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音乐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4312|回复: 91
1#
古往今来,音乐作品浩濣如海。从民谣到交响乐,百种千般。乐友们家中的cD片也是几百几千。我们从小至老,听过的音乐也是形形色色,难以计数。
论坛上对各类经典音乐作品时时展开热烈的讨论。即使面对同一首作品,也是众说纷纭,有时甚至唇枪舌战,认识大相经庭。那么,究其根本,恐怕最基本的一个认识就是:音乐是什么?
本来这个问题是有明确答案的,各类大辞典及百科全书对音乐的定义是明确的:把乐音《有时也适当地使用噪音》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音之艺术就是音乐。
可惜的是,我们很少去想这个最基本的定义。音乐是形而上的艺术,是抽象的多义的;是流动而稍纵即逝的。我们常常把对音乐的理解混同文学、美术、哲学、甚至宗教。
诚然,人的任何观念都不是孤立产生的。对音乐的感受亦同你一生的生活体验,一生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但感受是可以千差万别,作为客体的音乐却只是它自已。
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那么四个乐句。我们可以感受这乐曲如歌词中的那样:月光下,阿哥、阿妹…。但同样这四句在作曲家盛宗亮的交响乐“中国之梦”中,却有着更广博,更深遂的意义。
因为这四个乐句已被组织,变化在一个新的组织框架里了。同理,貝五“命运”从这首交响乐产生的那时起,言说、探究它的文字可以用大卡车装载。可贝五总谱只是薄薄一本而已。
任何音乐从第一个音符起,就要按图建筑,而每一次的筑构又总有些不同。但又总是那一个。我们每一次用耳用脑去感受它时,就如每一次都不可重复地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建筑。但无论是谁看,这个建筑的本体总是它自已。
好了,这些枯燥的语言不必继续了,该说点具体的了。
很多年前,给一个姑娘上课,那是一个初秋的黄昏。头几天已布置了作业:G弦上的咏叹调。没有什么高难技巧,但很考验演奏者的功力。在给这个清纯、瘦弱的姑娘上课时,没有对她讲什么对上帝的虔诚,敬畏这类乐思启发的话。就是讲了也白讲,妙令青春,那懂上帝。只是完全按谱子要求她。指出几处呼吸、换气,渐强之类的注意重点。
透过窗户的光亮,暮色中,学生开始由中弱的力度开始了这一课。不知什么原因,听着这个刚进八中级教材的学生的演奏,我竟忘记了是在上课。脑中出现了一幅疑固的画面:
广漠静寂的无边旷野中,一个剪影似的人跪在地上《似自已又非自已》,面对西天仅剩的一抹暗红霞光,口中无声地喃喃着:上苍,上苍……
老师-老师-是学生把我从沉迷中喚醒。
G弦上的咏叹调。乐友们都知道,不复累述。上面这段只是本人一次奇特的个人体验。並非此曲本意。那这段改编自巴哈乐队组曲的原意是什么?讲谱子,谁讲的都差不多。但对这段旋律的感受,那可不一而同了。
所以,音乐是什么,应该不是问题。因为,音乐就是音高、节奏、音色诸个元素的组合。对某一作品的评价也应该从这诸个元素入手。
至于某一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那是另一个问题。万不可混为一谈。
莫不如此,就会本未倒置,永远也说不清,谈不拢。甚至以讹传讹。混淆视听,更有甚者,滿口胡话了。
以上所言乃一已之言而已。还盼群言共论之。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8/29 0:25: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在G弦上……
TOP
2#

可能是某种编码方式吧
TOP
3#

也有可能随着它的节奏与高低而令我们产生喜怒哀染乐的声音吧!
TOP
4#

听着爽就是啦
TOP
5#

我的观点:情感中不为语言所及的,又需要以声音方式表达的部分。
具有此种能力的人不多,或甚少!

关于理性的声音的观点,赞同!
TOP
6#

能理解的就更少,所谓曲高和寡。
知音者,以音相知也
我狭隘的以为——“音”就是音乐
TOP
7#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TOP
8#

万众兄一发问,cj就回答,当然不一定对。
TOP
9#

乐谱是情感符号
TOP
10#

音乐永远在时间的流淌中闪烁
在时间的流淌中给我们以享受
在时间流淌中滋润我们的心灵

拥有音乐的人生是美好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