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唱片购卖指南(最后更新:斯威特兰诺夫、斯托科夫斯基、小泽... [复制链接]

21#

18.
博宁吉(RichardBonynge,1930- )

在世界上众多的指挥家当中,博宁吉可谓是精通歌剧全部艺术特色和规律的专业人才。他一生献身于歌剧指挥事业,由于对歌唱艺术极为内行,致使他对于歌剧中的歌唱性处理和戏剧性烘托都有着极为高超的表现绝技。他对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精彩诠释,丰富生动、独树一帜,在世界上拥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声。

19.
鲍多(Serge Baudo 1927-)

鲍多的指挥以法国式的优雅、细腻、对色彩的敏感著称,诠释法国、俄罗斯,特别是法国印象派的作品,尤显其独特的韵味,那不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在一种优雅温存之中,甚至是那种在微微的雾霭之中的色彩缤纷。

20.
巴伦博伊姆(Barenboim, Daniel ,1942.11.15,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在艺术上是一位认真、严谨而又充满执著追求精神的指挥家,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富于浪漫气息。善于抓住作品全局结构的特长,对乐队音色、声部平衡的敏锐感,对乐队的和声色彩与内声部音型的流动,也能细致精确地表现出来。从技术上来说,他的指挥棒技巧准确而有功夫,能够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牢牢地控制住乐队。
TOP
22#

21.
克路易坦(Andre Cluytens,1902-1967)

克路易坦是一位艺术修养颇深的指挥大师,他的气质和性格极为高雅和质朴,外貌也总结人一种详和温厚的感觉。他的为人高尚而和蔼,谦逊而稳重,并且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在感情。有趣的是,他的指挥风格与他的气质、修养和为人极为相似,也许这正是他的内心与音乐息息相通的一种绝好的体现。他的指挥非常细腻而雅致,人们听后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极高的品位,而这种品位又是非多年积累的深厚艺术修养而不能体现出来的。克路易坦指挥演奏出的音乐虽然风格很平淡,但却能够表现出很深的意境,如果仔细地品味的话,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其中淡雅而莫测的个性,非常的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克路易坦的指挥非常强调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从没有过分的火气,但也绝不因缺乏情感而感到干涩和乏味,他总是以适中和恰到好处的控制来调节音乐中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他的这种处理方法看似简单和平淡,其实却需要着异常深厚的修养和细微的调节及平衡的能力,因此它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然而克路易坦却做得极其出色,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充分感觉到他那极为出众的大师风范了。

克路易坦指挥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简洁和朴实,在他演释的音乐中,人们总能够感觉到一种毫无做作感的、亲切而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出一种流畅般的诗意和整洁的韵味。例如他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等作品,这种风格和特点就有着十分典型的体现。
最后编辑zelenka 最后编辑于 2009-03-13 17:23:06
TOP
23#


22.
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 06/28/1912,罗马尼亚——08/15/1996,巴黎)

“慢,太慢!”这是许多人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抱怨最多,疑惑最多的一点。其实切利早年,多的是速度奇快、火花迸射的青春化演绎。人到晚年,锋芒内敛,作品有了长者的宽宏仁厚,从容练达,速度自然放下来,这点较易理解。且有这一倾向的,决非切氏一人。快慢是相对的,单就技术角度而言,速度最重要的是控制得均衡。而更重要的是,随学养及人生境界的递升,切老对艺术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方法也相应地有了转变:对总谱作微观式研究,排练作显微化处理,一个小节甚至一个音符皆有自身生命,绝不显得匆匆草草。更为独特的是,切氏对交响作品各构成因素皆等量齐观,处理时平均用力,对经过句、装饰音也毫不放松,所以这样的慢是有着充分理由的。绝无刻意,更不是哗众取宠,而且他的慢,慢得舒缓、柔韧、松驰而富于张力,你听《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让你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施施然进入画卷,一切行止皆以慢动作完成,一切观瞻又都在慢镜中呈现,连听者也成了观者。再听“基辅大门”一段,慢得有力,慢得崇高,重音向四方延展,最终超越了空间的局限,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想:到底是他的音乐太慢,还是我们的时代太快呢?惯于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惯于在快餐文化中吸收营养的我们已无法放下心来去咀嚼切老奉献给我们的音乐盛宴,而他的慢,是其艺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他的艺术观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音乐,也进入了一种以未有过的聆听状态,慢,即是时间也即是生命的延长,这不就是寿的一种表现吗?

当然,要理解他的慢,便不得不说到他的“淡”了,切老嗜吃,大鱼大肉,但音乐却是斋素。听他的演绎,有种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超然,平和、素雅中却蕴含着绵绵不绝的内力。乐音中没有渣滓,织体极为透明,真如蓝焰般的纯粹,对音乐的阐释没有夸张和矫饰,更别想找到刻意营造的“甜美或火爆”,要寻求感官剌激的乐迷们怕要失望了。与杰西•诺尔曼的合作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时就要求这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声音尽量不要太嘹亮,但是演出后仍然不满意,忿忿不满“这哪是维也纳的春天,充其量是蒙古的春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歌唱家合作过了。从这也可印证他对自己艺术观念的执着。而他的这份淡然的要求来自于其多年历炼,也来自于对禅宗的深切体悟。他的淡最能满足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渴求,却从不会满足肉体式欲望。听他的演绎,使人有安详之感,古人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是经过内心激斗后复归的平和,是对矛盾的超越,他的指挥艺术的最终目标,便是要达到无尘无染、物我相忘之境。在这一点上,东方哲学的审美观竟与西方古典音乐融为一体了。行文至此,我们怕是对切老钢琴家米开朗杰利的友谊有更深的理解了,后者琴音冰清玉洁,艺术上也有形而上色彩。从这一侧面返观切老的艺术形象会更加清晰。

也有人说,切老的音乐表现了“道”,然而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曾有许多钢琴家无法弹好莫扎特,这便是失却平常心之故。莫扎特的作品技巧上不难,难的是一份心灵上的平淡,天真,而切氏就有这样的平常心。这“心”不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吗?还有很多人认为,以切氏之手法,指挥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等深沉、内在,绵长的作品较合适,而指挥激情型的贝多芬和悲怆型的柴可夫斯基便觉不妥了。对于这点,完全是惯性使然,是从“准确性”、“标准化”角度,用既定的“风格”、个性去套切氏的美学,合者用,不合者弃,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音乐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既定速度,速度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速度下所表现的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指挥家演绎别国、别民族的作品,为什么不能接受切氏这一具前瞻性的观点呢?其实切老具超越性的美学观完全可以涵盖地域性民族风格和狭隘的个性观。基于此,才会产生有极强包容性和适应性的不强调风格却自有风格的抽象化音乐。他用实践印证了音乐的实质没有门派之分,没有古今之别的见解。至于切老为何从不指挥马勒,大抵是因为马勒的作品多是矛盾的产物,尽管技术上可自圆其说,但情感表达上过于纷乱和焦虑不安,这恐怕不合切老趣味;而被切老视为儿戏的歌剧,在音乐的集中性、紧凑性和与指挥的融和度上不如交响乐,而且一部分传统歌剧情节太幼稚,结构松散,戏剧性也不如交响乐,这也是与切老圆融的音乐观是有出入的。

切利的指挥艺术历一生磨炼,到了晚年俨然是出神入化了。他有一句名言:“音乐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一个“真”字注定了切利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也是一个“真”字让切利晚年得以升华,达到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境界。卡拉扬一心想融合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却一生都没有做到;而切利却是谁都不买帐,只做自己,所以能自得其乐了。两人境界之高低,我想起码在我们东方人眼里是很容易辨别的了。

切利训练乐队是以极其严格的态度而闻名的,在当今世界上的指挥家中,他是属于在音乐会前排练次数最多、且对音乐处理要求最细致的指挥家。在演释音乐作品时有着极为罕见的深刻性,并且每种演释方法都有着包含哲理性的逻辑思维,是一位以细腻、深刻和完美见长的指挥大师。他在指挥作品时,对于音色、表情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得极其微妙和细腻。
TOP
24#


23.
凯尔贝特(Keilberth,Joseph,1908.4.19~1968.7.20)

凯尔贝特指挥继承了德国音乐传统,在正统、稳健、高效率的处理音乐方面是德国音乐传统的代表人物。擅长于指挥德奥作品,表现力丰富。他对作品风格与内容的令人满意的理解,在普菲茨纳的歌剧《帕莱斯特里那》与《德国魂》(Von Deutscher Seele)、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与《间奏曲》、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及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中有着显著的体现。他善于指导歌唱家,曾完美地演出了莫扎特、瓦格纳的一些歌剧。在他录制的众多唱片中,有首次完整的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和欣德米特的《卡地亚克》。

24.
卡梅隆 (Basil Cameron,1884-1975)

指挥规范、不夸张,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忠于原作,属于“客观的”指挥家范畴之列。

1957年被授予英国女王勋章。
TOP
25#


25.
康泰里(Guido Cantelli,1920年出生于诺瓦纳,1956年不幸死于空难)

指挥准确、细腻、抒情、优雅、激情昂扬。

26.
康米欣纳(Sergiu Comissiona,1928,~)

他指挥生动、活跃,富于戏剧性和舞蹈性;偏爱浪漫派和印象派作品。

27.
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

夏伊的指挥风格是热情、明快和生动,且极富活跃性和动力感。他的指挥特点是既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又有鲜明丰富的内容。一般来说,年轻的指挥家总是喜欢赋予作品更多的绚丽效果而容易忽视作品的内在因素。而夏伊则不同,他从不因为自己年轻就赋予作品更多的火气和外在的效果,而总是尽可能地挖掘作品的深度,这样,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就有着一种异常成熟的风格和个性。

28.
郑明勋(韩语: 정명훈/Chung Myung-whun,1953年1月22日出生)

1974年 获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银牌。
1987年至1988年,他获得意大利”Premio Abbiati”奖,并于第二年获得“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奖。

郑明勋的指挥追求音乐的线条刻划,细腻而又精致,他指挥巴士底歌剧院乐团录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因其细腻精致,与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恰成鲜明的对比。他作为梅西安的学生,经梅西安生前指点,成为诠释梅西安管弦乐作品的新权威。
TOP
26#


29.
多拉蒂(AntaI Dorati,1906—1988)

多拉蒂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指挥大师,这一点是人们都已公认的事实。在指挥风格上,以善于调动和发挥乐队的歌唱性与典雅气氛而著称。他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指挥家,而且有着极为突出的行情性,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他的指挥带有着十分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动力感。由于他很擅长指挥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因此他的指挥在音乐的色彩感和歌唱性,以及对音乐戏剧性的揭示上都非常的富有特色。传说他对音乐色彩的听觉能力极其敏锐和准确,而且在对乐曲节奏等方面的控制上也非常的精致和生动,这一切,都是他在指挥乐曲时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
TOP
27#


30.
C.戴维斯(ColSn Davis,1927~)

戴维斯是一位有着优良的素质和精神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指挥大师,他的指挥特点是高雅和全面。而指挥风格则是稳健、明晰和热情。他非常善于把握理智和情感方面的分寸,在指挥乐队时,又特别精于用音乐来和乐队队员进行勾通,而这种勾通则是一种勿需使用语言的感情交流,正因为有着这种带有神奇力量和幽默感的能力,所以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就总会给人以一种平衡、和谐、悦耳和鲜明的感觉。

31.
A.戴维斯(Andrew Devis,1944一)

指挥表情丰富,擅长指挥合唱曲。

32.
德索尔米尔(Roger Desormiere,1893-1963)

他以感觉敏锐、具有说明力的演奏现代和前期古典音乐而获得广泛的赞誉。是进步音乐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帮助梅西安的作品、布列兹的第一版独唱、合唱及乐曲《水太阳》等作品在演奏上符合更新的音乐潮流。
TOP
28#


33.
多纳尼 Christoph  Von  Dohnanyi  1929———

多纳尼忠实原作,强调作品的结构,指挥风格严整、细腻、精确和富于激情。诠释作品时既有德国式的深刻思考性,又有匈牙利式的热情与纯朴。

在指挥克利夫兰乐团时,能很好发挥这个乐团对管弦乐色彩的强调,在处理一些标题性作品时能显示出自己特色。多纳尼充分发挥了克利夫兰乐团欧洲式的细腻、严整、精密的特色,他指挥的现代作品堪称感性与理性的极好结合,所以有“演绎20世纪音乐的权威”的称号。

34.
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 )

迪图瓦是一位充满朝气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十分富有特色,其中既有着满载活力的动力感,又有着温柔细腻的抒情性,对于乐曲的解释,他有着十分端正和高雅的特点,处处体现出了他那极富修养的个性特征。他指挥的乐曲使人感到生气盎然,清晰明朗和干净秀丽,有时给人的感觉就像他的祖国瑞士的那种秀美别致的自然风光一般。他统帅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处理的法国音乐和俄国芭蕾音乐,一般都色彩绚丽,十分出色。而他演绎的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可谓是精晶之中的精品。
TOP
29#

35.
埃沙-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

指挥清晰、准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控制乐队音色和音响的能力。
TOP
30#

36.
富尔特文格勒(Wilihelm Furtwangler,1886-1954)

富特文格勒受到浪漫的比洛和精确的尼基什的影响很大,从而揉成自己内在的、抒情的指挥.独具特点,作为上世纪其中一位最伟大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以他作代表的德国酒神指挥风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与托斯卡尼尼那客观理性、忠于原意的阿波罗式风格大大影响了后世的指挥;他演奏往往并不僵死于音符和标记本身,而是在深入的考察作品本身之后,将音符背后的音乐真意呈现出来。所以这样的演绎在顾及及原作的风格及结构上却有着更加鲜活的生命和内在统一的平衡。虽然富特文格勒的指挥技术与今日的精确风格相去甚远,甚至被人描绘成为不停的颤抖,比如每次在重拍拍子上都是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结果是一连串难以辨认的抖动,但他本身却有着一种难以说明的、磁石般的魔力及超人的音乐说服力,能凝聚、刺激乐团演奏出超过其本身水平的演奏。种种,均构成了他卓尔不凡、后人难以企及、模彷的独特风格。

富特文格勒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主观即兴风格的淋漓尽至的体现,在这方面他与托斯卡尼尼极其客观的指挥风格大相径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富尔特文格勒在指挥时,往往不甚关注于乐谱上的各种记号和要求,而凭着 自己的主观艺术想象来解释乐曲,有人曾评价说到:“富尔特文格勒指挥时没有一次是墨守成规而不加变化的。”从这一点可以看 出,富尔特文格勒是一个十分善于挖掘作品内在潜力的指挥家,而这方面的特点,恐怕与他是一位小有成就的作曲家这一点分不开 的,正因为他是一位作曲家,所以他在指挥乐曲时总是从一种作曲家的心态和角度来出发,从而更加表现出创作者的意愿和精神,这些特殊的因素,应该说是与他的主观即兴性极相吻合的。然而,富尔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并非达到绝对的程度,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风格也就不能成其为一种成功的风格了,可贵之处在于,富尔特文格勒总是能将这种自己擅长的主观性与原作基本风格的客观性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使之在一种有机的统一下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能力和技艺,是绝非一般人所能为之的,它的确体现出了一种稀有的大师风范。

富尔特文格勒是一位具有神奇般魔力的天才指挥家,他有着精湛的指挥技艺,深邃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气质。其实,从专 业指挥技艺上来说,富尔特文格勒并非是那种手势极清楚、指挥棒技巧极高的指挥家,(与尼基什相比)甚至有时还有些使人担心,然而他却有着一种非常富于灵感的,磁石般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则能对乐队产生一种神奇的效果和力量,关于这一切,英国指挥家布尔特曾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富尔特文格勒身上有着一种调动乐队队员精力和紧张感的聚精会神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富尔特文格勒指挥魅力的真正作用所在。富尔特文格勒的精湛指挥技艺还体现在他那丰富的乐队知识和对各声部乐器性能的掌握上,在这方面,他甚至能够回答和解决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问题。
TOP
31#


37.
菲德勒(Arthur Fiedler,1894—1979)

菲德勒的指挥风格是热情、丰富和生动的,他指挥的音乐会总是那样的色彩缤纷、情绪饱满,给人一种到处都充满着活力的印象,其热烈辉煌的气分十分令人激动。他还是一位“多面手”式的指挥家,所擅长指挥的作品几乎从来没有时代、国界和风格的划分,然而较比之下,他对于美国现代作曲家的作品的解释,应该说是锦上添花的了。
TOP
32#

无他,好帖一张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33#

标题应改为“指挥家简介”
TOP
34#

38.
费伦契克(Jnos Ferencsik,1907-1984)
他指挥风格简洁、朴实和稳健,同时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技巧高超,善于调动乐队的情绪和内在潜力,表现出清晰的节奏、委婉的情调和流动般的旋律打动人心,使人置身于一种亲切舒畅的意境中。诠释作品处理细腻的抒情与色彩层次方面也极具魅力。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9.
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1914~1963)

指挥风格明快、结构严谨、技巧流畅、层次鲜明、情感热烈奔放而著称;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中,忽然变得深远博大起来,其效果主要表现在速度放慢、幅度放宽,期间充满着真挚纯朴的精神力量。指挥中充满着哲学性。
TOP
35#

搂主能写写中国的于隆,谭利华等是什么指挥风格,到现在也没有听出他们的风格,几乎天天变非常自由潇洒。
TOP
36#

原帖由 taibaerdi 于 2009-3-14 14:30:00 发表
搂主能写写中国的于隆,谭利华等是什么指挥风格,到现在也没有听出他们的风格,几乎天天变非常自由潇洒

能写写 —— 基本不能,但不绝对
于隆,谭利华等 —— 本人不是无所不听的主
非常自由潇洒 —— 结结巴巴、顿顿挫挫还指挥个啥


标题:我的唱片购卖指南
这个标题我想应能说明东西已经是事实存在了,只是本人拿来参考,且和大家一分享。
发燃重在分享,分享重在进步,进步重在思考,思考重在感受,感受重在思考。

原帖由 zelenka 于 2009-3-11 22:07:00 发表
是企鹅!是圣经!是TAS!或者其它什么榜单!
不!我的不完全是这些,我更看重的是指挥诠释风格问题。
我看过这个贴子: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17438.aspx  可惜还不够完整
在近期也做了个这样的资料收集统计,相对详细些。
我就拿出分享
最后编辑zelenka 最后编辑于 2009-03-14 23:29:15
TOP
37#

余隆
指挥曲目十分宽广,涵盖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作品,既能对莫扎特等古典大师的杰作作出精到阐释,也擅长后期浪漫派尤其是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的鸿篇巨制。风格上属于严谨厚重,追求强烈的对比,在音色上追求圆润光亮,在结构上追求宏大却不失细节的指挥。

谭利华
指挥技巧成熟,强劲有力。对西方音乐理解诠释到位,风格潇洒自如又优雅细腻,流畅而又准确,织体简明扼要,富于内涵,带有典型的东方(中国)风格。

杨洋
属于热情、活力、浪漫型的指挥,擅长于情感的表达和热力的传递。
TOP
38#

40.
弗雷莫      Louis  Fremaux  1921——-

弗雷莫指挥风格纤细、优雅、洗炼,热情洋溢,感情起伏自然而并富于动感;讲究织体结构层次,典型的“法家派” 人士,指挥基本沉淫于法国作品。

41.
费多谢耶夫(VIadimir Fedoseev,1932~)

费多谢耶夫是一位素质出众、技艺精湛的指挥大师。与大多数俄罗斯指挥大师一样,他的指挥风格同样是充满激情和明快有力的。但,与别人相比更为突出的是,他指挥时对民族风格的体现更为精确和细腻,这与他早年曾专门学习过俄罗斯民族器乐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的确是俄罗斯指挥家中极其富有个性的特殊人物,这方面重点体现在他的指挥范围上。他是前苏联第一个以同时指挥民族管弦乐团和交响乐团而成名的一流指挥家,作为一名具有深厚修养的指挥大师,他能够对两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乐团的特性全都了如指掌,并通过这些了解熟练地指挥乐团,从而达到两种乐团各自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TOP
39#

楼主啊,我的硬盘这个月又要少20G了
TOP
40#


42.
戈什曼(Vladimir Golschmann,1983~1972)

他不懈地维护新的创作和不为人熟悉的作品,以完美的技术优势、强烈的浪漫情绪和广泛的艺术审美力受到称赞,使人心悦诚服。

43.
高克(A1exander Gauk,1893~1963)

指挥风格朴实稳健

44.
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2005)

朱里尼的演出一向别具特色, 这却正是他被乐评家诟病的地方。不少乐评家认为他的贝多芬与布拉姆斯太过率性而为, 缺乏紧迫感。他的德奥曲目诠释显然与那些正统德国莱比锡乐派或威玛乐派诠释大相迳庭, 也没有托斯卡尼尼那样的快刀斩乱麻, 毫不拖泥带水。听众似乎要以更大的感受力才得以进入他自身甜美的世界, 但进入后却会发现内在有丰富的音乐性, 同时有极高明的结构掌控力。他大概是唯一一位在指挥莫札特的小步舞曲时还能使听众流泪的指挥, 在柴可夫斯基第六号第三乐章中也加入了他本人独到的见解。晚年朱里尼的诠释也出现了越来越慢的倾向, 而且变本加厉, 常常慢的匪夷所思, 大有向杰利比达克较劲味道。在指挥家中可说是卓然不群的异数级人物

朱里尼的指挥风格是严谨与精致,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朱里尼以传教士般的热忱和虔诚,视指挥为己任,一直甘当作曲家的仆人。相较于“指挥皇帝”卡拉扬,更加平易近人,但不失高贵,被民间拥戴为“指挥贵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