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唱片“史” [复制链接]

41#

HOHO
我那本还没写一半捏~~~
见笑咯
TOP
42#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要说自己的唱片“史”,还得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说起……..
1985年,那是一个春天,本地的外文书店第一次举办“进口唱片磁带展”,闻此消息,喜出望外,欣喜若狂,这可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古典音乐的展示,经历的多年“文化沙漠”的音乐爱好者,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霖,不分老少男女、工农商学兵全集聚到了外文书店,等待那沙漠中的水井喷发的那一刻。
我呢,大学并不是学艺术的,但凭着在大学期间,李德伦先生在我们学校举办并主讲“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一课,那天,学校大礼堂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从此以后,我是师出有名,成了李德伦李大师的第N期弟子;也凭着曾囫囵吞枣般地听过湖北歌舞厅在我校曾演出过 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还凭着也曾听过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的底子和在初中时“偷过”班主任的《四只小天鹅》简谱的举动,俨然自己已经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了,我——怀揣着10几元钱,也附庸文雅地挤进了人堆中。抬头一看,呵!唱片磁带真多啊。要哪张呢?这张——还没听说过;那张——看不懂;总算找着一张了,一看15元——太贵,买不起,作罢;右拿起一张,曲目不错,至少有一首我听过《蓝色多瑙河》,仔细一问,指挥是“索尔蒂”,哎,可惜啊!不够出名(那时候,在我的心目中,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也就“小泽征尔”、“卡拉扬”和“李德伦”,其他……呵呵),放弃;最后,在众多的廉价片里找到了一张“包罗丁”的作品《在中亚细亚草原》、《第二(勇士)交响曲》和《波罗维兹进行曲》,一看11元,这个价钱还出得起,关键是里头有一首我熟悉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况且是正宗的苏联乐团演奏,应该不错。
这张唱片,开创了原版进口黑胶唱片的先河。
拿着唱片,挂在车头怕碰坏了,拿在手上怕摔了,最后,解开上衣,怀抱前胸,放心了,骑上单车,一路春风一路歌……..
包罗丁.jpg (, 下载次数:9)

jpg(2009/3/22 16:41:43 上传)

包罗丁.jpg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22 16:41:43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43#

我是七十年代后期在寒风中整大寨田,工地的高音喇叭偶然把收音机里播放的门德尔松小协扩了出来,多么温暖、多么美,我伫立了许久,忘记了寒冷和严酷。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各种假设以及想象。。。
TOP
44#

我自己也有唱片目录,但是都是打印的,丢了很多了。
占地方,清理书房的时候扔了不少。

手写的很好啊,开始也想这么干,后来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纪录方式而作罢。
TOP
45#

这张LP效果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不过,第一次接触包罗丁的交响曲《勇士》,还不错。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46#

HOHO,那么巧~~
最近正听勇士呢~~~~
俺的版本是斯威特兰诺夫版~!
灰常俄罗斯,像喝了伏特加一样。听的人血脉喷张啊~~
TOP
47#

应该就是这个版本。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48#

俺的是安塞美版,喝多了经常拿出来醒酒。
TOP
49#

要是拿《勇士》就酒喝的话,会是什么样呢?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0#

顶夜猫子一下~~
TOP
51#

      这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年代的人接触的音乐都象商量过似的。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曲式课的第一首范例。当年是怀着怎样神奇的日光仔细地找着“商队”与“俄国军队”的二个性格迴异的主题。
  听的可是开盘机哟。是那种单声道的电子管的好象叫601什么来着。
  多少年没听了,看了雷兄的帖。从唱片堆中翻出来DG的一版。“是廉价版”。
  听着听着…………
  湿了………
在G弦上……
TOP
52#

我只是流于记账——今天又在哪、被谁忽悠了多少钱……
TOP
53#

雷前辈乃资深爱乐者,钦佩老兄的唱片、爱乐的历史。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54#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3-27 0:10:00 发表
雷前辈乃资深爱乐者,钦佩老兄的唱片、爱乐的历史。

深感不安!俗话说:装满水的桶不响,半桶水最响,我是后者。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5#

深感恐慌!您的半桶顶俺的两桶咯~~
TOP
56#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3-26 7:56:00 发表
      这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年代的人接触的音乐都象商量过似的。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曲式课的第一首范例。当年是怀着怎样神奇的日光仔细地找着“商队”与“俄国军队”的二个性格迴异的主题。
  听的可是开盘机哟。是那种单声道的电子管的好象叫601什么来着。
  多少年没听了,看了雷兄的帖。从唱片堆中翻出来DG的一版。“是廉价版”。
  听着听着…………
  湿了………  

确实,如同老哥所说,从这首曲子理解了一些现在仍叫不出名字的音乐术语。
老哥也是性情中人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7#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3-27 10:58:00 发表
深感恐慌!您的半桶顶俺的两桶咯~~

我那是“饭桶”。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8#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一段“糗事”——
       那是1992年,那是一个7月的夏天,我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来到了外文书店,书店的售货员照旧打过招呼:“又来了,还没有新货到”那就跟店里的朋友聊天吧(买多了自然也成了朋友),但总不能无功而返啊!最后,挑了一套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两张30元,交钱、试听,也没什么感觉,反正又有新唱片了。

       然后,把唱片撂在一边,继续穷聊,一看表,差不多了,该回家了,回头一看,嘿!唱片呢?我的唱片呢?哪儿去了?........这就没了!?

       后来一想,哦........聊天的时候,有位“梁上君子”老在我身旁转悠,八成是他顺走了。不得已,只能又掏出30元再要一套了。
       哎,今儿碰上难得的“雅贼”了。
       从此以后,交了钱的唱片,再也不敢放在柜台上了,应该立马带走。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9#

我记得我听得比较早的是改编版的《伊哥尔王》。是别人跳舞用来伴奏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0#

也遇到过稀奇事,1985年左右逛外文书店,见一人狂买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唐璜》等在一盘上的盒式磁带,我一看有知音,凑上去说一盘就够了,喜欢的话可以转录。没想到他粗声粗气的说:“工会定了,班组长每人一盘,大家学跳交谊舞。”我想这舞该怎么跳?高手在民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