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提琴录音珍馐 [复制链接]

查看: 19649|回复: 92
1#
以下摘自郑延益“郑古董”先生在《春风风人》中的记述哈西德“半张”录音的美文,因为最近得到了这张录音的黑胶,再次让我回味了哈西德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演奏,自觉不会再有人写得出比郑老先生更深刻的评论文章,所以,把“郑古董”的乐评转摘过来,稍加改动。


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来才得一见的哈西德(Hassid),是小提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才,他所遗留下来的唱片仅有8首小曲子,但这8首小曲子所显示出来的惊人才华已足以证明克莱斯勒所言不虚。而且除克氏之外另外还有一位有力的证明者穆尔,一位被公认的‘钢琴伴奏之王’,找他合奏过的名家不少,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声学家、器乐家都包括在内,但他却被哈西德的琴音所迷倒,穆尔说:‘在肯定克莱斯勒和海菲茨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哈西德的琴音是最迷人的。’使他在为哈西德伴奏时,两次沉醉在他的琴音里而忘记进入伴奏。能仅仅依靠8首小曲子,就能使自己在乐坛上名垂不朽,也只有哈西德一个人了!
EMI公司在1940年灌录了哈西德这8首小曲子的唱片,我收藏的是英国TESTAMENT公司的CD版本。TESTAMENT主要从事将百年老厂EMI的录音宝库中尘封已久的唱片转制为CD的‘善事’,这一张哈西德,就是一件珍贵的难得。
小提琴有一项人人所向往的绝技,连顿弓,这项技巧并不重要,没有它并不妨碍你成为大师(奥伊斯特拉赫就没有这个本事),可是自从海菲茨将它录成唱片后,就成为每个提琴家所追求的绝技,这首乐曲是表演这项绝技的一首曲子。”“本来小提琴技术最忌痉挛性的动作,唯一的例外是‘连顿弓’,因为它似乎是天生的,教不会的,只能通过模仿自学,哈西德也说他是学了好久不会,有一天才突然抓到的。
EMI选录的“这8首曲子,可能是煞费苦心的,因为他们都是克莱斯勒或海菲茨的拿手好戏,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热门曲子。”
每一个真正杰出的提琴家,都有他独特的标识--与众不同的琴音(Tone),这等于是每一个大师的招牌。帕尔曼等虽然音色漂亮,但是没有特色,不能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帕尔曼。哈西德的琴音却是突出的,不同于我所听过的任何提琴家的发音,有力、但不硬不压、不带丝毫金属声,听起来极甜美,但朴素健康,生气勃勃,好似丝毫不施脂粉的少女,但是即使在高档器材上,也不容易重现它的音色。
在音乐的处理上,他的造句,有时很特别,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却又柔和而富于情谊,不落俗套,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真挚朴素,青春的,却又是完全成熟的风格,我听到现在仍然无法相信,这是一个17岁孩子的演奏,的确是一朵奇葩。
这首由克莱斯勒改编过来的钢琴曲子,几乎成了克氏的专有品,其他人的演奏录音不多,因为到了别人手里,它就不登大雅之堂,成了真正的‘小’曲子,不值得录唱片。克氏还为哈西德弹过钢琴伴奏,以一个17岁的少年而对着65岁的大师,小提琴之王,既在其羽翼的庇护之下,却又够胆以崭新的风格演绎这位权威的专有品,不受其影响,无怪乎克氏称之为200年才得一见的天才,只有天才能如此大胆地创新。
3首“是本张唱片的顶峰高潮,”普莱耶拉舞“听起来并不难,我不知听过多少人演奏过,自己在年轻时也学过,是我最喜欢的舞曲之一,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如此西班牙节奏风味十足,热情似火,却又恰如其分的精彩的演奏。哈西德用强烈的力度,色彩的对比,表现出了情绪上极强的起伏,既强烈却又婉转抑郁,全曲的情调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讲到他的无懈可击的技巧,最惊奇的应该是他的换弓,不着痕迹,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弓(弓尖较易,弓根难),是小提琴最难的一项技术。真正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弓,极其少见,克氏及年轻的海菲茨可以做到,第三个我听到的就是哈西德。”
“《希伯莱旋律》是海菲茨的绝活,我没听见过第二个人演奏过,原因可能是没人敢捋虎须,可是哈西德敢!除开中段狂风暴雨式的结尾,比海菲茨的气势略逊之外,完全可以与之对抗,恐怕举世除哈西德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了。”

克莱斯勒《维也纳随想》几乎是每一个小提琴家必拉的作品,妙的是海菲茨似乎是唯一例外,理由我个人认为很简单,海菲茨不想在克氏的范畴内和其斗!哈西德的演绎可以说是克氏本人之外全无敌手。”



哈西德1923年出生,录制这8首小曲时年仅17岁。1943年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7年,1950年因为脑部开刀之后罹患脑膜炎,27岁早逝。



所以,郑老先生说:“听了哈西德之后,我又突然想到,一个17岁的青年,如此热情、早熟,却又抑郁,从揉音颤指,连顿弓又显示出一定的神经性的抽击性,二者结合起来看,那么它所以会患精神分裂症而夭折,就不是偶然的了。


所以还是大器晚成好,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

Josef Hassid Complete HMV Recordings 1939-40,The Young Ruggiero Ricci in 1938(EMI HMV Treasury,UK pr (, 下载次数:1987)

jpg(2009/10/31 23:04:03 上传)

Hassid & Neveu.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1 23:04:03 上传)

Hassid & Neveu.jpg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最后编辑于 2009-10-31 23:05:49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1/15 22:30: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超级歌剧迷
TOP
2#

在乐评的最后,郑老先生充满深情和惋惜地写道: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
的确,哈西德在二十世纪集海飞茨和克莱斯勒的技术面貌于一身而又做到自成一统,整个二十世纪唯此一人,拿哈西德和半人半神的帕格尼尼相比,也许上天派了亦是“半人半神”的哈西德降临人间,但又由于天妒英才使得他如此的命运多舛而短命!帕格尼尼的琴音我们无从听到,而帕格尼尼是最喜爱贝多芬协奏曲的;海飞茨的伟大并不在于海飞茨技巧的超凡脱俗,而在于他音乐的崇高和严谨,如果海飞茨是一位不能驾驭大型作品的小品家,海飞茨或克莱斯勒就无法获得他们拜王封相的崇高地位;帕格尼尼自己是一位技巧家毋庸置疑,哈西德也是一位技巧家毋庸置疑,虽然我们知道哈西德曾经演奏过柴可夫斯基小协等大型乐队作品,但我们无从在唱片中听到哈西德是如何驾驭大型作品的。但通过郑延益先生的文章,指引我们从这短短的半个多小时的“小品”录音中管窥了哈西德的大技巧,能够窥斑而见全豹地体会哈西德处理音乐的心思和能力,从而想象得出哈西德是如何驾驭大型作品的.。惋惜的是EMI公司没能录下哈西德的大型小提琴作品。

大T公司在出版哈西德的全部录音时,没有采用当年EMI公司的老办法,在唱片的另一面狗尾续貂地加上里奇的首次录音室录音。的确,将这两个录音一并放在一张唱片上,是很不相称的。相反,大T的作法是加上了Ginett Neveu的初苞录音。Neveu之战胜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摘得1935年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大赛小提琴金奖,说明内弗的技术和音乐处理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才华横溢的超天才。通过半张唱片里,内弗的演奏,我们能够领会到内弗演奏时那款款的细腻真情和优雅气质。内弗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位驾驭大型作品的天才,其在年少资浅的年龄已经具有一种缜密的思维,技巧干净,气势宏大,具备了成为一代超级大师的所有条件。但也是天妒英才,内弗没能进一步留下足够后人聆赏的演奏录音,以至于所有她的录音都洛阳纸贵。这次,搜集到的内弗在音乐会现场录音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小协和她心爱的拉威尔、肖松、圣桑等的现场录音,价值是何等珍贵!
Beethoven,Brahms Violin Con.,Ravel Tzigane,Chausson Poem-Ginette Neveu,Rosbaud(1949),Schmidt Isserst (, 下载次数:1936)

jpg(2009/10/31 23:46:03 上传)

Chausson Poeme,Debussy Violin Son.,Ravel Tzigane-Ginette Nevo(Angel ANL mono).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0/31 23:46:03 上传)

Chausson Poeme,Debussy Violin Son.,Ravel Tzigane-Ginette Nevo(Angel ANL mono).jpg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最后编辑于 2009-11-01 14:08:18
超级歌剧迷
TOP
3#




比大T公司更早出版Josef Hassid录音的是PEARL公司,
搭配的也是同门师姐韩德尔录音。

Josef Hassid被Kreisler誉位一百年难遇之天才,自有他的说法,
毕竟他听过真实的Hassid声音。
但就我听大T唱片的感受,
我没觉的Hassid的发音有多漂亮,技巧有多出众,可谓名不副实。
而内弗的首次录音更显平庸。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TOP
4#

按郑延益的说法,他认为录音并不能全部传达出哈西德演奏的美妙,真实的哈西德琴音应该比大T转录的还要瞋人。就我比较大T和EMI 1988年转录自78rpm的这张黑胶Lp看来,大T的转录应该是成功的。也许Pearl也曾经发行过哈西德的Lp,留待时日发现并找到这张唱片,再作比较。
超级歌剧迷
TOP
5#

NEVEU的好东西你都有了!!
TOP
6#

EMI公司1987年发行了另外两张一套的小提琴大师录音合集,也是弥足珍贵的文献典藏级录音。
第一张的第一面囊括了约阿希姆存世的5部录音和尤金·伊萨耶的最早期四首录音,第二面32'多一举囊括了萨拉萨蒂9首录音,这些录音几乎都录制于1903年。蜡筒或蜡盘录制,虽然今天只能在嘈杂的背景音之下听到已经没有共鸣音和泛音的音符,但这是文献。萨拉萨蒂亲自演奏的《吉普赛之歌》和《Sapateado》自然不能和海飞茨的演奏相媲美,但古旧的录音仍然能使听者发出思古之幽情。
第二张搜罗了一大堆上世纪初听得到名字的小提琴家的录音:Bernhard Dessau、Paul Viardot、Arnold Rose、Henri Marteau、Jan Kubelik、Willy Burmester、Marie Hall、Franz von Vecsey,还加入了Kreisler录于1903年三首录音、Thibaud和Szigeti的早期录音。其中,最早的小提琴录音是可以上溯到1900年的Arnold Rose拉的萨拉萨蒂《C大调西班牙舞曲》和Oaul Viardot的维尼亚夫斯基《G大调马祖卡》。
The Great Violinists,Vol.1-J.Joachim,P.de Sarasate,E.Ysaye,F.Kreisler,J.Kubelik,J.Szigeti,J.Thibaud, (, 下载次数:1258)

jpg(2009/11/1 14:36:12 上传)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最后编辑于 2009-11-01 14:37:21
超级歌剧迷
TOP
7#

原帖由 古典黑胶38度 于 2009-11-1 14:26:00 发表
NEVEU的好东西你都有了!!

还差很多呢,慢慢找。
超级歌剧迷
TOP
8#

Delta公司也曾经发行过Sarasate和Joachim、J.Kubelik的录音,曲目几乎和EMI HMV Trasury那张中相同,但没EMI那张来得全面。
Masters of the Violin-Sarasate,Joachim,Jan Kubelik,Franz von Vecsey(Delta).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1/1 15:00:58 上传)

Masters of the Violin-Sarasate,Joachim,Jan Kubelik,Franz von Vecsey(Delta).jpg

Masters of the Violin-Sarasate,Joachim,Jan Kubelik,Franz von Vecsey(Delta,backcover).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1/1 15:00:58 上传)

Masters of the Violin-Sarasate,Joachim,Jan Kubelik,Franz von Vecsey(Delta,backcover).jpg

超级歌剧迷
TOP
9#

好文  慢慢看
TOP
10#

确实是经典 郑老师在书中推荐的小提琴家都很精彩 个别几个没提到 我个人以为应该予以补上 如 米諾‧波里亞金Miron Polyakin 值得一听的小提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賦異稟的神童

1895年的2月12日波里亞金(以下簡稱波氏)誕生於基輔市旁邊的一個小城契爾卡塞(Cherkassy),父親是一位小提琴教師兼指揮,母親雖然不會演奏樂器,但卻非常喜歡音樂。波氏從小就生活在充滿音樂氣息的家庭中,當然父親也很自然地成為他小提琴啟蒙教育上的老師,不過一開始波氏對小提琴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一直到第二年才愛上這樣樂器,之後他勤奮練習,進步神速。 1902年波氏的母親不幸去世,父親深怕他無法得到充分的照顧,加上父親本人也覺得無法在小提琴方面給他更大的幫助,於是便將他送到基輔音樂學院進修,並拜旺索芙斯卡雅(Y.N.Vousovskaya)為師,這位女教授是勞烏勃(上一期有簡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期的學生,對波氏相當照顧,而波氏在和她學習的四年當中,不但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演奏能力已經能夠勝任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孟德爾頌等大型的協奏曲。



奧爾的愛徒

二十世紀初期,奧爾在聖彼德堡音樂學院所創立的奧爾學派,已成為當時蘇聯最具指標性的學府,(在當時是勝過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人更是不計期數,甚至有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和大師學琴,而舉家搬遷到此地的。在這股風潮的帶動之下,波氏於1908年離開基輔到聖彼德堡拜奧爾為師,按照慣例,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先和助教納爾班迪揚(Nalbandyan)上課(就連海飛滋也不例外),其目的是打好深厚的基本技術,再教由奧爾來調教,當時頗為自負的波氏並不喜歡上助教的課,雖然他的行為曾引起許多人的側目,但他在往後的幾次考試中優異的表現,卻也讓人們無話可說。 1910年的期末考,奧爾在聽完波氏的演奏後,只在他的名字後面簡單地劃下三個驚嘆號!!!(在奧爾所有的弟子中,除了波氏之外,只有海飛滋及韓森獲得過恩師這麼高的肯定),而在奧爾身旁的音樂學院院長葛拉斯諾夫,除了給他5 的最最高成績之外(當時最高成績只能打到5),同時寫上:
「超高的藝術表現,令人驚嘆的技術,細緻敏感的分句,在演奏中所流露出的氣質與情感,足以表現出藝術上的成熟度」。
當時年僅十五歲的波氏,除了是奧爾的愛徒之外,同時也是明星級的學生。1912年在五十週年院慶的音樂會中,被校方指訂為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獨奏者,可見當時學校對他的重視。 1918年,波氏在未取得畢業證書並獲得恩師的默許的情況下,(當時奧爾並不太願意,據說是為了能讓波氏逃避兵役才答應的)已經開始旅行演奏,除了蘇聯境內之外,足跡已伸展到丹麥、芬蘭、挪威、德國等地,所到之處的樂評都給予他相當高度的肯定。此時此刻的波氏,已漸漸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日之星,不過他的許多同學及恩師,卻在這個時後陸陸續續地往歐美等地另闢疆土,(一方面是為了躲避政局的不安)而波氏在這股潮流的驅使之下,也決定到美國發展。
1922年,波氏遠渡重洋到美國,展開人生中的另外一段旅程。


彩齊莉安.韓森(Cecilian Hansen1897-1989)是奧爾最得意的女弟子,1922年在柏林首演並到美國巡迴演奏,二次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暫居倫敦,大戰結束後返回德國,雖仍有演奏活動,但並不多見。晚年定居在英國,1989年7月24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2歲。她的錄音大多是78轉的SP,目前有部份已轉成CD發行(例如:英國的APR公司所發行的CD,編號APR-7015


進軍美國‧回歸祖國

1922年的二月二十七日,波氏在紐約舉行個人在美國的首演,引起注目。之後他到墨西哥巡迴公演,獲得極大的成功。
1925年波氏參加在紐約所舉行的世界小提琴大賽,在比賽中,他以優異的表現,將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詮釋得完美無缺,並獲得第一名的成績。不過這個殊榮並沒有替他帶來實質的收穫,或許是當時的美國正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來自全世界的許多優秀小提琴家(包括克萊斯勒,奧爾及他的徒弟們)都齊聚在此,即使擁有高超的演奏能力,如果機運不佳或缺乏貴人相助的話,是很難能夠出人頭地的。

經過三年的努力,波氏的名氣及知名度依仍然無法和他的師兄弟們相比,加上思鄉的情緒與日俱增,1926年他決定離開讓他失望的美國,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蘇聯的巨星

回到蘇聯後,他馬上被母校聘任為小提琴教授(不過當時已改名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並到全國巡迴演奏,獲得熱烈的迴響,可說是一掃在美國挫敗的陰影。

四十歲那年(1935年)完成終身大事,隔年被莫斯科音樂學院聘任為小提琴高級班的教授,當時比他小十三歲的歐依史特拉赫已早他兩年在此地任教,兩位大師雖然彼此惺惺相惜,(例如波氏曾經說過歐依史特拉赫是和他同級數的演奏家,而歐氏也曾讚揚過波氏所演奏的巴哈《夏康舞曲》及布拉姆斯的作品),但在演奏能力的表現上,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可敬的對手,加上各自都擁有不同樂迷及支持者,兩人不同的演奏風格,經常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及樂評家們激辯的話題。

在教學上,波氏非常要求學生們的基本技巧訓練,(和他當年不喜歡上助教的課有點不一樣),他交代學生要勤練音階及練習曲,他認為這是學生每天必練的功課;而在音樂學院裡面,每天到了下午三點鐘的時候,都可以看到波氏上課的教室門口擠滿了旁聽的學生,這些崇拜者除了是來聽取上課內容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來欣賞波氏的演奏,因為他經常以演奏代替口授,有時候學生才拉不到幾句,波氏便忍不住地拿起小提琴示範,而這一示範經常就是將整首曲子從頭演奏到尾,有點將上課變成是不期而遇的演奏會。

波氏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近十年的期間,替蘇聯培育出不少優秀的小提琴家。1937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所舉行的以易沙意為名的小提琴大賽中,他的學生吉列爾斯(E.Gilels 柯剛的夫人)、科佐盧波娃(M.Kozolupova)及費赫登葛爾茲(M.Fichtengoltz)分別獲得第三、五、六名(第一名由歐依史特拉赫獲得,在得獎的六位參賽者中,除了第二名由卡爾‧弗萊什的學生R.Odnoposoff獲得之外,其他都由蘇聯包辦),而他強而有力和極為犀利的演奏風格,也對蘇聯學派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短暫的榮耀

自從1926年返國後的波氏,無論在演奏教學及提昇蘇聯整體的音樂水準上,都有非常卓越的貢獻。
1940年獲頒由國家授予的偉大藝術家頭銜,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正當一切都非常順利的同時,許多人都不會想到的事情卻在第二年發生,波氏因長期的辛勤教學、旅行演奏,卻積勞成疾而引發了心臟病,很不幸的在5月21日離開人間,享年只有四十六歲,為當時蘇聯及全世界音樂界的一大損失。

有關波里亞金一生更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由世界文物出版社所出版的《古今傑出小提琴家》(廖叔同翻譯),裡面有更詳細的記載。


錄音介紹

在波氏四十六年的歲月當中,雖然曾經於1922年到1925年間進軍美國三年,且表現不凡,但很可惜沒有獲得唱片商的賞識,並未留下任何的錄音。
1926年回歸到祖國後,雖然演奏實力與名氣都足以和歐依史特拉赫(David Oistrakh)相抗衡,但在錄音的數量上卻無法和他相比(連許多後輩都勝過他),當然他全部的錄音都是集中在蘇聯Melodiya公司。

在LP的時代,除了Melodiya公司本身發行過他的錄音之外,歐美的唱片商並未發掘過他的錄音。到了CD獨佔市場後,其錄音的曝光率終於比以前多了許多,以下將以目前所發行的CD來做介紹:

1)英國
APR--7017(The Auer Legacy Volume III)

英國的APR也是專門發行歷史錄音的一家唱片公司,雖然大都以鋼琴為主,但在小提琴方面也偶有佳作,其中以奧爾和他的學生這三套歷史錄音(共九張CD)最具代表性,波氏的錄音被編排在第三套發行(編號7017),其中收入的曲目包括有:貝多芬《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全曲三個樂章(1938-1939錄音)及舒伯特的《憂傷的華爾滋》(1940錄音),雖然曲目不多,但卻難能可貴。
目前在國內可以買得到,代理商是台北的韻順唱片公司。

2)英國Pearl BVA II
這一套錄音(上下集共六張),筆者曾在前幾期中提過很多次,在此不多做介紹,波氏在其中雖然只有一首柴可夫斯基的《華爾滋詼諧曲》的錄音(1936錄音),但此曲卻是波氏生前經常演出,且評價很高的曲目之一,和歐依史特拉赫演奏的版本比較起來,波氏的演奏較具"炫技味",可聽性相當高。

3)英國Symposium 1218
這是一張以吉普賽音樂為標題的CD,裡面收入波氏所演奏的沙拉薩特《流浪者之歌》(1940錄音)及《哈巴奈拉舞曲》(1939錄音),雖然只有兩首小品的錄音,但卻十分精彩,尤其是《流浪者之歌》的表現,除了可以媲美海飛茲的演奏之外,也更證明了奧爾當年對他的賞識及評價。

4) 英國Symposium 1300
這是一張以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為標題的CD,除了收錄波氏奏的第九號奏鳴曲<<克羅采>>(與APR-7017所發行的是同一個錄音)之外,另外還有密爾斯坦演奏的《第八號》,及莫吉列夫斯基註1演奏《第五號奏鳴曲<<春>>》的錄音。
Symposium公司所發行的唱片在國內無法購得,只能夠透過Tower等網路郵購。

5)蘇聯Melodiya M10-42789-90

這是Melodiya公司所發行的WLI系列註2中的一張LP,全片都是波氏的錄音,曲目包括葛拉斯諾夫《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的裝飾奏,《第九號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和APR7017是不同錄音,鋼琴伴奏是蘇聯大師諾伊郝斯Neuhaus,超級黃金組合!!)及柴可夫斯基的小品《旋律》。

雖然是LP唱片,但,因曲目和上述的CD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順便在此提一下(目前在一些二手唱片商仍偶而可見)。至於波氏其他的錄音包括有:孟德爾頌《e小調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及二十號《匈牙利舞曲》等,為數並不多,只不過到目前仍然未見CD發行。

(上述的CD全部都是由78轉的唱片所轉錄的)

無限的婉惜

波氏和海飛滋一樣,從小即展現他們在小提琴上面的天賦,加上恩師奧爾用心的教導,使得他們兩位都能夠成為優秀的小提琴家,而日後兩人雖不約而同地先後到美國打天下,但其際遇卻有如天壤之別
,海飛滋打敗天下無敵手而一炮而紅,但波氏卻黯淡地離開美國。
回到蘇聯後,雖然演奏及教學的舞台非常寬廣,但老天爺卻不願意給他太多的時間,原本一心一意要貢獻所學,卻來不及發揮所長而狀志未酬地離開人世間,無不令樂迷們感到婉惜。
不過從他所遺留下來的少數錄音當中,卻足以證明他當年演奏的英姿及風采是絕對可以和海飛滋、密爾斯坦及歐依史特拉赫等人一樣,同列為二十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
The End

註1莫吉列夫斯基Alexander Moguilewsky,1885年出生於俄國,是弗瑞瑪琳(J.Hiramily)的學生,在俄國期間致力於室內樂的演奏,1921年離開俄國倒日本定居,除了演奏之外並留下不少錄音,1953年去世。
註2WLI(The Worlds Leading Interpreters of Music)這是melodiya公司於1980陸續發行的一系列LP唱片,全部都是以二十世紀偉大的弦樂家為主,其中又以小提琴家最多,除了海飛滋、密爾斯坦、歐依使特拉赫、謝霖、曼紐因和柯剛等人之外,還包括之前介紹的普利荷達及本文的主角。


还有
论坛:http://www.diybuy.net/forumdisplay.php?fid=64&sid=rWSjBk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