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33349|回复: 819
271#

alma兄所说情况代表了现代录音的“主流”情形。

回顾六十年代中后期电子管技术发展到“巅峰”时期的黄金时代,有许多的优秀录音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当时的后期处理手段并不像现在那么的“方便”以致于实际上变得非常复杂,“录音效果好坏”主要依靠主(副)麦克风的现场摆位应用技巧和录音时选择的音乐厅自然混响效果,那个年代大多数立体声录音甚至只有用到两只主麦克风而已,根本就没有“副麦克风”的概念。所谓的“后期处理”主要是剪辑,后期“加工处理”的幅度和手段都是非常有限的。而正是这个时期,却产生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录音。由此可见,麦克风是可以把收集到的声音信息记录下来的,你把他摆放到什么位置,他就记录下什么声音;音乐厅的效果怎样,它就记录下怎样的效果。而且高素质的音乐厅现场有着近乎完美的音乐和音效,这类后期“加工处理”的幅度和手段都非常有限的录音,却是相对最自然真实的,也是最保真最HIFI的。

个人认为优秀的录音,其核心技术技巧仍然是麦克的摆位应用技巧,而不是后期的调音处理。后期处理的重点应该是针对不够理想的音乐厅去“克服音乐厅的先天不足”,而不是刻意美化音色。自然流畅的声音就是HIFI。而刻意美化音色的声音是商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2#

原帖由 alma 于 2009-7-24 4:26:00 发表
"自然流畅的声音就是HIFI。而刻意美化音色的声音是商品'

谢谢松兄回复,我们要握手。我们对Hifi的认识是一致的。

难得年轻有为的“志同道合”者啊,不一般…………

对于下面这个观点我有不同看法。“通俗说,二个人的二重唱形成的是三个泛音,三个人重唱形成的是N个泛音----由此带来音色的变化。”

所谓“泛音”,可以认为是在发出基音的同时产生的动态分解分量,也可以是不同声音相互干涉产生的新的动态分解分量,还可以是早期反射声与基音通过时间相位差相互干涉产生的动态分解分量等等,它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分量分布变化万千,它是“音色”的主要元素,是我们赖以区别不同声音的基础。

不是所有泛音都能美化音色的。和谐的泛音能美化音色,令人愉快;不和谐的泛音能恶化声音,令人讨厌。二个人的二重唱不一定只形成三个泛音,如果进行采样分析,结果会告诉你泛音的数量一定是一个数目不小的N个,它们的能量大小与分布也没有绝对的规律,同样的两个人歌唱同样的曲目,时间地点不同,泛音的能量大小及分布就有变化。音色这东西很是奇妙,因为它需要通过空气(或其他传导介质)来传播,太多的因素可以导致它的改变了,O(∩_∩)O哈哈~扯远了,对不起!总之“二个人的二重唱形成的是三个泛音…………”的说法值得商榷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07-24 14:36:2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3#

原帖由 品味之道 于 2009-7-24 22:47:00 发表
有价值的好贴,顶!

楼主松香dx更是以澄明的心境玩味HIFI之人,感谢松香大哥过往对偶的环境问题的指点,在您的帮助指点下得到启发根据实际家居的可行性做了休整,改善明显,谢谢。

哦!是通过电子邮箱交流观点建议的那位烧友吧?改善明显就好,不用客气。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4#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7-23 19:15:00 发表
松兄的听音室的音场还原是我听到的最好的。相信新的听音室更完善。而且我也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听不到更好的音场还原的系统。

HIFI系统可以无限的接近器乐质感,但不可能完全一致。松的签名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ray-ji兄过奖了。

我这里听音室的隔音设计、室内吸音处理都还算不错吧,所以“有条件”天天听音乐到凌晨两点以后。

今年是我“现役听音室”建成使用十周年纪念,它对我来说还是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实验场。在这里曾经接待过成千上万人次的国内外发烧友或电声工作者,PK过记不清的音箱、功放、CD、各种线材等等音响器材,给我和参与者带来过许许多多的快乐时光,即使新的听音室建成投入使用,我想我是仍然不会忘记现役听音室给我留下的美好时光的。


另外新的听音室是在商品房里将就设计,有不少难度,能不能达到现役听音室的水平?正在想办法。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5#

“  渝:记得管善群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与您的意思相同的话。他说:现在的发烧友特别注重器材。总是在一个元件、一条线上下功夫,这只能说明他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声场上,也就是房间的声学特性。

    查:我也曾经与管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记得曾经看到过某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真正的Hi—End就是我的感觉。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感觉就是Hi—End,那么就无标准可循了。就当前设备生产所能达到的水平而言,与房间的不均匀性相比,设备的缺陷是很微弱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Hi—End不是器材,而是房间。如果置听音室的声学特性于不顾而只在器材上下功夫去寻找Hi—End,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渝:换句话说,您是否认为:与房间的缺陷相比,对器材进行一些修改,也就是所谓摩机,其效果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查:那当然是房间的影响要大得多了。 ”

这段对话也很精彩…………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6#

原帖由 空手 于 2009-7-26 9:08:00 发表
顶松兄的好帖,就是50多页翻下来真真受不了!

松兄能否搞个精编,让我等能一下子学到你整治听音环境的经验?


这里是聊天的形式,形成所谓的“精编”就是做文章了。现在可能还没有时间,以后看看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7#

原帖由 吹bee1 于 2009-7-26 11:05:00 发表
房間是hi fi投資最重要的一項,但又是最多人忽視的一項,松香兄正面地道出此問題,值得參考學習。

老兄说的基本正确,还有一些朋友虽然重视听音室的处理,但是却从“骨子里”就怀疑吸收处理的本质。他们不会相信:

“为了测数据,我又把吸音材料全部去掉,搬进仪器,再把吸音材料重新一点点加上去。结果确实是这样:随着吸音材料的加多,房间的频率响应越来越平直

    总之一定要有足够的吸收。有一种误解:当低音不足的时候,就以为低音混响时间不够,低音吸得太多了,实际上恰恰相反。”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07-26 19:00:0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8#

为了测数据,我又把吸音材料全部去掉,搬进仪器,再把吸音材料重新一点点加上去。结果确实是这样:随着吸音材料的加多,房间的频率响应越来越平直

    总之一定要有足够的吸收。有一种误解:当低音不足的时候,就以为低音混响时间不够,低音吸得太多了,实际上恰恰相反。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9#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7-26 18:57:00 发表
为了测数据,我又把吸音材料全部去掉,搬进仪器,再把吸音材料重新一点点加上去。结果确实是这样:随着吸音材料的加多,房间的频率响应越来越平直

    总之一定要有足够的吸收。有一种误解:当低音不足的时候,就以为低音混响时间不够,低音吸得太多了,实际上恰恰相反。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我十多年前就和一些朋友说过,可惜没有一个人会相信,最后干脆不说了。

当我的听音室99年建成后,一些朋友去看了,听了,却无法理解“低频吸收处理的原理和作用”,甚至认为采取“霍勒姆滋共振吸收原理”去吸收低频的吊顶“没有吸收作用”。O(∩_∩)O哈哈~!!这时候,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会伴随着你…………,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决定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0#

“总之一定要有足够的吸收。有一种误解:当低音不足的时候,就以为低音混响时间不够,低音吸得太多了,实际上恰恰相反。



当我的听音室99年建成后,一些朋友去看了,听了,却无法理解“低频吸收处理的原理和作用”,甚至认为采取“霍勒姆滋共振吸收原理”去吸收低频的吊顶“没有吸收作用”。

因为低频是很难被吸收处理的,而“霍勒姆滋共振吸收法”却能非常有效地吸收处理低频。

但是他们却在我这听音室里听到了足够丰富的低频。就想,低频如果被吸收掉了,就应该没有了啊。事实上低频却足够丰富并具有弹性,怎么会被吸收了呢??所以他们就无法接受和理解霍勒姆滋共振低频吸收处理的原理和作用,甚至会“否认”穿孔板吊顶的低频吸收原理。

后来,有一些朋友慢慢接受了穿孔板吊顶的低频吸收作用,也开始使用穿孔板制作吸音吊顶,但是他们却忽略了穿孔板的“穿孔率”和“有效内容积”等这些重要的参数前提,或者根本就怀疑“把低频吸收处理好了,低频表现才能更好”的事实,结果根本达不到吸收处理低频的作用目的,表现可想而知。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