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33260|回复: 819
261#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好文,转帖上来与大家分享。文章虽然是十几年前写的,但是现在看到感觉仍然非常实用,特别是正在装修改造听音室的朋友,更应该认真学习学习哦。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2#

“我曾在一间声学特性很差的房间里作过试验:用扫频仪发出连续变化的20—20000赫兹声频信号,再经功放和扬声器播放出来,发现其中某些频率的声音没有了。也就是说:本应连续的声音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象人在喘气。是功放的频响问题吗?不是。因为在整个播放过程中,功放的输出指示表纹丝不动,说明由功放送到扬声器系统的功率没有变化。是扬声系统的毛病吗?我们立即把喇叭拆下来送到消声室进行测量,结果也没问题。最终的结论是:在房间的频率响应曲线上有许多峰谷,在谷点处的频率就听不到了。对这间房子进行适当的声学处理后,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可见:如果房间的频率响应不好,即使你的器材频响再好,与房间的特性叠加后也会变成一条很坏的曲线。

    房间是音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最薄弱的一环。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其中强度最低的一环:如果其中一环一碰就断,那么其它环节作得再好也没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房间是当前音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07-23 01:29:4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3#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7-23 0:35:00 发表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好文,转帖上来与大家分享。文章虽然是十几年前写的,但是现在看到感觉仍然非常实用,特别是正在装修改造听音室的朋友,更应该认真学习学习哦。希望大家喜欢。


另一个问题是:把中、高频的混响时间作得短一些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低频的混响时间则不可能作得很短。比方说:把中高频的混响时间做到0.1或0.15秒,而低频为0.5秒,声音就会觉得非常难听,非常闷。有人遇到这种情况就认为是中高频混响时间太短造成的,我总是告诉他:这不是中高频太短,而是因为低频太长了。如果把低频混晌时间也拉到0.1至0.15,甚至只要拉到0.2至0.3,马上就会觉得一点也不闷。我们可以想一想:在室外听声音的时候,那可是一点混响也没有的,可我们从来不会觉得闷,为什么屋子里面的中高频混响时间一短就会觉得闷?问题就是低频混响时问太长了。

    渝:怎样做才能缩短低频混响时间呢?

    查:仍然是吸收。尽管无法做得很短,但要想尽办法让它短,还要注意在整个频段上的线性平衡。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4#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23 1:56:00 发表
耍HIFI的,小音量听直达声,房间的影响会不会相对减小?

如果已经做了一定的吸收处理,来回反射衰减的速度就快得多,也就是每一次反射衰减会比较大,来回反射的“次数”减少。

小音量时,当二次反射声被衰减到很小且人耳“不敏感”时,你能“敏感”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直达声了,这时候会错误认为是“环境的影响相对减小”了,而实际上是人耳“听阀”效应在起作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5#

交响乐的现场声音,要的效果是整体的交融,以及所产生的层次,要的是音乐织体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不错,而且所有这些都只能依靠音乐厅的反射、扩散、混响时间、一定距离,才能获得整体上的“最佳效果”。

在音乐厅里:

相对最保真(HIFI)的现场位置,是指挥的位置上或录音师精心挑选的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位置上,哪有相对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

而“最佳效果”的位置,在听众席的某些区域,这些区域可以获得“音乐厅制造出来”的“最佳效果”。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录音师可以通过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把最保真(HIFI)的现场、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记录”下来;还可以加入约干个副麦克风去“记录”音乐厅的反射、扩散、混响时间等等参数制造出来的整体上的“最佳效果”,并混入主麦克风录音声道中,获得“最保真(HIFI)”又不失现场氛围“最佳效果”的录音母盘(母带)。人耳就没有这样的“分身术”了。

这就是有的朋友听了现场,再听同一现场录音时,认为录音甚至比现场更保真(HIFI)的重要原因。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6#

《主观音质评价教程》中第四节《录音系列教程》里有不少相关录音方面的知识,录音室图片往往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被“误导”更不划算。只可惜是【内部资料】,加上PDF文件168这里也不能兼容上传。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7#

所谓“监听状态”,应该与监听室声学处理效果相关,不同的监听室声学处理方法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监听位置距离也就存在区别了,这是很容易误导人的方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8#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监听室里的监听位置都是处于混响半径之内的”就行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9#

在音乐厅里:

相对最保真(HIFI)的现场位置,是指挥的位置上或录音师精心挑选的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位置上,哪有相对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


而“最佳效果”的位置,在听众席的某些区域,这些区域可以获得“音乐厅制造出来”的“最佳效果”。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录音师可以通过两(左右)声道主麦克风把最保真(HIFI)的现场、最真实的乐队层次感,最丰富的细节和信息量,最平衡真实的声音“记录”下来;还可以加入约干个副麦克风去“记录”音乐厅的反射、扩散、混响时间等等参数制造出来的整体上的“最佳效果”,并将它们“恰当地”混入主麦克风录音声道中,以获得即“最保真(HIFI)”又不失现场氛围“最佳效果”的录音母盘(母带)。人耳就没有这样的“分身术”了。这样优秀的录音虽然并不普遍,但也不少。

这就是有的朋友听了现场,再听同一现场录音时,认为录音甚至比现场更保真(HIFI)的重要原因。因为它能够给你听众席上享受到的现场氛围的最佳效果同时,还能给你音乐信息最明晰、器乐质感最真实的、聚焦定位最明确的舞台现场三维空间立体声像还原。“立体声”指的就是这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0#

谢谢ray-ji兄的理解!事物总是相对的,在叙述主观评价事物时,所谓的“最好”、“最真实”等等,通常被应用为“比较级”的形容词,希望不要误解叙述中的“最”字的含义,千万不要把主观评价叙述里的“最真实”理解成“绝对真实”。

其实很多场合,好的东西里面常常存在被挑选或推选出更好或最好的情况。例如,企鹅评鉴有一星、两星、三星、三星带花,我们常常就把三星带花的称谓“最好”等等。这里的“最”也不是“顶点”不可逾越的意思,就算是三星带花的唱片里面,也会存在差别,不同的人看法就会有一些不同,甚至存在三星唱片比三星带花唱片更受欢迎的情况。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