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复制链接]

查看: 27558|回复: 185
111#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事实上,在谈论“量化精度”(bit)这个概念的时候,不应该把它和“是否漏掉细节”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所称的“细节”,是“取样频率”管的事情。理论上来讲对于0 - 22.05kHz之内的任何信号,除了电平特别低的那些,CD都是每一样都不漏的,只是在记录的时候,有四舍五入之类的“偏差”。因此:1. 电平特别低的那些,ADC的确记录为幅度为零,但要“低”到什么程度CD格式才漏掉呢?——对于翻制模拟开盘带来将,磁带自身的背噪早已远高于这个“低”的下限了,因此绝对没有问题;对于数码录音来讲,这要看整个系统的背噪了,假如一套录音系统在一个录音场所里在实测中的背噪能达到CD格式所探测不到,那这套系统、这个录音场所、被录音的艺术家得要多么安静啊,估计在现场假如我离麦克风近的话,呼吸要慢慢来才行了。2. “四舍五入”的偏差,那不叫“漏掉”,而称为“失真”。这种失真的电平大小,早就被淹没在模拟磁带的背噪里(或者对于数码录音的整个系统加场所的背噪当中)。

以上并不是说量化精度对音质没影响,我的意思是:现在某些CD系统被批评的“恶声”,其来源不在于量化精度,而是在于制作、硬件水平上面。另外作为一个佐证:EMI前些年把一些经典的模拟录音再版了DVDA,其中上面的双声道版本用的是当年再版CD而混好音的那盘母带。网上有很多评论,几乎所有都说听了之后觉得DVDA的双声道版听上去和CD的没什么区别,有的人甚至用“identical”这个词来形容;而很多评论称DVDA版最令人惊喜的则是多声道版,因为混音不同。当然我并不觉得双声道版里,DVDA和CD听上去完全一样;不过我很明显能感受到,目前来讲决定音质的最主要因素不在于它是多少bit的格式。

格式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怎么去用它,怎么去实现它。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8-30 00:39:09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112#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44.1kHz,16比特量化是其中之一
TOP
113#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这里有2个wav文件,分别是16/44和24/96格式的.出自完全相同的音源,只是编码成不同的文件.

可以自己下载比较一下,16/44.1 和 24/96有无差别


http://www.soundkeeperrecordings.com/xsamples.htm
最后编辑Raxel 最后编辑于 2007-08-30 05:16:46
TOP
114#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数字化取样无非是把连续的东西分成1,2,3...N级别,因为分得细,如果播放器材足够好,应该听不出问题,但如果器材不够好,放大看频响曲线会有许多小锯齿,可能其中的5和6中间的距离被放得特别大,数字信号是没有5.1,5.2...5.9的,这也就是我说的断层被放大,出数码声。

如果是模拟信号,即使频响曲线放大后有许多小锯齿,但即使被这些锯齿影响,信号也还能保证是连续信号,也就是保证了模拟声,当然,这些锯齿还是会带来听感的问题,但不是数码声这个问题。

同样,JITTER跟这种局部数字被特别放大造成的断层也没有关系,所以LP的JITTER值大,但还是模拟声。

音响我是不怎么懂的,各位认为不对就当作看笑话。

反驳我的观点对探讨CD的恶声之源也没正面作用。我还是希望有DX能正面解释数码声的根源。总是强调复制过程中的损失太忽悠人,因为不同器材播放同一个好CD,数码声有强有弱。
TOP
115#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cd的制式本身的问题基于人的听力的上限是20KHZ,所以标准订了CD的上限频率为20KHZ,由于数字采样的原因,20KHZ是硬断点,后来人们发现问题,采用了数字插值等超采样的办法,使频率向上延伸,那只是幅度的补偿,相位的失真很大,另外CD机D/A后的LPF的相位失真也很大,这是CD制式的天生的问题,而模拟音源虽然不能保证20KHZ以上的幅度衰落,但相位是连续的,和声音在自然界中的传播相似,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数字音源的采样频率提升是根本...
TOP
116#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回到标题的说法,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是技术的一大进步,发明者当然是功不可没的...
TOP
117#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有人发明出来的. 不过发明者还是了不起, 最起码我们就搞不出来
TOP
118#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说句实话: 这个话题的深入理论讨论,是有底线的:至少你得系统读过信息和系统的教科书. 我很佩服一些烧友的见闻广博,从他们的发言里也看得出业余有相当的信息捕捉,并且想象力足够丰富,但是很明显没有接受过相关理论训练,难免会似是而非,概念混淆.这种时候讨论毫无意义. 也很吃力.甚至有点无聊.
FELIXCAT兄应该尽量避免类似理论'争论',要不然就专开一贴从基本概念讲起.大家跟着学习学习.
TOP
119#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非音响发烧友 于 2007-8-30 9:01:00 发表
说句实话: 这个话题的深入理论讨论,是有底线的:至少你得系统读过信息和系统的教科书. 我很佩服一些烧友的见闻广博,从他们的发言里也看得出业余有相当的信息捕捉,并且想象力足够丰富,但是很明显没有接受过相关理论训练......


好建议!信号处理是基础,如何和音频相结合,数字音频的相关协议,都需要大虾去讲解...
TOP
120#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8-30 0:57:00 发表
数字化取样无非是把连续的东西分成1,2,3...N级别,因为分得细,如果播放器材足够好,应该听不出问题,但如果器材不够好,放大看频响曲线会有许多小锯齿,可能其中的5和6中间的距离被放得特别大,数字信号是没有5.1,5.2...5.9的,这也就是我说的断层被放大,出数码声。

如果是模拟信号,即使频响曲线放大后有许多小锯齿,但即使被这些锯齿影响,信号也还能保证是连续信号,也就是保证了模拟声,当然,这些锯齿还是会带来听感的问题,但不是数码声这个问题。

同样,JITTER跟这种局部数字被特别放大造成的断层也没有关系,所以LP的JITTER值大,但还是模拟声。

音响我是不怎么懂的,各位认为不对就当作看笑话。

反驳我的观点对探讨CD的恶声之源也没正面作用。我还是希望有DX能正面解释数码声的根源。总是强调复制过程中的损失太忽悠人,因为不同器材播放同一个好CD,数码声有强有弱。



lp不叫jitter叫做wow & flutter。。jitter只是用于描述数字信号的的。其定义是信号波形与理想轮廓线的任何偏差。一般人理解作“时基误差”这是以偏概全的,对于dac这种既要求代码准确有要求波形准确的东西来说设计上就要考虑更多的东西。还好44.1khz是低频信号。还有啊。。。我查过telefunken当年刻盘机的资料,机器的wow & flutter达到 10^-5%这么一个数量级的水平。什么概念呢?就是在33又1/3 转的上下沿,其转速误差不超过33又1/3的 0.00001%这么一个水平。而民普通转盘一般做到0.001就是很好的数据了。像目前这些什么clearaudio statement,jr 盘王以及高文新推出的这个东西,无一例外都跟刻盘机一样是个庞然大物。目的就是为了转动惯量从而减小wow & flutter。

cd也好,其他数字音源也好,所谓数码声的重要原因其实就是数字信号质量不理想通过dac出来的波形与理想波形差别很大。这个不是一般厂家都能做好的。

上面有人提到16bit量化精度的问题。考虑到标准44.1/16 dac能接受的最小电平,确实会有数字信号被四舍五入从而影响模拟波形。而一般数字母带在前端大都是192/24或者96/24的水平。甚至有的更高。都是要降频到 44.1/16的。而这里的问题就是如果升频 、降频算法可逆,并且逆变前后所描述的理想波形一致,那么将这个降频了的cd再升频回原制式就能得到跟数字母带一样的精度。不过这个以我的数学知识得不到答案。

题外话,看过楼上各位的讨论,感觉大家似乎没几个学工学理的?讨论问题有点不着边际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