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经典 郑老师在书中推荐的小提琴家都很精彩 个别几个没提到 我个人以为应该予以补上 如 米諾‧波里亞金Miron Polyakin 值得一听的小提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賦異稟的神童1895年的2月12日波里亞金(以下簡稱波氏)誕生於基輔市旁邊的一個小城契爾卡塞(Cherkassy),父親是一位小提琴教師兼指揮,母親雖然不會演奏樂器,但卻非常喜歡音樂。波氏從小就生活在充滿音樂氣息的家庭中,當然父親也很自然地成為他小提琴啟蒙教育上的老師,不過一開始波氏對小提琴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一直到第二年才愛上這樣樂器,之後他勤奮練習,進步神速。 1902年波氏的母親不幸去世,父親深怕他無法得到充分的照顧,加上父親本人也覺得無法在小提琴方面給他更大的幫助,於是便將他送到基輔音樂學院進修,並拜旺索芙斯卡雅(Y.N.Vousovskaya)為師,這位女教授是勞烏勃(上一期有簡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期的學生,對波氏相當照顧,而波氏在和她學習的四年當中,不但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演奏能力已經能夠勝任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孟德爾頌等大型的協奏曲。
奧爾的愛徒二十世紀初期,奧爾在聖彼德堡音樂學院所創立的奧爾學派,已成為當時蘇聯最具指標性的學府,(在當時是勝過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人更是不計期數,甚至有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和大師學琴,而舉家搬遷到此地的。在這股風潮的帶動之下,波氏於1908年離開基輔到聖彼德堡拜奧爾為師,按照慣例,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先和助教納爾班迪揚(Nalbandyan)上課(就連海飛滋也不例外),其目的是打好深厚的基本技術,再教由奧爾來調教,當時頗為自負的波氏並不喜歡上助教的課,雖然他的行為曾引起許多人的側目,但他在往後的幾次考試中優異的表現,卻也讓人們無話可說。 1910年的期末考,奧爾在聽完波氏的演奏後,只在他的名字後面簡單地劃下三個驚嘆號!!!(在奧爾所有的弟子中,除了波氏之外,只有海飛滋及韓森
註獲得過恩師這麼高的肯定),而在奧爾身旁的音樂學院院長葛拉斯諾夫,除了給他5 的最最高成績之外(當時最高成績只能打到5),同時寫上:
「超高的藝術表現,令人驚嘆的技術,細緻敏感的分句,在演奏中所流露出的氣質與情感,足以表現出藝術上的成熟度」。
當時年僅十五歲的波氏,除了是奧爾的愛徒之外,同時也是明星級的學生。1912年在五十週年院慶的音樂會中,被校方指訂為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獨奏者,可見當時學校對他的重視。 1918年,波氏在未取得畢業證書並獲得恩師的默許的情況下,(當時奧爾並不太願意,據說是為了能讓波氏逃避兵役才答應的)已經開始旅行演奏,除了蘇聯境內之外,足跡已伸展到丹麥、芬蘭、挪威、德國等地,所到之處的樂評都給予他相當高度的肯定。此時此刻的波氏,已漸漸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不過他的許多同學及恩師,卻在這個時後陸陸續續地往歐美等地另闢疆土,(一方面是為了躲避政局的不安)而波氏在這股潮流的驅使之下,也決定到美國發展。
1922年,波氏遠渡重洋到美國,展開人生中的另外一段旅程。
註彩齊莉安.韓森(Cecilian Hansen1897-1989)是奧爾最得意的女弟子,1922年在柏林首演並到美國巡迴演奏,二次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暫居倫敦,大戰結束後返回德國,雖仍有演奏活動,但並不多見。晚年定居在英國,1989年7月24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2歲。她的錄音大多是78轉的SP,目前有部份已轉成CD發行(例如:英國的APR公司所發行的CD,編號APR-7015
進軍美國‧回歸祖國1922年的二月二十七日,波氏在紐約舉行個人在美國的首演,引起注目。之後他到墨西哥巡迴公演,獲得極大的成功。
1925年波氏參加在紐約所舉行的世界小提琴大賽,在比賽中,他以優異的表現,將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詮釋得完美無缺,並獲得第一名的成績。不過這個殊榮並沒有替他帶來實質的收穫,或許是當時的美國正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來自全世界的許多優秀小提琴家(包括克萊斯勒,奧爾及他的徒弟們)都齊聚在此,即使擁有高超的演奏能力,如果機運不佳或缺乏貴人相助的話,是很難能夠出人頭地的。
經過三年的努力,波氏的名氣及知名度依仍然無法和他的師兄弟們相比,加上思鄉的情緒與日俱增,1926年他決定離開讓他失望的美國,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蘇聯的巨星回到蘇聯後,他馬上被母校聘任為小提琴教授(不過當時已改名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並到全國巡迴演奏,獲得熱烈的迴響,可說是一掃在美國挫敗的陰影。
四十歲那年(1935年)完成終身大事,隔年被莫斯科音樂學院聘任為小提琴高級班的教授,當時比他小十三歲的歐依史特拉赫已早他兩年在此地任教,兩位大師雖然彼此惺惺相惜,(例如波氏曾經說過歐依史特拉赫是和他同級數的演奏家,而歐氏也曾讚揚過波氏所演奏的巴哈《夏康舞曲》及布拉姆斯的作品),但在演奏能力的表現上,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可敬的對手,加上各自都擁有不同樂迷及支持者,兩人不同的演奏風格,經常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及樂評家們激辯的話題。
在教學上,波氏非常要求學生們的基本技巧訓練,(和他當年不喜歡上助教的課有點不一樣),他交代學生要勤練音階及練習曲,他認為這是學生每天必練的功課;而在音樂學院裡面,每天到了下午三點鐘的時候,都可以看到波氏上課的教室門口擠滿了旁聽的學生,這些崇拜者除了是來聽取上課內容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來欣賞波氏的演奏,因為他經常以演奏代替口授,有時候學生才拉不到幾句,波氏便忍不住地拿起小提琴示範,而這一示範經常就是將整首曲子從頭演奏到尾,有點將上課變成是不期而遇的演奏會。
波氏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近十年的期間,替蘇聯培育出不少優秀的小提琴家。1937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所舉行的以易沙意為名的小提琴大賽中,他的學生吉列爾斯(E.Gilels 柯剛的夫人)、科佐盧波娃(M.Kozolupova)及費赫登葛爾茲(M.Fichtengoltz)分別獲得第三、五、六名(第一名由歐依史特拉赫獲得,在得獎的六位參賽者中,除了第二名由卡爾‧弗萊什的學生R.Odnoposoff獲得之外,其他都由蘇聯包辦),而他強而有力和極為犀利的演奏風格,也對蘇聯學派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短暫的榮耀自從1926年返國後的波氏,無論在演奏教學及提昇蘇聯整體的音樂水準上,都有非常卓越的貢獻。
1940年獲頒由國家授予的偉大藝術家頭銜,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正當一切都非常順利的同時,許多人都不會想到的事情卻在第二年發生,波氏因長期的辛勤教學、旅行演奏,卻積勞成疾而引發了心臟病,很不幸的在5月21日離開人間,享年只有四十六歲,為當時蘇聯及全世界音樂界的一大損失。
註有關波里亞金一生更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由世界文物出版社所出版的《古今傑出小提琴家》(廖叔同翻譯),裡面有更詳細的記載。
錄音介紹在波氏四十六年的歲月當中,雖然曾經於1922年到1925年間進軍美國三年,且表現不凡,但很可惜沒有獲得唱片商的賞識,並未留下任何的錄音。
1926年回歸到祖國後,雖然演奏實力與名氣都足以和歐依史特拉赫(David Oistrakh)相抗衡,但在錄音的數量上卻無法和他相比(連許多後輩都勝過他),當然他全部的錄音都是集中在蘇聯Melodiya公司。
在LP的時代,除了Melodiya公司本身發行過他的錄音之外,歐美的唱片商並未發掘過他的錄音。到了CD獨佔市場後,其錄音的曝光率終於比以前多了許多,以下將以目前所發行的CD來做介紹:
1)英國
APR--7017(The Auer Legacy Volume III)英國的APR也是專門發行歷史錄音的一家唱片公司,雖然大都以鋼琴為主,但在小提琴方面也偶有佳作,其中以奧爾和他的學生這三套歷史錄音(共九張CD)最具代表性,波氏的錄音被編排在第三套發行(編號7017),其中收入的曲目包括有:貝多芬《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全曲三個樂章(1938-1939錄音)及舒伯特的《憂傷的華爾滋》(1940錄音),雖然曲目不多,但卻難能可貴。
目前在國內可以買得到,代理商是台北的韻順唱片公司。
2)英國Pearl BVA II這一套錄音(上下集共六張),筆者曾在前幾期中提過很多次,在此不多做介紹,波氏在其中雖然只有一首柴可夫斯基的《華爾滋詼諧曲》的錄音(1936錄音),但此曲卻是波氏生前經常演出,且評價很高的曲目之一,和歐依史特拉赫演奏的版本比較起來,波氏的演奏較具"炫技味",可聽性相當高。
3)英國Symposium 1218這是一張以吉普賽音樂為標題的CD,裡面收入波氏所演奏的沙拉薩特《流浪者之歌》(1940錄音)及《哈巴奈拉舞曲》(1939錄音),雖然只有兩首小品的錄音,但卻十分精彩,尤其是《流浪者之歌》的表現,除了可以媲美海飛茲的演奏之外,也更證明了奧爾當年對他的賞識及評價。
4) 英國Symposium 1300 這是一張以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為標題的CD,除了收錄波氏奏的第九號奏鳴曲<<克羅采>>(與APR-7017所發行的是同一個錄音)之外,另外還有密爾斯坦演奏的《第八號》,及莫吉列夫斯基
註1演奏《第五號奏鳴曲<<春>>》的錄音。
Symposium公司所發行的唱片在國內無法購得,只能夠透過Tower等網路郵購。
5)蘇聯Melodiya M10-42789-90 這是Melodiya公司所發行的WLI系列
註2中的一張LP,全片都是波氏的錄音,曲目包括葛拉斯諾夫《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的裝飾奏,《第九號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和APR7017是不同錄音,鋼琴伴奏是蘇聯大師諾伊郝斯Neuhaus,超級黃金組合!!)及柴可夫斯基的小品《旋律》。
雖然是LP唱片,但,因曲目和上述的CD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順便在此提一下(目前在一些二手唱片商仍偶而可見)。至於波氏其他的錄音包括有:孟德爾頌《e小調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及二十號《匈牙利舞曲》等,為數並不多,只不過到目前仍然未見CD發行。
(上述的CD全部都是由78轉的唱片所轉錄的)無限的婉惜波氏和海飛滋一樣,從小即展現他們在小提琴上面的天賦,加上恩師奧爾用心的教導,使得他們兩位都能夠成為優秀的小提琴家,而日後兩人雖不約而同地先後到美國打天下,但其際遇卻有如天壤之別
,海飛滋打敗天下無敵手而一炮而紅,但波氏卻黯淡地離開美國。
回到蘇聯後,雖然演奏及教學的舞台非常寬廣,但老天爺卻不願意給他太多的時間,原本一心一意要貢獻所學,卻來不及發揮所長而狀志未酬地離開人世間,無不令樂迷們感到婉惜。
不過從他所遺留下來的少數錄音當中,卻足以證明他當年演奏的英姿及風采是絕對可以和海飛滋、密爾斯坦及歐依史特拉赫等人一樣,同列為二十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
The End註1莫吉列夫斯基Alexander Moguilewsky,1885年出生於俄國,是弗瑞瑪琳(J.Hiramily)的學生,在俄國期間致力於室內樂的演奏,1921年離開俄國倒日本定居,除了演奏之外並留下不少錄音,1953年去世。
註2WLI(The Worlds Leading Interpreters of Music)這是melodiya公司於1980陸續發行的一系列LP唱片,全部都是以二十世紀偉大的弦樂家為主,其中又以小提琴家最多,除了海飛滋、密爾斯坦、歐依使特拉赫、謝霖、曼紐因和柯剛等人之外,還包括之前介紹的普利荷達及本文的主角。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