我还是倾向于加德纳的版本,比如第二部清唱剧的第一段器乐合奏曲,加德纳呈现出了一派恬静祥和的田园气息,而在李赫特手下,则是一幅浓厚深情的重彩油画,甚至带有些许悲剧的色彩,大异其趣!
TOP
26#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TOP
27#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转贴]
  
      康塔塔是意大利文,原意为“歌唱”。康塔塔的内涵非常丰富,根据时代的变迁,它的解释有所不同。
      在十七世纪,康塔塔往往是一种单声部唱的戏剧性牧歌,伴奏用琉特琴或通奏低音。这种形式在十七世纪后期的意大利极为流行,分几个声部演唱,有些康塔塔由宣叙调组成,有些则是一连串的咏叹调。室内康塔塔(Cantata da camera)属于世俗音乐,由卡里西米(Carissimi)发展而来的教堂康塔塔(Cantata da chiesa)则是宗教音乐。当时多产康塔塔的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他以独唱与通奏低音的形式写过六百首,另有六十首是独唱与器乐的康塔塔,并写有若干首供两声部演唱的室内康塔塔。
  到十八世纪,康塔塔成为更适合剧场演出的音乐,其结构由一段利都奈罗(Ritornello),一段具有两个对比主题的咏叹调和一段结尾的利都奈罗组成,并有弦乐伴奏。此种形式在德国主要用于教堂,用一个或几个独唱者、合唱、管风琴和乐队,歌词采用圣经经文。泰勒曼、许茨和亨德尔都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但与巴赫相比,他们不免有所不及,巴赫写过宗教性康塔塔近三百首,又写过短歌剧似的世俗性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
  十九世纪的康塔塔以巴赫为典范并又得到发展,通常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实际是一种短小的清唱剧。埃尔加的《奥拉夫王》和《卡拉克塔卡斯》是精致地构成的康塔塔。到二十世纪对这个词的解释更不严格。像沃尔顿的《伯沙撤王的宴会》和沃恩.威廉姆斯的《神圣市民》,据作者本人讲是清唱剧,但说它是康塔塔也未尝不可。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是独唱、合唱和乐队演奏的作品,而斯特拉文斯基的康塔塔却又为两个独唱者、女声合唱和六件乐器而作。
  不论如何,我们很多人接触这种声乐体裁还是从听巴赫的作品开始的。巴赫所居住的十八世纪的莱比锡,是一座拥有三万居民的繁华商业城市,著名的出版印刷中心。城市中共有五座教堂,其中重要的是圣尼古拉教堂和圣托马斯教堂,巴赫经市议会任命成为“圣托马斯堂和莱比锡乐正”。负责为这些教堂提供音乐并进行教学活动。
  莱比锡的市民不乏公众敬神的机会。所有的教堂每天都有礼拜仪式,每逢节日还有专门的庆祝活动。圣尼古拉教堂和圣托马斯教堂正规的星期日节目,除主要的礼拜仪式外,还有三场短小仪式;主要仪式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午时分。在礼拜仪式中,唱诗班唱经文歌、路德源弥撒曲(只有《慈悲经》和《荣耀经》)、赞美诗和康塔塔。按照巴赫的要求,教堂乐队由两只长笛(需要时)、两或三支双簧管、一或两支大管、三支小号、定音鼓、弦乐器加通奏低音组成,总共十八至二十四名乐师。巴赫当时的条件也许不太理想,但足以激发起作曲家的创作力,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有新作品演出。
      巴赫的康塔塔约有两百余首保留下来,其中有的是为莱比锡新创作的,有的则是较早作品的翻新之作。在早期的康塔塔中,作曲家对歌词中感情与形象的变化所产生的诗意反应自然地涌流出来,化成具有强烈戏剧表情和出人意表的多种多样形式的音乐;后期的康塔塔相比之下不是那样抒发个人情感,结构比较正规。不过,这些康塔塔同样反映出巴赫音乐中五光十色的变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创新、炉火纯青的技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巴赫的大部分康塔塔是宗教性的,其中许多在今天非常著名,如《基督处于死亡的枷锁中》(BWV4)、《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BWV8O)、《我满足了》(BWV82)等。
  巴赫的世俗康塔塔(他把其中一大部分称为“音乐戏剧”)是为各式各样的场合写作的。同一首音乐既用于世俗又用于教堂康塔塔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圣诞节清唱剧》中有十一个唱段也曾用于世俗乐曲,六段见于《大力神在十字路口》(BWV213)。最优秀的“音乐戏剧”包括《福玻斯与潘》(BWV201)和1733年为庆贺奥古斯都三世诞辰而作的《碧波潺潺,嬉戏荡漾》(BWV2O6);而《咖啡康塔塔》(约1734-1735,DWV201)和嘲弄性的《农民康塔塔》〔1742,BWV212〕则是他的轻快音乐的两个可爱的标本。在作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的几首世俗康塔塔中,巴赫尝试采用新的华丽风格。他使声乐线条处于首要地位,约束自己力求伴奏复杂精美的倾向,又创作了一些对称地分解为前句和后句旋律,并配以许多这种新歌剧风格的其它小手法。
TOP
28#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基点欣赏:B小调弥撒,李赫特版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17022
TOP
29#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基点欣赏:康塔塔BWV137《赞美上主》
非常振奋的音乐,第二段就是熟悉的管风琴众赞歌BWV650,很优美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47846
TOP
30#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出手不凡。。支持
TOP
31#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阿岗兄好久没露面啊,呵呵
你的MDG到了没?
TOP
32#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好文章! 鼓励!支持!
TOP
33#

回复:巴赫康塔塔之旅

好贴,期待下文。
TOP
34#

回复: 巴赫康塔塔之旅

二,弗里兹·温纳(Fritz Werner)

      弗里兹·温纳(1898-1977)是另一位演绎巴赫声乐作品的元老级指挥家,他领导着他的Heinrich Schütz合唱团和南德室内乐团,在50-70年代间录制了巴赫的大约60部宗教康塔塔和全部其他宗教作品(ERATO出品),使当时巴赫康塔塔唱片的数量大大增加。

      温纳的版本与李赫特恰好是一个绝妙的补充。同样是运用现代乐器,演绎方式也大致相同,但温纳的演绎充满慈爱、温暖、详和的气息,与李赫特的崇高、庄严、挺拔形成鲜明的对比。独唱家阵容也相当鼎盛,都是当时活跃的巴赫声乐专家,意想不到的是,器乐独奏家里也有一些腕级人物,比如小号独奏家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e)、管风琴家阿兰等(Marie- Claire Alain),实力不比李赫特版逊色。

      温纳的版本虽然算不上权威首选之类,名气也远远比不上李赫特,但却是我愿意经常欣赏的唱片。尽管合唱团有时稍显松散和飘忽,录音质素也不太平均,但我更喜欢这套录音带出的人情味,仿佛感受到上帝无限的慈爱流淌在人间。



TOP
35#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几张早期发行的CD封面,很漂亮





TOP
36#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原版LP封面





Werner LP6.jpg (, 下载次数:91)

jpg(2007/6/14 16:51:08 上传)

Werner LP6.jpg

TOP
37#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TOP
38#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TOP
39#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三,菲利普·海瑞维格(Philippe Herreweghe)

      对于海瑞维格的巴赫康塔塔,几乎所有评论都交口称赞,至于好在哪里,就要靠自己好好品味了。其实海瑞维格的才华早年就被莱昂哈特和哈农库特看中,并邀请他和他组建的合唱团Collegium Vocale Gent参与录制巴赫的康塔塔全集,所以在那套著名的Teldec全集里海瑞维格就已开始展露才华。直到80年代海瑞维格开始在Virgin,后在Hamonia mondi录制自己的康塔塔版本,至今才出了大概十几张,而他表示并无计划录完全集。

      很多人都认为海瑞维格的版本非常优雅、高贵、深邃,我认为的确名副其实。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他的充满灵气而略带神秘的风格,展现了巴赫音乐里极为细腻的一面,同时又不失整体性和深度的表现,恰倒好处地拨动着听众的心弦。他的乐队和合唱的融合达到了绝对的完美,细致而空灵,仿佛泛着圣洁的神光,空间层次感极佳,当然这也得益于卓越的录音,HM的合唱录音的确一流。整体而言,海瑞维格的版本是我的古乐版里最喜欢的一套。

TOP
40#

回复: 【原创】巴赫康塔塔之旅

BWV243《圣母颂歌》
这套精美的双CD是我最喜爱的海瑞维格康塔塔唱片之一,包括了优美的《圣母颂歌》和几部圣诞节康塔塔,其中有好听的BWV63《基督徒,铭记这一天吧》,无论乐队、合唱、独唱都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涤荡心灵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