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北京行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1036|回复: 66
41#

那么舒存老师认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相对好声,性价比较高的位置是哪里呢?
TOP
42#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9-29 12:53:00 发表
20日中午那场室内乐没人谈起,其实很精彩,尤其是下半场的莱比锡四重奏

莱比锡四重奏确实非常精彩,令人入迷,令人难忘。
TOP
43#

国家大剧院的建声有很大问题

原帖由 monad 于 2009-9-29 13:06:00 发表
那么舒存老师认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相对好声,性价比较高的位置是哪里呢?

以前王宏伟就说过,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的建声有问题,他们在舞台上不插电,感觉不到声音。这次大家都见证了音乐厅的问题。早先国家大剧院的一个朋友就告诉我说,目前音乐厅的声音不如东方艺术中心的。我们听的问题,就是吸音太过头。多数座位的声音非常干,距离远一点,声音传不过来。高频的泛音很少,低音不下沉,低音出来,或消失了,有的座位感受不到;或消化不了,有的座位带点闷。
按一般的规律来看,性价高的座位,应该是围绕演奏台近一些的地方,但又不能过于贴近演奏台。音乐厅加了浮云,压的很低,对绝大多数座位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这种做法只是为了保贵宾席,准确说是保首长席,不顾其他座位的。目前来看,还是要买池座那一层。围绕演奏台的,如果买的是后面的座位,要争取坐到池座的10排到6排左右的位置。尽量不要买楼座正面的位置和楼座高排的廉价票。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4#

在深圳音乐厅听深交的一场音乐会,一个很便宜的位置,却有很好的效果。
写过一个短文,贴出来供参考。


深圳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专场音乐会9月17日选址深圳音乐厅,演奏作品包括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十交响曲。小提琴独奏是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安特亚•维特哈斯。维特哈斯有一张男子般俊朗的面孔,在深圳音乐厅,她高挑的身材和她的琴声一样线条清晰。
这场音乐会,我的座位在舞台正面的山顶上的L区。我曾在某个音乐会的试音时间在这个区域听过声,当时觉得还是很好的。不过,正式演出时间我还没坐过这么远。我半信半疑地在座位上等候演奏开始。不久之后,我便发现这其实是个非常美妙的座位,我被音乐打动了。也许是因为深交当天晚上的演奏太好了,因此给我造成这种错觉;也许本来这就是一个同样非常好的区域,虽然它处于音乐厅的边远位置。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了这次经验,我更肯定,对于交响乐来说,离乐队远一些比离乐队近一些可能还更可靠。其实,这个区也是市文化基金补贴幅度最大的位置,有这么好的音效和聆听效果,还那么便宜,可以说是音乐厅性价比最高的区域了。
有一段时间没听到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奏了,有时候是因为时间上有冲突,有时候是因为忘记演出时间或者对演奏曲目是在没有兴趣。这支“许久不见”的深交,给我一个耳目一新的印象。不论是上半场的协奏曲还是下半场的交响曲,演奏得十分入情入理,声部之间的声音,是我听过的所有深交的演奏中平衡最好的一场,也是演艺最精当的场次之一。如果今年早些时候,我也在这个位置上听那场马勒第六交响曲,会不会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近乎职业化的聆听,既让我增长很多经验,也让我更不容易从音乐中获得感动。肖斯塔科维奇不是我非常喜欢的作曲家,但是深交当晚的演奏打动了我,尤其是第十交响曲,整个演奏过程显得细腻、考究很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感。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最明亮和好听的之一,四个乐章更像是一个组曲的四部分,标着“夜曲”、“诙谐曲”、“帕萨卡里亚舞曲”等标题,旋律活泼而优美。维特哈斯的独奏不像一些新生代小提琴家比如希拉里•哈恩的那么犀利、冷峻,但依然结构清晰,饱含一种复杂而得体的感情,和乐队关系也十分恰当。
在所有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中,这部作品或许是最复杂的之一。这部发表于1953年的作品,有较大的争议。有人以为这不是一部很深刻的作品,有些人则很肯定,如另一位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以为这是个“乐观的悲剧”。卡拉扬很少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作品,唯独这一部,先后有过两款录音发行。关于这部作品,看法在不断改变。没记错的话,大约五年前深圳交响乐团在张国勇指挥下演奏过这首第十交响曲,是在大剧院的音乐厅完成的一次演奏。在张国勇时代,深圳交响乐团演奏过很多老肖的作品,乐队因此有一个深厚的底子。张国勇后来也曾回到深圳,在深圳音乐厅指挥老肖的第七交响曲。那是一个接近战时状态的激情演绎,还可以标题为“列宁格勒”。而几年前流亡的俄罗斯人阿什肯纳齐在星海音乐厅指挥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更多流露出一种战后的反思和彷徨。
TOP
45#

24日散场的时候,的确看到有导游在音乐厅门口打出了“XX旅行社”的小旗子,这个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是什么情况。
TOP
46#

至于上座率问题,可能和这次国庆导致的一些问题有关。今年9月21日到23日,正好有日本的几个祝祭日,对很多日本人来说这一周连上周六周日有连续的五连修。考虑到联系组织的又是一家日本事务所,安排在这个时候应该不是巧合。但遇上了“XX周年”这种特殊国情对世界上的其它人恐怕就是难以事先预料的了。
TOP
47#

回复 26# 舒存 的帖子

似乎舒存兄对上海有些偏见哦,我去过保利几次,在上海听音乐会也二十几年了,广州,深圳都听过,北京上海,没有觉得太大区别,都有一些不良听众,在古典音乐尚未普及大众的中国很正常。我前两天看见上海大剧院王健演出德沃夏克大协第一乐章中间有观众进场,可是保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常常有些大爷们以为自己在听京剧,不分时刻得叫好呢。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移民城市,所以地域讨论从未停止,没什么意义。
周立波诠释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有空买张DVD看看。
TOP
48#

看来听众以后听古典音乐会是该注意一点。
MC唱头级的放大..音乐细节还是用全胆放大的丰富点。
TOP
49#

原帖由 古典黑胶38度 于 2009-9-30 9:23:00 发表
似乎舒存兄对上海有些偏见哦,我去过保利几次,在上海听音乐会也二十几年了,广州,深圳都听过,北京上海,没有觉得太大区别,都有一些不良听众,在古典音乐尚未普及大众的中国很正常。我前两天看见上海大剧院王健演出德沃夏克大协第一乐章中间有观众进场,可是保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常常有些大爷们以为自己在听京剧,不分时刻得叫好呢。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移民城市,所以地域讨论从未停止,没什么意义。
周立波诠释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有空买张DVD看看。


呵呵,偏见难免多少都会有一点的,但说实话,对哪里人都没有很多偏见。从古典音乐喜好的角度来看北京和上海,我说一个具体情况吧:

东艺的朋友告诉说,北京的调查,交响乐爱好者是3000人;我们调查,只有一半。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

单就演出场次来看,以2000人一场计,这意味着一套曲目,北京可能演2场,上海只能演1场。同时也意味着,现场听众中,北京是从爱好者中2选1,上海交响乐爱好者人不够,还要从其他人群中拉人。现场的结果会是如何!

大概是因此,今年德累斯顿国家乐团来访,他们坚持北京上海都只演1场,两地上座率都不高。这次阿巴多指挥卢塞恩乐团,每套曲目坚持要演2场,现场只能如此。好在众多外地的爱好者前来捧场,火爆一时。

前些年,诺林顿带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到访大陆,北京听现场,便宜的门票80元,上座率大概在八五成。他们在上海遭遇更大的尴尬。我的好友中,几乎没有人去现场。上海的黄牛最后连30元的票都没人要。东艺大亏特亏,与诺林顿和乐团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有了心结......当然,明年世博会开幕当天,他们还将再度莅临东艺,也可视为上海对自己无理的一种道歉。

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北方文化。建国之后,一大批上海文化精英都迁往北京,融入主流文化。现在的上海文化,跟过去的博大不可比,基本丢掉了过去精髓的开放性,有的只是小众小资。看了一段周立波的表演,感觉他的地域性太强,成不了气候。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0#

若干年前公派去北京学习了三个月,
由于住的地方在五环以外,
一般都是周末到市区里面来逛逛,
买了一堆中图的碟(现在想想就肉疼),按耐不住想听,就买了一松下CD随身听,
逛了一大堆景点和博物馆,买了一堆书邮寄回家,
却只在保利剧院听了一场音乐剧,现在想来有点可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