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悲欣交集】马勒第九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1422|回复: 87
11#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9-9-11 11:35:00 发表
"青春的回忆、爱的破碎、时间的流逝和残酷无情,对马勒来说是百感交集。这个乐章象大海边一抹慢慢坠下的晚霞,慢慢消逝在天边……"
听马勒9的末乐章,标兄的这段也说出了我的感觉,特别是听阿巴多早几年DG的那个录音,那种告别、回归的感觉特别强烈。
对伯恩斯坦那些DG版黑胶我就舍不得出手了,我宁愿把钱给老婆养车了。不过兄台虽然也做做黑胶小生意,但对音乐的热爱没减,很难得。我就见过一些原来喜欢音乐的人几乎变成商人了,什么都谈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9-11 12:08:00 发表
马勒是青春骚动?
对也不对。
也许,《青年旅人之歌》、《少年魔号》属于是,但《亡儿悼歌》不是,《大地之歌》更不是。
对于我来说,马勒是声乐作曲家,他的大型交响乐也是声乐作品。
Y兄的观点新颖,也有道理,稍后详谈:
照片 08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3:33:25 上传)

照片 082.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恩,只要喜欢就可以了,流行音乐也有好听的。
以前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一点,恢弘的音乐听了些,每次总好像思绪万千,感觉心中千言万语,有很多抱负,其实现在想想这只是我最大的爱好罢了。
音乐固然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但我没把它当成我的事业,也许我缺乏为其奉献的精神,越来越心平气和地听音乐,所以现在我古乐越听越多,传统的越来越少了。
其实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听听对我来说,心态比以前更平和健康了点
TOP
14#

兄台说的对,我不否定古乐的,我还很喜欢赫尔维格呢?他的很多唱片我都有。
音乐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抱负和理想。
他可以说是一种爱好、执着者可以看做是精神支柱。
不过我不会啦,但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还是很值得推广和提倡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S兄说的对,音乐是值得推广的,遇见美的东西我们总想展现给别人欣赏。
我从不否定任何音乐,只有我接受不了的,我想我还没资格否定音乐吧,也许只有时间有这个资格
TOP
16#

朱里尼/芝加哥交响乐团1976年DG版《马九》

最新入驻的《马九》和《大地之歌》。
伯恩斯坦DG的《马九》如果力拼,我觉得划不来,所以就只要CD了,花那钱可以进奥胖的水蓝标银地球了。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优秀版本众多,然而我却对朱里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DG版情有独钟。大概是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在内吧,约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听到的马勒第九就是这个版本,而且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朱里尼是个不太喜欢录音的指挥,尽管比起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他的唱片也不算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涉及的曲目范围是非常狭小的,据说他对自己没感觉的作品是从来都不沾边的。就马勒而言,他好象仅录制过第一,第九和大地之歌,想必也是对这几部作品反复斟酌精心排练并胸有成竹才决定录音的。有篇文章提到,他当年排练马勒第九时花掉了十五个小时, 他说:“可不能像演奏布拉姆斯那样来表现马勒, 演奏他的第九也不能跟演奏第一相同。首先要把音符搞正确,然后再努力理解概念。马勒的作品要求一种特殊的声音、情绪与结构, 乐团必须理解这点, 并使之成为演出的第二天性, 使之成为好比躯体的器官一样。

    这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九是1976年的录音,当时朱里尼和该团的合作关系极为亲密。芝加哥交响乐团向来以辉煌灿烂的铜管声部著称于世,相对而言弦乐声部有时则略显单薄黯淡。但是在这个录音里弦乐的音色是极为饱满浑厚而又不失精致细腻的,这种声音恐怕是很难在索尔蒂的棒下发出的了。铜管声部则在朱里尼的严格控制下保持了相对的克制,不过芝加哥毕竟是芝加哥:第一乐章反复出现的(由低音铜管奏出的)死亡主题一次次“无比粗暴地从天而降“,“因为死神降临是无可抗拒的…… 尘世的一切理想都随着他的出现而宣告破灭......“ (Alban Berg)
那种来自芝加哥咄咄*人的气势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恰如其分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多少有些怪诞,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充斥了不少复杂的对位段落。朱里尼在这里塑造了室内乐般的清澄效果,管乐各声部的风采在清晰的织体中一一尽现。另外,早有耳闻朱里尼会在指挥时下意识地强调中低音区弦乐器的音色,以求达到一种极为深沉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可谓本版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了,尤其是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弦乐舒展悠长的乐句里: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轮廓线条清晰可辨,而且处于内声部的中提琴音色尤为突出,中提琴较大幅度的揉弦居然产生了些震音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我在其他任何版本中都还不曾听到的,
大概也算是极端个人化的诠释了。这可能也和朱里尼本人曾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演奏员有关。我觉得这种处理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仿佛不时能从乐队深处(亦或是马勒的灵魂深处?)隐约听到一颗脆弱的心在死亡边缘瑟瑟发颤,尤其是用在第四乐章的告别主题中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含情脉脉的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朱里尼的速度处理适度,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深沉的弦乐声中自然地流淌着,然而整体气氛却是平静而又含蓄的,有点“含泪的微笑“的感觉。几经彷徨之后,这个主题才逐渐化作面队死亡最后的痛苦挣扎,直到归于沉寂。这个乐章中圆号首席的独奏段落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无疑是我听过版本中最优秀的。


我个人认为,这张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略微缺少一种马勒音乐气质中的飘零感和神经质的因素:因为朱里尼的步伐始终都是非常稳健的,如果在一些段落多投入些马勒式的激情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这个版本就更加完美了。这方面的优势也许是没人能够超过伯恩斯坦了。
Mahler Sym.No.9-Giulini,CSO(D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4:20:29 上传)

Mahler Sym.No.9-Giulini,CSO(DG).jpg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King,Fischer Dieskau,WPO,Bernstein(Decca SET 331,WBg 2E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4:20:29 上传)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King,Fischer Dieskau,WPO,Bernstein(Decca SET 331,WBg 2ED).jpg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最后编辑于 2009-09-11 14:26:06
超级歌剧迷
TOP
17#

原帖由 Rilke 于 2009-9-11 13:57:00 发表
我想我还没资格否定音乐吧,也许只有时间有这个资格
历史是公正的。即使历史上的名言流传到今天,我想他们也许也是平常人。所以我们这个论坛难说有很多话会成为日后的名言而留芳百世呢。所以我们既不要有傲气,但也要自信而不自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回Y兄:现在我买唱片基本上是随遇而安的,因为大部分唱片都有了,一些最喜欢的唱片都有黑胶了。基本上几个月不买唱片都没什么关系的,基本上已经解毒成功。但听音乐的时间增加了。对很多唱片,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般就不买了。
拜读你的爱乐美文,很有帮助和感触,希望兄台多写,象你以前在某论坛对我所说的那样:可以利人利己。你所说的这句话一直是我和你保持友谊而成为挚友的原因。
你的文章我再细看一下,有感触也聊一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9-11 12:08:00 发表
马勒是青春骚动?
这里所说的青春、骚动,也包括我的回忆。我觉得我与马勒有不少共鸣的地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我还在纳闷,施奈尔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