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古典黑胶38度 于 2009-9-30 9:23:00 发表 似乎舒存兄对上海有些偏见哦,我去过保利几次,在上海听音乐会也二十几年了,广州,深圳都听过,北京上海,没有觉得太大区别,都有一些不良听众,在古典音乐尚未普及大众的中国很正常。我前两天看见上海大剧院王健演出德沃夏克大协第一乐章中间有观众进场,可是保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常常有些大爷们以为自己在听京剧,不分时刻得叫好呢。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移民城市,所以地域讨论从未停止,没什么意义。 周立波诠释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有空买张DVD看看。 |
呵呵,偏见难免多少都会有一点的,但说实话,对哪里人都没有很多偏见。从古典音乐喜好的角度来看北京和上海,我说一个具体情况吧:
东艺的朋友告诉说,北京的调查,交响乐爱好者是3000人;我们调查,只有一半。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
单就演出场次来看,以2000人一场计,这意味着一套曲目,北京可能演2场,上海只能演1场。同时也意味着,现场听众中,北京是从爱好者中2选1,上海交响乐爱好者人不够,还要从其他人群中拉人。现场的结果会是如何!
大概是因此,今年德累斯顿国家乐团来访,他们坚持北京上海都只演1场,两地上座率都不高。这次阿巴多指挥卢塞恩乐团,每套曲目坚持要演2场,现场只能如此。好在众多外地的爱好者前来捧场,火爆一时。
前些年,诺林顿带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到访大陆,北京听现场,便宜的门票80元,上座率大概在八五成。他们在上海遭遇更大的尴尬。我的好友中,几乎没有人去现场。上海的黄牛最后连30元的票都没人要。东艺大亏特亏,与诺林顿和乐团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有了心结......当然,明年世博会开幕当天,他们还将再度莅临东艺,也可视为上海对自己无理的一种道歉。
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北方文化。建国之后,一大批上海文化精英都迁往北京,融入主流文化。现在的上海文化,跟过去的博大不可比,基本丢掉了过去精髓的开放性,有的只是小众小资。看了一段周立波的表演,感觉他的地域性太强,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