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亨德尔的作品全集或歌剧全集有出版CD吗? [复制链接]

查看: 8690|回复: 47
21#

我想这里有必要补充一点,就是国内所谓的专业媒体对亨德尔歌剧的介绍,窃以为是没什么新意的,大多是照抄照搬欧洲的一些主流观点而已,如果要想从前人的文存中搜索出与亨氏歌剧相关的资料,我极力推荐的是Winton Dean的名著:Handel's Operas,这部上下两卷的书,翔实叙述了亨氏一生的歌剧创作生涯,并难能可贵的是,对亨氏所有现存歌剧每一部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筚路蓝缕,真是功莫大焉,目前对亨氏歌剧介绍最为详尽的资料恐怕无出其右
TOP
22#

vivaldi_gu先生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发烧友可比!

我无法相信在网上能看到诸如vivaldi_gu先生如此详尽的回复,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发烧友可比!由于工作与学习的原因,我在意大利没有太多时间上网,只是收发邮件,我的另一个私人邮箱是glplx521@yahoo.com.cn,很想认识您,vivaldi_gu先生,将来回国见,我是98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davidejia, 于意大利
TOP
23#

不敢不敢,鄙人也是初窥门径,拾人牙慧罢了
兄台既是专业出身,自然学识要远高于我了
承蒙兄台抬爱,仆愧不敢当,愿与兄台共勉之
TOP
24#

建议vivaldi_gu翻译并出版Handel's Operas一书

从行文到语言永词,无法让人相信vivaldi_gu兄是80后的,因为80后的网上语言简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践踏!你是自己亲自阅读过英语版本的上下卷的Handel's Operas,还是从网上找的相关译文?如果你亲自阅读过Winton Dean的这部《亨德尔歌剧》,我建议你把它翻译出来,很有出版的价值。至于出版社,不用操心,北京与上海以及港澳台的著名出版社随你挑:这两年我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出版物有“意大利歌剧大师艺术歌曲系列”之《贝利尼艺术歌曲选》、《罗西尼艺术歌曲选》、《威尔第艺术歌曲选》,4月份《唐尼采蒂艺术歌曲选》也将出版。而今年和明后几年,还有《亨德尔咏叹调集》、《柏塞尔咏叹调集》等10多册翻译和译配的乐谱在国内和港澳台出版。专业与业余没有什么关系,我要力荐vivaldi_gu,你的耐心与友善,可窥一斑!常联系,幸会! davidejia, 于意大利
TOP
25#

vivaldi_gu 再谈谈 亨德尔的 清唱剧吧  
洗耳恭听!
http://shop36036486.taobao.com/
TOP
26#

BT教圣经——Handel's Operas
全民装浴霸!
TOP
27#

   跟大师长学问了  我有的是Radamisto,Curtis的A版,Virgin
TOP
28#

亨德尔的歌剧与神剧

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原籍德国,11岁(1696年)时曾到柏林旅行。当时柏林的音乐权威是意大利人博农奇尼(G.Bononcini,1642—1678)和阿里奥斯蒂(A.Ariosti,1666—1740),因之,亨德尔很早就熟悉了意大利歌剧。22岁时,又以风琴演奏家的身份到意大利演出。在此期间进一步学习了意大利音乐,这在他早期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亨德尔在18世纪的头三十多年里主要是从事歌剧创作,早期在汉堡创作的四部歌剧中,带有很深的那波里学派的影响,如采用三段体的咏叹调形式等。
1703年,亨德尔到达汉堡,在那里演出了他最初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Almira)和《尼罗王》(Nerone)。1707年到达意大利,在佛罗伦萨演出了他的歌剧《罗德里戈》(Roderigo),在威尼斯演出了他的歌剧《阿格丽平娜》(Agrippina)。在罗马时,他结识了当时显赫有名的斯卡拉蒂父子,洛蒂和柯莱里(A.Corelli,1653—1713)等意大利作曲家。他两度游访伦敦,1711年,到伦敦后定居英国。在1719年,他在伦敦创设了皇家歌剧院,并特地到意大利邀请著名歌唱家来与博农奇尼所设的歌剧院竞争。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及人事纠纷等原因,亨德尔的歌剧院维持到1728年,终于倒闭。在这九年里,他以惊人的精力创作了《凯撒大帝》(Giulio Cesare)、《理查一世》(Riccardo I)、《亚历山大》(Alessandro)、《罗德林达》(Rodelinda)等十四部歌剧。1729年,亨德尔获得企业家海德格的资助,重新组织新的歌剧团,但又遇到那波里声乐学派著名演唱家、声乐教师波波拉和哈塞(Hasse)经营的歌剧团的竞争。亨德尔惨淡经营,一直维持到1736年,后因中风,身体局部麻痹,精力大衰,因之破产。在他第二次组织歌剧团的7年间,他创作了《阿尔契娜》(Alcina)、《阿特兰塔》(Atalanta)等十二部歌剧。在伦敦期间所创作的歌剧,显示出他偏爱描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倾向。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四十多部歌剧,他像吕利对法国歌剧的发展那样,在推动英国歌剧事业的发展上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从他一生的创作来看,他的神剧和器乐作品的创作成就大于他的歌剧成就,不过从歌剧发展史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位重要的歌剧作家。亨德尔在歌剧创作和歌剧事业上的主要成就是在伦敦获得的。他在歌剧创作方面还不是一位革新家,基本上仍受当时的风尚限制,倾向于那波里乐派的风格。
亨德尔最成功的是神剧方面的创作。他采用圣经中的宗教故事作题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的英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教派斗争激烈,宗教气氛浓厚,因之,圣经中的英雄故事在民众中广为流传。亨德尔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特征,他的作品充满了英雄气概,充满了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精神和对英雄的歌颂。他的音乐朴实、庄严、宏伟而有气魄,旋律富于表现力,气宇宽广。在他所创作的神剧中合唱发挥了辉煌的效果。他的杰作,神剧《弥赛亚》(Messiah)中的大合唱《哈利路亚》(Halleluja)气势宏伟、情绪热烈,在一次演出时竟使在座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由自主地激动得站了起来,四座观众见国王如此,也都站起身来。此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在英国每逢演出《弥赛亚》待唱到《哈利路亚》一曲时,听众起立已成为惯例。亨德尔的创作特征是他并不偏重于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情节的曲折开展,也不着意于逐字逐句的精雕细琢,而是以有力的笔法概括地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他善于表现造型性的画面和史诗般的宏伟气魄。他后期的很多作品是用英文歌词写作的。他著名的神剧有《阿西斯和加拉代》(Acis and Calathe)、《伊斯特》(Esther)、《亚历山大的宴会》(La Fete d’Alexandre)、《扫罗》(Saul)、《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弥赛亚》(Messiah)、《犹大•马克白斯》(Judas Macbeth)、《约述》(Josua)、《稣赞》(Suzanne)、《沙罗门王》(Solomon)、《苔奥多拉》(Theodora)、《叶夫塔》(Jephta)等。亨德尔的很多神剧实际上很像清唱剧。
TOP
29#

原帖由 davidejia 于 2009-3-12 15:04:00 发表
从行文到语言永词,无法让人相信vivaldi_gu兄是80后的,因为80后的网上语言简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践踏!你是自己亲自阅读过英语版本的上下卷的Handel's Operas,还是从网上找的相关译文?如果你亲自阅读过Winton Dean的这部《亨德尔歌剧》,我建议你把它翻译出来,很有出版的价值。至于出版社,不用操心,北京与上海以及港澳台的著名出版社随你挑:这两年我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出版


不敢不敢,我算什么?所发之论,无非拾人牙慧,兄台太抬举我了
TOP
30#

原帖由 hyben 于 2009-3-12 16:35:00 发表
vivaldi_gu 再谈谈 亨德尔的 清唱剧吧  
洗耳恭听!



他的清唱剧,在下似乎没有听过几部啊,实在惭愧的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