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年再听巴赫圣乐】回到李赫特 [复制链接]

41#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0-1-14 17:38:00 发表
这些康塔塔我不知道是属于宗教还是世俗康塔塔,因为婚礼大都在教堂举行,而歌词也通常取自《诗篇》。反正都兴高彩烈的很好听,据说BWV196是在巴赫自己的婚礼上演奏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的音乐里结婚是什么感受,呵呵。

http://www.amazon.com/gp/recsradio/radio/B000HWY4OO/ref=pd_krex_dp_001_001?ie=UTF8&track=001&disc=001
江兄咖啡康塔塔,巴赫他老人家在敬仰神的同时,还要来一些愉快的

Gino Bechi 我的最爱!
TOP
42#

Gino Bechi 我的最爱!
TOP
43#

回复 33# 江月 的帖子

谢谢江兄
TOP
44#

期待三月一日加迪纳archiv巴赫全集
个人淘宝店:sacd.taobao.com
TOP
45#

回复 44# palmar 的帖子

三月一日?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46#

伟大的B小调弥撒,堪称音乐史上一座高耸的金字塔,我辈虽多次聆听,也难尽数领略其奥妙,只有在塔基下外围处仰视的份。我不断找寻古今的圣乐,也未曾发现哪怕在某一方面能与之比肩的作品。
KOOPMAN的演绎实在是老辣,以古乐的规模玩出直干云霄的气势,女高音声部特意加强,占去合唱团一半的人数(不知这是不是巴赫的要求),因此特别产生了一种飞升云端的效果,一口气听完,高呼一声“和撒那”,烦闷杂气顿消......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47#

受难曲的演绎,KOOPMAN同样有独到之处,音乐细节的刻画栩栩如生,人物的感情表达丝丝入扣,仿佛历史画卷就在眼前一幕幕展开,有时我感觉好象是第一次听这部作品。戏剧性的营造靠的不是大编制,和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内在凝聚的张力。KOOPMAN实在是高人,这套马太我听得不禁凝神聚气......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48#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0-1-14 11:52:00 发表
嘿嘿,ERATO那些套装康塔塔我曾经错过了,后悔不已
马太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什么版?

TOP
49#

我的品味可能有点庸俗啊,怎么越发觉得泰勒曼的圣乐确如当时人所认为的那样,更胜巴赫一筹
TOP
50#

果真如此的话,万望兄多加推荐介绍,最好专门开贴,俺也正想一探泰勒曼圣乐之奥妙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51#

泰勒曼是个文化人,似乎更善于创作世俗性特别是“文艺腔”(那个时代的)重的作品,如今公认的几部宗教题材的杰作几乎都是世俗音乐,并不是正经的教堂音乐,比如布洛克斯受难曲,这类受难曲体裁上属于Passion Oratorio,这是巴洛克时代北德地区(也就是信奉路德宗的各邦)流行的两种受难曲形式之一,另一种是Oratorio passion,前者是世俗场合演出的宗教音乐,剧本的文学创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必依据福音书照本宣科,而后者属于正式的教堂音乐,只能严格按照四福音中的某一福音来构造文本。很多北德出身的作曲家都创作过布洛克斯受难曲,其中属泰勒曼版最为“惊天地泣鬼神”,换句话说就是表现力特强。如果说巴赫的马太约翰主要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那泰勒曼的布洛克斯受难则是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也许这才更接近后来十九世纪占据了绝对主导的浪漫主义者的神思及话语,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只能感慨一下同性相斥的“杯具”后果了。

至于具体作品,一个好的开端足矣,贪多无益,何况大部头作品岂能等闲视之,消化起来自是含元抱一,心无旁骛,一鼓作气以至曲终,其间须是要大费一番精神,否则未免轻亵了古人的心血。
TOP
52#

谢谢介绍。

如果说巴赫的马太约翰主要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那泰勒曼的布洛克斯受难则是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

   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显然比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要高出一个档次。
      由此可得出以下结果:巴哈高于泰勒曼一个级别。
    “惊天地泣鬼神”,表现力特强。恰恰是爱乐者在饱受了后浪漫大师们们千人交响乐后所反感已极的脂粉。他们在巴洛克里根本不需要这些了。

      正是这样负责的乐评,使我们又回到了巴哈。
在G弦上……
TOP
53#

原帖由 万众 于 2010-1-17 22:24:00 发表
如果说巴赫的马太约翰主要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那泰勒曼的布洛克斯受难则是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

   根植于信仰的热情与深情,显然比诗人情怀的展现与文人情趣的寄托要高出一个档次。
      由此可得出以下结果:巴哈高于泰勒曼一个级别。
    “惊天地泣鬼神”,表现力特强。恰恰是爱乐者在饱受了后浪漫大师们们千人交响乐后所反感已极的脂粉。他们在巴洛克里根本不需要这些了。


不过客观的说,泰勒曼与巴赫孰高孰低仍无"显然"的定论,仁兄据以为价值判断之基础者,主要是两点,第一"信仰"高于"文艺",第二,现代爱乐者已腻味了"文艺",这两点都不是万古不易的天理,最多现代倾向于此在舆论或话语权上稍占优势而已,过去并非如此,所以泰勒曼在那个启蒙思想勃兴的时代能取得比巴赫更高的声誉,而未来走向如何尚不可知。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泰勒曼确实存在一些比巴赫“更伟大”的理由,许多爱乐者甚至评论者将泰勒曼生前之所以如日中天的理由简单归结为浅显易懂,乃至喻之为“小甜点”,这恐怕是不太公正的,至少不全面。在声乐领域内,从“字面”上看,泰勒曼其实比巴赫更有深度,因为泰勒曼是文人群中的乐师,巴赫只是个勤勤恳恳的普通乐师,至若超越“字面”者,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TOP
54#

回复 53# fetonte 的帖子

F兄所到之处,必使该贴棚壁生辉,——我爱巴赫,也爱泰勒曼,后者之一般器乐曲,实不在巴赫以下。很多人压根就没听过泰勒曼,更不用说细听,只说宴席音乐,是绝不在勃兰登堡或乐队组曲以下的;但我现在最推崇的却是他的巴黎四重奏。这在当时即以大获成功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5#

回复f兄:

喜欢这样的谈话与讨论。
   俺向来来对PK高低、优劣不感兴趣。前一帖也讲过“高一个档次”什么一类的蠢话。在此表示抱歉。
   诚如神明兄所言,本人对泰勒曼既未做深入探究,所听也是寥寥。
   就孤陋的听感而言,泰之乐确实好听。清新典雅,勃勃生机跃然而出。灵巧中有些机智与幽默。
   本人对泰的感觉确实比亨德尔还要高。“不敢用一个档的词了”。而且泰的多产、对位技法娴熟流畅“和巴哈的很不同”。也使人把之高举于巴洛克大师之前列中。
   恕本人就审美价值高低而断言:常言道:大智如愚。和泰勒曼音乐外表的魅力相比之下,还是巴哈扑质但周密的深层表现更能使俺耐久地感动。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三百余年前的名气已经被历史退去了浮光捊影。“巴哈生前及死后的百余年其实根本就谈不上多高的声誉,远比不上亨德尔、泰勒曼……”。音乐之父的魅力仍然耀眼。

   恕俺又一次做了巴哈的粉絲。今天是个个性解放的年代。让我们各自拥戴各自的所好而共存。
最后编辑万众 最后编辑于 2010-01-18 18:09:01
在G弦上……
TOP
56#

回复 51# fetonte 的帖子

老兄也听炸天师了?
TOP
57#

哈兄以为我听什么
TOP
58#

回复 55# 万众 的帖子

万老虚怀若谷,我也叹、叹、叹!巴赫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乃在于其词根式作曲法,实为其他人所不及,最典型的即是其平均律,我经常说的解构,其义也在此,一切在巴赫的音乐里都被分解成要素与颗粒,然后又在其持续低音里被搅拌与重构,这就是他的音乐经常与宇宙相联的核心根本所在——我们听其他人的音乐为什么不出如此联想?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不出三界,跳出五行,其乐何能如此?巴赫之乐盘旋在一切文、史、哲以上,我经常惊叹,那些搞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教授,连巴赫都不听,还搞什么搞?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01-18 13:20:00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9#

"信仰"一定高于"文艺"吗?

即便"信仰"高于"文艺",但也与音乐无关

音乐家的地位在于其音乐表现力,而不是表现的内容
TOP
60#

    科学尚于信仰直接关连,况艺术乎!
  爱因斯坦坚信世界是个有机体,万物巨细皆有关联。在广义相对论之后的半生坚定不移地继续求证。
   文豪巨匠托尔斯泰如里只有文字技巧而无博大深遂的大爱大善又焉能称为泰斗。
   音乐大师中又岂是巴哈一例,再举乐圣为例,他那对人类光明的必胜信念唯道不是信仰也起码是理想。至死不渝的理想。

   音乐表现力是什么。大艺术家古来今往决非少数,但留芳千古者、里程碑式的巨匠也就几人而已。恐怕这几人已非音乐表现力高强这样的评语能说的明白了。

   唉。江兄楼主的主题已被我等多嘴者打断。望谅。回到巴哈。圣乐再度响起。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