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复制链接]

查看: 39994|回复: 109
71#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EMI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亚洲的顾客的确对老大师们有着宗教式的崇拜,不过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可以说忽略不计;日本又自己有东芝EMI(的确在80年代的时候,那些老大师们的经典模拟录音,很多都有日本版的正价版)。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方国际市场,很多老外并不是这样来看老大师的录音的。要知道当时西方的顾客刚从几十年的LP时代走过来,那些老大师的录音,一开始有正价版LP,后来又有中价版,最后还有数都数不过来廉价版LP;CD刚推出市场,假如又重新发一遍正价版(要知道那时候CD的价钱对于当时消费水平算是比较贵的),顾客们会买吗?EMI那时候认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是恒定的,每个年代都有杰出的艺术家出现,所以当时的正价版CD就理所当然主要发行新录音了。再说那个时候的人们,有一些还真去听过我们现在觉得是“老大师”的那些大师的现场演奏,甚至住在当地的还能经常去听。所以他们对于“老大师”,一点都没有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神秘感”。这就好比那时的人看舒雷克特、莱因斯多夫、肯培这些“老大师”,就像现在我们看拉特尔、杨颂斯一样。

所以EMI在80年代的时候把很多老大师们的录音,放在中价或者廉价版CD上发行。

假如80年代的时候中国古典音乐市场能有现在这样繁荣,占这么重要的比重的话,肯定那时候EMI发行正价版的策略就会大大地改变。

哦对了,米尔斯坦的录音有EMI天使正价版发行的,不过仅有一张单张,德沃夏克小协。我后面会介绍。


原帖由 beijingyulu 于 2008-11-6 11:27:00 发表
俺对天使高价有这样一个认识:

这个系列对老大师都比较吝啬~

有些可能真是在EMI的录音少~比如lz刚介绍的lippati、szell,可能还包括Ormandy~有些在EMI的录音不少,但高价确实很少(当然是相对的)~指挥家比如klemperer、beecham、Barbirolli、Stokowski等~前两位的高价算多的了~但是估计一双手也能数的过来~后面的我见过的高价貌似也就是一个手就能数过来~比起后来的Marriner、拉特尔等人的正价片,似乎太吝啬了~

对些独奏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小提琴大师oistrakh、milstein这种级别的人物,在EMI的出版中,我印象里没有一张是正价的~倒是后来的perlman正价一堆一堆的~杜梅、齐摩尔曼(小提琴家)、肯尼迪的正价碟都比两位老大师的多~钢琴家算是待遇好的,richter和gilels都有正价出版~可惜再往前推的大师们都只能有个中价待遇了~

这当然是EMI的营销策略,可惜给我的印象就是对老大师们的“吝啬”~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2#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9. 米尔斯坦演奏的德沃夏克、歌德马克两首小协



米尔斯坦曾经录过三次德沃夏克小协,第一次是在RCA的单声道(多拉提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第二次是那个著名的Capitol立体声(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是在EMI,由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挥新爱乐乐团伴奏。这张CD里选的就是最后这次的演录。

作为顶级小提琴大师的米尔斯坦,他每次的演录都很精彩。德沃夏克小协的演奏虽然不属于最难的那种类型,但它对节奏“整体上”的掌握要求很高。相当一部分演奏家的演绎由于节奏控制得不地道,使人产生“流于一般化”的感觉,于是乎整部小协演下来就变成了流水账。米尔斯坦在这里却一显大家风范,整部小协一起呵成。

这张CD另外还收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的歌德马克(Goldmark)小协,由Harry Blech指挥爱乐乐团伴奏。Goldmark一生曾创作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但目前经常演奏的一般是第一号,也就是这里所说的A小调小协,作品编号28。这部小协在当初曾经被认为将不会受到后世的注意。但不久实事却证明了这部作品是流传不衰的经典之作。

Goldmark 1830年生于匈牙利,他父亲是当地犹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这个职位虽然比较受人尊敬,但是收入只是中等,所以虽然家人发现Goldmark有些音乐天分,但童年的时候他家里请不起音乐老师来教习。幸亏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免费教Goldmark一些音乐的初等知识,所以才让Goldmark的音乐才能不致于湮没。

有天分的人加上适当的引导当然进步很快。Goldmark 12岁的时候被选送到维也纳附近的一所音乐学校。维也纳在当时的确是学音乐的人所向往的地方。17岁的时候Goldmark终于出现在维也纳的音乐圈子里了。1848年的时候由于欧洲政治不稳定等原因Goldmark所在的音乐学院被迫关闭,Goldmark得自谋生路。所以他接受了一所剧院的职位,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后来政局稳定下来音乐学院重开,Goldmark又在那里学了7年,使得其作曲技术比起以往大有长进。1857年一场全部演奏他的作品的音乐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他随后离开维也纳回到布达佩斯举办音乐会,并且在那里干“博士后”工作。1860年他重返维也纳,当钢琴教师,并且加入了维也纳音乐协会。

Goldmark在维也纳活动的时期真是黄金时期啊,当时活跃的音乐家有圆舞曲方面的施特劳斯,有1862年布拉姆斯的首演,时不时有帕蒂的演唱会,李斯特的琴艺迷倒了无数人,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座无虚席,还有瓦格纳来亲自授课,教导如何去演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后来20世纪初,还有勋伯格指挥自己的作品(1913年),更有贝尔格、韦伯恩等人的作品面世。所以如此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熏陶了Goldmark。

Goldmark在维也纳音乐圈子里面很活跃。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一位评论家Max Graf这样来形容Goldmark的形象:“他看上去像一只蘑菇——他身材矮小,整个人似乎被压在他戴的宽扁帽子之下”“他习惯以一种混合了谦虚和自大的意识来向听众鞠躬,听众通常都对他很尊重”。虽然Goldmark可能算不上最一流的作曲家,但他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歌剧《沙巴女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Goldmark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米尔斯坦这个录音,录于1957年,由EMI著名的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负责录制。米尔斯坦的琴声甜润,可谓是“绕梁三日”,伴奏乐队气势磅礴。

刚才发现几年前上传到基点网站的选段居然还连得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试听一下(该网站好像需要你注册才看得到):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4703

音质光靠我来说好是没用的,还得自己去亲耳听。正所谓:空口无凭,耳听为实。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8-11-06 15:35:40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3#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名级潜水艇 于 2008-10-24 14:18:00 发表
日本正价和国际欧版的声音有木有区别?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0-24 14:24:00 发表
因为我不会同一个录音日版跟国际版都买,所以我不太清楚两者有没有区别。看哪位有心的网友帮忙测一测?用EAC分别抓个轨,然后比较一下两者是不是相同。


我有机会对比过,但是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卡萨尔斯柯托蒂博黄金三重奏的大公,分别是美版老世纪伟大录音(老参考类似的封面,据说比参考还早)和日版老东芝卡萨尔斯的艺术,我是用耳朵比较的,日版输了一点点,主要是信息量稍少造成了鲜活度稍欠,音乐的流动感稍差
TOP
74#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老外对古典音乐的认识确实和东亚这边的大大的不同~一个朋友介绍我到一个国外音乐论坛~
结果大部分帖子里讨论的内容和我在国内音乐论坛看到的完全不同~全新的曲目、全新的演奏家。。。。。。。
另外他们不太重视cd版本~除非是发行量少的稀有货~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1-6 12:42:00 发表
EMI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亚洲的顾客的确对老大师们有着宗教式的崇拜,不过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可以说忽略不计;日本又自己有东芝EMI(的确在80年代的时候,那些老大师们的经典模拟录音,很多都有日本版的正价版)。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方国际市场,很多老外并不是这样来看老大师的录音的。要知道当时西方的顾客刚从几十年的LP时代走过来,那些老大师的录音,一开始有正价版LP,后来又有中价版,最后还有数都数不过
TOP
75#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这张的确忽略掉了~小弟收集的米尔斯坦除了6cd的套装就是FDS系列了~美国EMI没有小天使的~呵呵~
不过这种小天使封面也比较容易让人误会~除了天使标没有cdc编号~好多老版廉价EMI总这么折腾~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1-6 15:27:00 发表
9. 米尔斯坦演奏的德沃夏克、歌德马克两首小协

[attach]116905[/attach]

米尔斯坦曾经录过三次德沃夏克小协,第一次是在RCA的单声道(多拉提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第二次是那个著名的Capitol立体声(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是在EMI,由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
TOP
76#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beijingyulu 于 2008-11-7 9:32:00 发表
老外对古典音乐的认识确实和东亚这边的大大的不同~一个朋友介绍我到一个国外音乐论坛~
结果大部分帖子里讨论的内容和我在国内音乐论坛看到的完全不同~全新的曲目、全新的演奏家。。。。。。。
另外他们不太重视cd版本~除非是发行量少的稀有货~


这点很容易理解,欧美人求异求新,东亚人求同趋同

所以可以理解富特在日本中国到今天还在受追捧,而在德国早已无人问津,到海德堡给富特扫墓的多是日中两国的粉丝。不是说欧美人不认可富特的艺术,而是他们觉得老的东西再好,也不能因此而不追求新的艺术,且不论新艺术的品位(或者说新艺术在当下理解下的品位),这点追求的精神,才是西方艺术不断进步的根本。回顾古典音乐历史上每一个闪光点,哪一个在当时不是离经叛道、前卫大胆的?而现在无不成了经典的经典,甚至经典得过于古板了。

这也正是柏林爱乐选择西蒙拉特而不选择巴伦波音的原因,尽管他们和巴伦的私交非常好,而巴伦的功力也丝毫不差于西蒙,但是一个代表了过去,一个代表了未来,BPO选择的是未来。我想,如果在中国、日本,同样的情况下肯定是巴伦当选了。
TOP
77#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10. 巴尔沙伊(Barshai)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演奏的肖斯塔柯维奇第八交



听完这个录音,谁还敢说数码录音不适合弦乐?

巴尔沙伊当初学中提琴出身,早年以独奏音乐家身份出现。比如说60年代的时候他的EMI录音,他的身份便是中提琴独奏。自从1955年组建了莫斯科室内乐团,他便开始指挥活动。巴尔沙伊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曾经跟肖斯塔柯维奇学习过作曲,跟肖氏有很深的合作交往和情谊;所以跟穆拉闻斯基、康德拉什一样,巴尔沙伊是诠释肖斯塔柯维奇作品最地道的指挥家之一。肖氏的第十四交响曲就是由他指挥首演的。

按理说跟这部第八交最有渊源的指挥家非穆拉闻斯基莫属(毕竟是他指挥首演的),并且穆拉闻斯基在Philips也有这部交响曲的录音,但可惜音效不佳。目前最有神韵的演录之一便是巴尔沙伊的这个EMI版。巴尔沙伊在EMI的录音很少,寥寥可数,都是他1982-1988年之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一职时录的。但是他的每个录音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大家很熟悉的肖氏第七交标题叫做“列宁格勒”,故名思义是表现了当时苏联军民抵抗德军进攻的勇敢精神。到1943年肖斯塔柯维奇创作这部第八交响曲的时候,苏联在战争中逐渐扭转了之前的防守地位,开始占上风了。所以在作品没演出之前,人们都以为肖氏的这部新作品会展示胜利的光芒和气氛,很阳光的。但是最后大家听到的却是相反的东西。

EMI的正价版的封面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这张CD的封面就很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这部作品的意境。从封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在树荫遮天的黑暗、阴森森之中,一缕缕阳光从枝叶中透过来。肖斯塔柯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就是表现这样的氛围。它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悲愤,无奈之中的抗议、呼喊。甚至在穆拉闻斯基的Philips录音里,乐队里很多乐手都用近乎是极限的力量去演奏,有时候乐器的声音就像是因过劳而产生怪异夸张的声效。

全曲分5乐章,第一乐章超级长,有的演录长达半小时以上。巴尔沙伊这里用了26分钟。乐曲一开始低音大提琴立刻营造出一种阴气弥漫的沉闷气氛,之后弦乐组的进入衬托并扩大了这种感觉。假如你有经验的话就能猜到这种压抑的气氛迟早是要爆发的。在第一乐章中间的时候果真就来了:乐队在巴尔沙伊精心引导下,把几乎所有可获得的能量都释放出来。那一刻足以让人产生犹如被压迫许久终有一日把怨气都释放出来的那种悲喜交加的感觉;也有好像在心里很痛楚郁闷的情况下,用尽全身力量对着天空狂叫那种痛快淋漓。这里不得不称赞乐团的长号,听完这一段之后,你会知道什么是“响彻云霄”的感觉。

痛苦迷惑并没有因为第一乐章这里的发泄而得到解决。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乐章怪异荒诞气氛的进行曲和谐谑曲。第二乐章是两首交替出现的进行曲,一个风格辉煌坚定,另一个猥琐、畏手畏脚。

第三乐章是一个亮点,一开始弦乐组演奏的那段机械、往前发展风格的主题,很精彩。苏联的音乐理论家玛捷尔称这是巨大的机械怪物在“工作”。我觉得这一段有点像描述整个社会以无坚不摧的力量在历史上前进发展那样。尤其在中间的时候,出现了由小号独奏为主,乐队其他乐器巧妙配合的幽默风趣地舞曲,被称为是“死亡舞曲”。舞曲完毕之后旋律又回到这个乐章一开始的机械怪物上去。这时候还有定音鼓、小军鼓把命豁出去似地疯狂敲击。

在整个乐队发出的音量到达极限上限的时候,作品进入冥想般的第四乐章。这个乐章里有长笛难度很高的精彩演出,表现出一种“哆哆嗦嗦”的感觉,相当传神。

第五乐章颇有苦尽甘来的意味,好像作曲家真的想通了那样,一开头乐团就展示出田园般的色彩和意境。乐队音调转为明亮舒心的C大调,假如要听动听旋律的话这个乐章可以满足你。我觉得这里的感觉就犹如唱片封面里的阳光,想尽力驱散之前的黑暗和压抑。出乎预料之外,这部交响曲以弱音结束。

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复杂性,长时间来大家对作曲家的意图颇有争论。当时苏联方面的官方定性是作品纪念、缅怀在战争中伟国捐躯的烈士。

这是我听过的EMI里最传神的一个录音。数码录音自然宁静的背景让你一心一意去感受这部水火交融的作品的洗礼。各种乐器声音那如痴如醉的真实度,让你抛除任何物质上攀比的杂念(假如你开始是抱着测试器材或者版本比较的态度来听的话,第一乐章没完的时候你就可能完全沉迷到音乐当中去了)——当然对肖氏作品不感冒者除外。

这部作品不属于大众热门的曲目,所以当年EMI也没有去大力宣传这个录音,唱片产量很少。足足16年之后,2005年才又低调发了一次中价版,归到Classics for Pleasure(简称CFP系列)中去,还是用回85年那次的混音,音质得以保证。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8#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Classics for Pleasure我一直以为是廉价版的
TOP
79#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11-7 11:46:00 发表
Classics for Pleasure我一直以为是廉价版的  

是超廉价版!
TOP
80#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且不说音乐内容,老唱片的封面制作实在太有感觉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