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20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victory: 好帖,读了几天,看了想,想了又看,虽然有很多不理解,但太有学习的价值了
烧了,乱了;如何是好!怎么收拾!
TOP
20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的公式——混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质设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为“混响时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赛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实测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响时间公式。这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声学指标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1967年,新西兰声学家马歇尔(Haroid Marshall)教授最先将人的双耳收听原理同音乐厅的声学原理结合起来,认为19世纪“鞋盒型”音乐厅的绝佳音质,除缘于混响时间及声扩散以外,直达声到达听众后的前50~80ms的早期侧向反射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音乐厅中每个听众都接受到强大的早期反射声能,其中侧向反射比来自头顶的反射声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给听众更强的三维空间感和音乐的环绕感。1968年,马歇尔(A. H. Marshall)提出了“早期侧向反射声”对音质起重要作用,认为需要有较多的早期侧向反射声,使听者有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空间感对响度及与低音相关的温暖感很重要。由于声音向后传播时,观众头顶的掠射吸收使声能衰减,必须靠侧向反射将声音传至观众席后部。这些发现意义重大,从此开始了将反射声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系列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阶段。该理论已成为近期影响音乐厅形状设计的主要理论,使新建音乐厅开始注重并应用侧向反射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这些声学前辈们针对音乐厅获得“绝佳音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科学的归纳,使之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指导我们后人的实践中,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5#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话说回来:录音(包括音乐厅)和我们家里音响系统音乐重播,对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她(听音室)不需要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才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30: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简单地说,音乐厅为了充分利用声能,必须利用反射声能(特别是侧向反射声),使后排听众获得较大音量听清音乐旋律;同时还需利用并控制反射声(特别是早期侧向反射声)的延时量,获得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所以音乐厅对侧向反射声是利用而不是吸收。
音乐厅的“舞台演出部”,反射声的利用就更有讲究,这里不多说了,…………
如果音乐厅的规模面积比较大,早期反射声的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还会改变音色,影响音乐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扩散的原理、作用,将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适当地进行扩散,目的是降低延时大于50mS以上的混响“响度”,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保持原有音色。同时又没有消耗声能。达到即控制了混响,又保持了早期侧向反射声能利用的目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而我们普通的房间里,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吸收处理,例如墙上挂些帘布,地上铺些地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包括1KHz以上的高频)就不会有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的情况。中频相对就比较难被吸收,也不容易被扩散(需要很大的扩散板才有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摆位和吸收并重的办法达到消除或降低影响的目的。低频就更难被吸收了,所以是听音室处理的重点难点,通常的吸收方法很难对低频产生作用,足够体积、足够面积的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是目前唯一对低频吸收处理的较好办法,而且同时能兼顾中频吸收。

而利用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面积较大,体积相对好控制。微孔吸音板掉顶对声音的反射并不强烈,低一些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却保证了掉顶上内部“吸音陷阱”的有效体积,达到吸收低频的目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44:0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外,两侧墙与听音位的后墙应吸收处理,以尽量减少中高频早期反射声影响,目的是获得尽量高的直达声比例,确保声象聚焦不受破坏。
吸收处理表面上看会占去一些空间,使小环境更小,其实他的作用恰恰是起到了增大空间的“效果”,声场会更宽更深,立体感更强。实验证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降低声速,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太正方形的环境,箱子器材后面我们正面的墙,主要是接受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箱子直接传来的低频声)。这里,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扩散,这样的中频会相对比较饱满;也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再吸收,这样的声音会相对比较深远干净。因为经过吸收处理的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能量已经明显降低,这里采取扩散还是吸收,对声象聚焦已经影响较小,可根据自己系统器材的音色、特点进行选择。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地面对声音的影响也很重要,不结实的地面对声音的破坏性很强,也不利于器材的避振。
建议使用结实地面(如瓷砖等),并以铺上些地毯进行调节,这样会非常灵活方便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器材避振方面也多了些保障。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6:07:29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我们普通的房间里,只要进行非常简单的吸收处理,例如墙上挂些帘布,地上铺些地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包括1KHz以上的高频)就不会有延时量达到大于50mS以上的情况。
中频相对就比较难被吸收,也不容易被扩散(需要很大的扩散板才有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摆位和吸收并重的办法达到消除或降低影响的目的。低频就更难被吸收了,所以是听音室处理的重点难点,通常的吸收方法很难对低频产生作用,足够体积、足够面积的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是目前唯一对低频吸收处理的较好办法,而且同时能兼顾中频吸收。

而利用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面积较大,体积相对好控制。微孔吸音板掉顶对声音的反射并不强烈,低一些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却保证了掉顶上内部“吸音陷阱”的有效体积,达到吸收低频的目的。

掉顶进行微孔吸音板制成的类似“吸音陷阱”外,两侧墙与听音位的后墙应吸收处理,以尽量减少中高频早期反射声影响,目的是获得尽量高的直达声比例,确保声象聚焦不受破坏。
吸收处理表面上看会占去一些空间,使小环境更小,其实他的作用恰恰是起到了增大空间的“效果”,声场会更宽更深,立体感更强。实验证明:吸音处理(吸音材料的应用)可等效于降低声速,等效于增大空间体积。

太正方形的环境,箱子器材后面我们正面的墙,主要是接受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也包括箱子直接传来的低频声)。这里,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扩散,这样的中频会相对比较饱满;也可对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进行再吸收,这样的声音会相对比较深远干净。因为经过吸收处理的后墙反射回来的声音,中高频能量已经明显降低,这里采取扩散还是吸收,对声象聚焦已经影响较小,可根据自己系统器材的音色、特点进行选择。(对太正方形的环境,个人主张采取“再吸收”的方法,这样可获得相对更好的声场效果。)

地面对声音的影响也很重要,不结实的地面对声音的破坏性很强,也不利于器材的避振。
建议使用结实地面(如瓷砖等),并以铺上些地毯进行调节,这样会非常灵活方便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器材避振方面也多了些保障。

这样我们就可获得一个大体上平衡的、没有太明显驻波和反射干扰的、声象清晰、声场效果不错的听音环境了。具体的声音表现,就看你的玩机功夫和器材水平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前面曾经提到,跑到箱子两侧外面的声象定位,哪也没有扬声器哦,这又怎么讲呢?

这里再介绍一个著名实验:————李开试验

  李开试验证明:两个声源的相位相反时,声像可以超出两个声源以外,甚至跳到听音者身后。

  李开试验还提示,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相位,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所以,声场的宽度、深度、立体高低定位,在小环境里与反射或者扩散关系并不直接。认为某处加块扩散板,某处留个反射点就能影响声场的宽度、深度、立体高低定位的说法,正如著名音响家占士摩亚曾经说过:‘在音响学中,任何在表面看来很明显的事情,通常都是错误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松香兄,来问题了,前几日感觉高音不够,今天给高音单元加个木号角,高音清脆了,泛音也多些,可是听人声(以童丽,邓丽君为代表的女声)相当的阴柔,这种感觉以前没有,问题是交响乐非常好啊?
TOP
21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加个木号角,相当于增加了扬声器的前腔体积,前腔效应的结果,是使频响变坏。

何为前腔效应?指扬声器或传声器一类电声器件中,振膜前面一般都有一小气室,由于声波在其中产生共振,而使频响变坏。---摘自《扬声器及其系统》P149

它的好处是利用共振提高了声能辐射量,等效于灵敏度提高。但是音色明显改变(破坏),音色真实度降低。

实际听感自己喜欢,也没什么不可。不搞产品开发研究,怎么玩的开心就怎么玩,只要是玩,重要的就是自己喜欢了。我常常就是这个态度。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9:32:1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记得深圳北佬兄是玩障板的,障板的高与宽一般就小不了。如果在障板上安装高音单元,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和声音清晰度。
加个木号角,频率指向性指标下降,正好可减小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压,两者比较,有可能相对更好些也不奇怪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9:55: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现代扬声器箱,为了减小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显著干扰,普遍采取了狭窄前障板结构,B&W甚至把高音单元独立出来。这些措施不但减小了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显著干扰,也有利于频率指向性指标提高。

虽然箱子的内部设计重要,其实箱子的外形设计也是有学问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20:31:3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1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谢老兄指教,正象老兄说的一样,音场定位好一些,层次感好一些,就是女声有点嗲,象是说悄悄话,很亲切,听了一下万山红和郭兰英还好,比较高亢嘹亮,没软...
TOP
21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越来越精彩
TOP
220#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以及听音环境处理

原帖由 深圳北佬 于 2007-11-25 20:50:00 发表
谢老兄指教,正象老兄说的一样,音场定位好一些,层次感好一些,就是女声有点嗲,象是说悄悄话,很亲切,听了一下万山红和郭兰英还好,比较高亢嘹亮,没软...


指教谈不上,老兄客气了。希望有机会能与兄当面交流,一定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